
张庆凯 名士昂,别署闲吟居主人、闲吟客。《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编审。著有《闲吟居诗稿》(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另有《闲吟居诗话》待梓。
有诗友于微信转帖谓:花都是浇死的。予乍感悟并联想之:诗都是“找”出来的。比若征联求对,非兴师动众、发动天下诗联家公开为之“找”不可。更有“山寨版”集句体,则直接从别人集中“找”零部件,拼接总装而成篇。最能感动中国者,莫过于贾岛,其“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一联“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为找准“推”或“敲”,甚至冲撞韩愈车骑,好在韩愈爱才,非但不加责怪,还惺惺相惜帮其拿主意搞定。驴友李贺,每出门必备诗囊,一有发现便拾捡(记录)之,其“找”来之作,往往惊天地泣鬼神。须知写诗未必按部就班,顺流直下,以顺序一挥而就。往往灵感所致,先得句或联,再“找”首尾或其它,旋续成篇。予尝于网络论坛应“情在不言中”征联,对之意犹未尽,继而又“找”出能与之兼容者若干句成篇:雍正进士尹继善论诗有“差半个字”之说。尹公举温庭筠《初秋寄友人》诗“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一联,以为“新秋”二字为现成语,“欲雨”二字非现成语,相差半字(袁枚《随园诗话》)。按现代汉语语法,“新秋”二字为偏正结构之惯用合成词;而“欲雨”实乃“欲下雨”之略语(“雨”为名动用法),为特殊句。故上下不成对仗。若欲成对,单就此二字而言,或可以同样修辞句法,易“新秋”为“将秋”。 拙著《闲吟居诗稿》有《龙年开岁步四家联唱韵寄养根坛主》一律,下附沈鹏等四家漏夜联句元玉,从龙师在审书稿时于元玉颔联“万国轺车驰魏阙,百重佳气满幽燕”处批注道:词组不相对。“魏阙”,主谓结构;“幽燕”,并列结构。按:“魏”也读作“巍”,“魏阙”或为偏正结构。无论“主谓”或“偏正”,均不能与“并列”成对,此亦着实差半字。以元玉系从坛主帖子复制而来,或恐有误亦未可知矣。
林从龙师乃编辑出身,尝以副编审主编《人生与伴侣》杂志,又参与创办并执行主编过《中华诗词》杂志,一生改稿不计其数,然存于其文集中仅有改某人《抵池州》一例:意象重复乃原作之大弊病。一诗本只二十八字,“水自通”、“水郭”,两用水;“日照”、“斜阳”、“落日”、“夕坠”,四见太阳。语言拖沓,竟至于此!着实令读者无法从其字面信息进入诗之意境。我总以为,当今某些评论家们评诗论词,尚不得其法。若隔靴搔痒,弄姿作秀;抑或过度装饰,华而不实。或以其有再创作成分,评论家们往往能想作者所未曾想、知读者所不曾知,美其名曰:“作者未必然,评者何必不然?”俗语谓:外行看热闹。不知门道,亦其病因耳。此等例证,不胜枚举,有各种诗词鉴赏辞典总其成,此不赘引。而诗人论诗则不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漱玉《词论》:“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随园为徐凝“恶诗”正名,又讥宋人“天涯有客太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当代学界大师钱钟书先生,以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之益,反证明人“像唐诗,而不是唐诗”(钱钟书《宋诗选注》)之害。“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曹植《与杨德祖书》)者也,岂门外人所能及耶?
时远事淹,古代典籍多有失实处,务须厘定,故有考据之学。诗词亦然,流传之下,难免有其实不符者。如李白之《菩萨蛮》与《忆秦娥》、岳飞之《满江红》,究属谁人之作?王维“春来发几枝”,或谓“秋来发几枝”;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 或谓“一水中分白鹭洲”;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或谓“十里莺啼绿映红”;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或谓“十扣柴扉九不开”。皆待证明。若欲求本来面目,首选乃考古发掘法。比如:上世纪初,敦煌曲子词及韦庄《秦妇吟》之被发现;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被出土;近年,陕西上官婉儿墓志铭被发掘等。退而求其次,则属盛行于有清一代之小学考据法。新时期文艺复苏以来,学者继起而为之者,不乏其人。如岳飞《满江红》真伪之争,曾引起一番大讨论,兹不赘述。近有熊盛元先生撰文考证唐诗“折腰体”与“阳关体”之异同,堪为一例:“折腰体”之名始见于崔峒《清江曲内一绝》(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题注。崔诗云:而“阳关体”之称,似借自唐代《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属唐教坊曲名。现存最早者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苏东坡别制《阳关曲》三首,其平仄除二句首字外,与王维《渭城曲》四声一字不差。亦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所谓:“《阳关》之声,今无可考。第就此(东坡)三诗绎之,与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节。……譬如填词一般。渔洋先生谓绝句乃唐乐府,信不诬也”云云。故“阳关体”乃词而非诗,仅类于“折腰体”中平起式失粘之七绝,格律更严,讲究四声。而“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之律绝,不讲究四声。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我蓼乡有清一代进士凡五十七人。进士中不乏专门家,如:《植物名实图考》著者、植物学家、状元吴其濬;教辅旻宁(道光皇帝)之教育家、榜眼祝庆藩;以画兰草著称之画家丁逊之;书法家秦树声等。然惜其系统著述鲜见,故收录于《清代诗文集汇编》中专集,仅有吴其彦《藤花书屋遗稿》、吴其濬《滇行纪程集》、李孟群《蓼东剩草》和《从容吟草》。吴其彦(1779—1823年),字誉堂,号美成,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其太祖吴大朴,明天启(1622年)壬戌科进士;祖云亭公吴延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进士;父鉴庵公吴烜,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弟吴其濬,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吴其彦初为翰林院散馆编修,历任顺天等省乡试同考官、副考官、正考官,官至兵部右侍郎。《藤花书屋遗稿》由其子集禧敬编并刊印,有文稿一卷、赋稿一卷、诗稿二卷。其诗多为命题应试之五言八股,不可读。仅卷四共十九首五、七言律绝,乃随性之作,尚可读。有七律云:言数年校书郎角色之不爽心情,并希望今后凭借才华能大展抱负。又有《抵湘阴微雨,口占却寄家人》诗云:“山色空濛入昼冥,满林枫叶落江汀。长安若问归程日,微雨潇潇过洞庭。”亦清新自然。吴其濬(1789—1847年),字瀹斋,号雩娄农。父烜、兄其彦,并由翰林官至侍郎,屡司文柄。其濬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以殿选成一甲一名进士,为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状元。尝丁父母忧,居家守庐墓八年。官至巡抚、总督。有《植物名实图考》,被日本人掠去。又有《滇行纪程集》(上、下卷),以七言绝句记载赴云贵任上旅次所见所闻,堪称一部地理志。其诗风活泼明快,颇耐玩味。如《清风店》诗云:“馆娃流盼正囊空,故旧班荆又太匆。无定萍踪成一笑,朝南暮北郑公风。”题下自注曰:定州北四十里。又诗后补注曰:顺德太守郑君春溪,余姻也。余自南徂北,则郑君方自保定回郡,遇于定州之北。及余出都,则郑君又北上引见,遇于定州之南。地名定州,而两人行踪无定如此。郑君素善戏谑,仰见清风店署字,不禁狂笑。按:彼时交通不便,似此两次反向交替行,遇于定州北南两处,实不多见,堪为纪之。又《白水河瀑布》诗云:“寺楼相对雪飞团,相国临岐一碣完。只憾恶诗洗不尽,立岩回马掉头看。”题注曰:镇宁西三十里。诗注曰:仪征阮相国于寺楼寻得瀑布,题曰观瀑处,并作记刊置壁间。近为游人涂抹,殊可憎也。寺西为通滇及兴义歧路。按:其濬此诗,似因袭坡公讥徐凝事,故有恶诗一语。亦震苏公大名,未敢掉罄耳。李孟群(1828—1859年),号鹤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安徽布政使加巡抚衔,殉难殁,赐谥武愍。其父李卿谷,道光二年(壬午)举人,署湖北按察使,咸丰四年与太平军战,守武昌城殉难,赠布政使,赐谥愍肃。有《西园诗抄》八卷行世(按:亦收录于《清代诗文集汇编》)。孟群年十九进士及第,即用广西灵川知县,以干济称。不几年,太平军起事,奉命督军转战。又奉奏调,率水军归曾国藩节制。咸丰九年正月,孟群在庐州领千余饥军挡数万敌军,饷尽援绝,捐躯殉节。有南海李长荣子黼者,辑其残卷曰《蓼东剩草》,编入《柳堂师友诗录》。又有就义前所作绝命词四首并生平事迹残墨,经同科进士李鸿章序前、何璟跋后,名之曰《从容吟草》,刊行于世。其绝命词四首“当呼吸存亡之顷,仍惓惓以君亲为念。”(李鸿章《从容吟草序》)最为感人。其词曰:注:余生时,曾祖母周太夫人于是夜梦赤虬自天而下,入于户。生而有鳞。注:所著语录尽失。有蓼东诗集并外集八卷,未知能存否?刘勰《文心雕龙》谓:“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信然。
傅庚生先生认为此诗妙在描绘“女儿脉脉含情、偶涉遐想时之意态”(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林从龙师更是详细描述其“遐想“:“闲情”一上心头,“针”便不由自主停下来,笑也自然浮上双颊;“嚼红绒唾碧窗”则更是凝想时一种下意识动作。少女此时几乎忘记一切,深深沉浸在未来新婚生活憧憬之中;而这憧憬又是由“春绣”引起。大概她是在绣鸳鸯戏水,当绣到这对象征恩爱夫妻之水鸟两情欢洽之微妙动作时,她神往了,停针了,笑了,并娇羞地把红绒唾向碧窗。(林从龙《诗苑寻芳》)孟载此咏,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诗词界近千年来,或无出其右者。我也曾“偶涉遐想”,期望于当今诗坛寻得此等“遐想”作品,然至今尚无所获。沮丧之下,猛然忆起电影《红岩》中渣滓洞情景,先烈们于牢房黑暗夜“绣红旗”,别是一种“偶涉遐想”:当得知新中国成立喜讯,江姐等喜极而泣,情不能已,将秘藏已久之血染红旗凭“遐想”绣上五星,憧憬新中国光明前景。“平日刀丛不眨眼,今日里心跳分外急。”为革命从容赴死者此刻“偶涉遐想”之意态,纵万言莫能描摹之。今次韵献拙句一首,谨以此缅怀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