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铁营街道小林剧社推出
播讲人随遇而安,原名周红艳。
“党外人士”
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军队和地方的建党工作。这件事,毛泽东已经思考了很久,秋收起义后一路跋涉的艰难,让他深深明白,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形成核心,军队和根据地都会松散无力,难以巩固和发展。
正因如此,在转兵井冈山的间隙,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三湾改编,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只是当时时间仓促,许多措施还来不及落实。到井冈山稍稍休整后,毛泽东就忙了起来,亲自带领部队举行入党仪式、建立各连的党支部、抓紧恢复地方党组织工作、召开党员座谈会、发动群众斗争等。
到了1928年初,随着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政权、赤卫队、游击队的建立,工农革命军从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个师两个团,土地改革也开始了试点。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初步矗立起来,打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就在这时,湘南特委代表周鲁上山了。这位手持“尚方宝剑”的代表还没详细了解井冈山的革命形势,一来就指责井冈山“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批评毛泽东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居然宣布开除毛泽东的党籍。
毛泽东是在“八七”会议被选上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而周鲁只是湖南省委的特派员,之所以宣布这个决定,据周鲁说,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文件。那时,中共中央的文件从上海传到湖南,需通过地下交通员传递,周鲁穿过白区到井冈山,为安全起见,自然不能随身携带文件。
就这样,毛泽东成为了“党外人士”,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被撤销,很长时间连组织生活都不能参加。这位“笔杆子”出身、从没学过军事的知识分子,此时只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后来,他风趣地说自己在井冈山当过“民主人士”。
几乎与此同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史称“三月失败”。
个人与革命的双重低谷,对毛泽东无疑是极为沉重的打击,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继续在山区扎根立足,建立农村根据地。毛泽东遵守组织纪律,积极乐观地挑起了师长的担子,还说:“撤了我的职务,还开除党籍,也不打紧嘛,总不至于不准我革命,我们还要在井冈山干下去。”
所幸,误会是暂时的。1928年4月,井冈山迎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看到中央文件后,毛泽东被“开除党籍”的误传得以澄清。原来,中央针对他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的行动,给出了“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所谓“开除党籍”,只是周鲁记错了。
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发动声势浩大的湘南暴动取得成功后,遭到敌人强力追击,正在向井冈山方向撤退。

长征胜利后的毛泽东和朱德。“朱毛”是最亲密的战友,甚至曾被外界误会成一个人。
毛泽东立刻派人前去接应。4月底,江西宁冈县砻市,34岁的毛泽东和42岁的朱德会合,毛泽东破天荒地挎上驳壳枪,诙谐地说了一句“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自此,两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朱毛”长期密切合作的战斗生涯。当时还是一名小班长的粟裕在后来的《激流归大海》中写道:“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
朱、毛会师后,两支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成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毛泽东任书记,朱德任军长。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得到了空前加强,根据地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过,如果仔细探寻历史,就会发现,当年红四军的人员构成颇为复杂:
第28团主要是南昌起义的余部;
第29团、第30团、第33团是湘南暴动的农军;
第31团是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
第32团来自朱、毛上井冈山前就占山为王的王佐、袁文才部队。
其中,28团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形成,31团由毛泽东亲自带领,经历了三湾改编和井冈山时期的党建工作,这两个团是红四军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家底子”。而其他的几个团——尤其是湘南起义的农军,思想意识和战斗力就参差不齐了。
两军会师后,队伍一下子多了上万人,“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给养出现了困难。面对吃饭难题,湘南农军编成的30团和33团主要干部吵着要回去,朱德无奈,考虑到回去也有利于恢复湘南工作,就同意了。孰料,两个团离开根据地,回到湘南就被打垮了。而仅剩的农军编成的29团,更为几个月后的“八月失败”埋下了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