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吃饭”做为一个标题放在大家面前,真是不好意思,但随着人们经济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回忆起自小至今“吃”的点点滴滴:有悲有喜,有苦有甜。对于这些苦与乐,现在想起来还真挺有意思,忍不住提笔全倒出来,作为一种忆苦思甜给大家看吧 。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把吃放在第一位,就可想“吃”的重要性了。
打我从读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尝到了饥饿是什么的滋味。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根本就不象现在的小朋友那样能吃上早点或父母给点钱装着,饿了还可以买吃的。那个时代啊,就是粗硬的玉米饭,不容易见丁点油的酸菜和洋芋白菜汤。
早上起来,洗把脸,背着母亲用花布缝制的书包就往学校赶,等到放上午学的时候,早已是饥肠漉漉了。回家一进门,便看饭煮好了没有,没有的话,还要在屋外玩一会儿。听到母亲扯着嗓子喊吃饭了,就飞一般跑进屋,迫不及待端起碗就吃,不论吃得好与坏,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一天两顿,顿顿如此,但总算在顿头上可以吃饱,晚上还可以烧点洋芋充饥。
最难熬的还是在中学时代,我就读的中学离家四十多里,吃住都在学校。那个时代我整日都处于一种半饥饿之中。因为家里穷,生活非常拮据,自己背玉米交到学校食堂换饭票,自己掏钱买菜票。我记得那时每星期的菜票大概就是五角到一元,就是六斤玉米和一元钱过一星期。
吃饭的时候,和着汤饭就吃了起来。汤多饭少,碗里的汤面上漂满了玉米糠,吃完了,还饿,可再也不敢多吃了,把下一顿的吃了,往后的最后一顿可要饿肚子啊!记得和我一起就读的堂兄因为不读书了,收拾行李要走,还剩下两天的饭菜票,他一顿就吃了个精光,后来我问他那顿饭吃得如何?他说:“中学时代就那顿最过瘾,算是吃了个大半饱吧”,听得我瞠目结舌。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学校有粮食补助,父母每月寄给十五元,基本上可以吃饱。那个时代食堂的铃声最吸引人,铃声一响,就拿起碗筷向食堂奔去。到了食堂,哇,几个窗口都排满了长龙,整个餐厅里人声嘈杂,叮叮铛铛敲碗的声音响成一片,那时听起来,这声音不亚于现代的交响乐,那么吸引人,那么悦耳。
参加工作后,在职工食堂吃饭。我们的食堂没有电铃,吃饭的时候,炊事员站在单位的院坝仰头大喊:“吃饭了,吃饭啦!”连喊三声,这声音让我想起儿时母亲喊吃饭时的嗓音,听起来倍感亲切。
炊事员喊过后,就听见整个楼里拉动凳子的声音、关门的声音和过道里“嗒嗒”走路的声音。走进食堂,香喷喷的饭菜早已摆上桌,大家坐下来,边吃边闲聊,不一会儿这顿饭就算吃完了。我很少说话,因为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食量都少,他们吃饱了抬脚就走,我一个人还在吃怕别人笑话。吃食堂的日子是最开心的,不必为收拾饭桌和洗碗筷而发愁。
后来结了婚,建立了小家庭,有了孩子,食堂已渐渐离我远去。吃饭的大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需要自己解决,那就是如何做与吃?特别是妻子怀着小孩期间,我学会了煮饭、洗衣,真正担起了建设小家庭的重任。我惊异地发现,原来什么都不会做的我,竟然成了什么都会做的人,看来环境是可以改变一切的。 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他已尝不到我这个父亲所经历的吃饭的苦楚,每天早上吃了早点才上学,回家吃饭的时候挑挑拣拣,有时还嫌做得不好吃而不吃,急得我们大人围着团团转。吃饭在孩子的眼中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要解决的是要让他如何吃好的问题。
说实在的,现在我还十分怀念那个吃什么都香、什么都可以吃饱的年代。如今,就连我们大人有时候也觉得再好的东西吃起来都索然无味,都不想吃。有时在做饭前还感觉肚子饿,可饭一做好后又什么都不想吃了,大人如此,何况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呢!
看来,吃得好也罢,吃得差也罢,如何把饭吃得有滋味?都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