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雪芹的创作观
创作是一件艰巨伟大的事业,文章的基调决定于作者的创作观。曹先生总结历史:史书多以“汉”、“唐”名色掩饰其文。正史是当权者主持而写,歌颂太平盛世,颂扬自己的丰功伟绩是自然的事。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秦始皇被称为暴君,但他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功不可没。至于野史,则为民间传言,有些带有神奇色彩,传奇演绎,但不可能无风起浪,毫无根据。即就是无中生有,其中肯定蕴含着广大群众的期盼和愿望。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在曹先生看来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呆板、机械、克隆。文风是“之乎者也,非理即文,自相矛盾,大不尽情。红楼梦则不借此俗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一回3页)
曹先生的创作基本观点很明确,尊重事实,按迹循踪,以严谨的写作风格,去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以防误导人们,防止诱人胡思乱想。
经曹雪芹“阅披十载,增删五次”终将红楼梦写成。
(二)红楼梦章回曲目之妙
《红楼梦》之名,首见于章回曲目。一百二十回章回题目全以八言句成现。每一回都是八言分上下两句组成。
中国古诗,以五言、七言为多,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占绝对优势,但也有六言,八言诗句。《红楼梦》章回题目既是诗又是对联,可谓妙极。
从回目的组词配额看,上下两句,三、二、三句式占绝大多数;如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一至二十九回;三十二回;三十四回至三十八回;四十至四十二回;四十五至四十八回;五十至五十三回;五十五至五十八回;六十四至八十八回;九十至九十四回;九十六至一百二十回都是这样的句式。另有四、四字句式,如三十三;四十四回;四十九回;五十九回;六十一回;八十九回;九十五回。也有三、一、四句式;如三十一回;三十九回;四十三回;五十四回、六十九回。
《红楼梦》章回上下句组词结构主要采用对偶,排比。上下句开句多以人对人如一回,上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下句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上句开句是甄士隐,下句开始是贾雨村,都是人物。二、四、六、八、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六、五十七、六十二、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二、八十五、九十七、一百零五、一百零六、一百一十、一百十一、一百十四、一百二十回,都是人物对人物。以意对意的如:十八回、十九、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四十三、四十五、六十三、六十九、七十四、八十一、八十七、八十八、九十一、一百回、一百零三、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一百十二、一百十三、一百十五、一百十七、一百十八、一百十九回。以行对行的如:三、七、九、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五、八十三、八十四、八十六、九十、九十二、九十六、九十九、一百零七、一百十六回。都是行为对行为。以地对地的如:十七、二十六、三十七、五十、五十三、五十八、五十九、七十六、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回,都是以地名对地名的。另有以行对人如:十一、九十四回;成语对成语:四十四、六十一、九十五回;人对地是九十三回;药对药是六十回;凡对仙的五回;行对物的三十一回;地对行的二十七回;行对意的三十六回;以及戏对戏的二十三回。
这样的章回题目,念起来顺口,背诵起来好记,意思明白,提纲携领,一看便知。
(三)红楼人物序
把红楼人物排个顺序,这个顺序既不是身份地位的排列,也不按姓氏笔划而定,唯一的标准就是他在红楼一书中出现的次数。具体排列予后(主要是贾、史、王、薛四大家):贾宝玉3982、贾母2315、王熙凤2130、林黛玉1793、王夫人1688、薛宝钗1382、贾政1346、贾琏1006、薛姨妈727、平儿668、贾探春590、李纨483、邢夫人468、贾珍466、史湘云461、薛蟠403、尤氏363、贾赦334、贾环245、贾迎春239、香菱221、贾芸208、夏金桂196、巧姐189、赵姨娘171、薛宝琴163、贾元春161、贾惜春157、贾兰149、薛蝌144、贾蔷64、贾芹50、王仁49、秦可卿39、王子腾32、胡氏27、贾敬21、周姨娘17、王子胜16、贾珠13、贾敏13、贾代善9、史鼎9、贾代化3、贾法1、贾演1。
这样的排列,虽无有太大的意义,但可以从一个角度上看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可以看出,作者的笔墨重点,比如贾宝玉排列在首,林黛玉排列第四位,仅次于贾母和王熙凤,这对《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也是个有力证据。
(四)隐向后人露真情
红楼梦开卷之文,不足一页,三百二十四字。乃是全书的总纲。作者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与自己“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相较,觉得不成就一番事业,难以对祖上和亲友。由此定下决心,著一部奇书,传于后世。然而写什么呢?写自己周围所见所闻之女子,写这些女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烦琐的小事。以小见大,以俗活奇,来完成一部伟大的经传不衰的奇书。在坚定的理念支配下,蓬慵茅椽,绳床瓦灶的艰辛,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润人笔墨”,作者分析,凭自己掌握的事实,材料及周围环境的情况,创作的时机,气候已到,不可懈怠,托延。至于“曾历过一番梦幻”。“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等文,在那文字狱盛行的时代是不难理解。而“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材言,敷衍出来”写一部“闺阁昭传”目的绝非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警同人之脑,唤起同人之梦,才是作者的深意。
(五)石头的来龙去脉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在文章缘起中写道:“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岩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回2页)
后有一僧一道,路过青埂峰,发现了被女娲遗弃,抛在遗忘角落的石头,那僧拣起拿在手上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一回2页)
那石上应镌什么字,又被携向何方?在石头的追问下,那僧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一回2页)这里作者借那僧之口,设下个谜,暗示读完红楼梦,(认真、细致、刻苦地而不是敷衍地)自然就明白了。
根据推理,石头上镌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面)一除邪崇,二疗贪疾,三和祸福,(背面)石头是宝玉的前生,宝玉由石头到神瑛侍者再到下凡投胎,宝玉是石头的化身。后被茫茫大土渺渺真人携入红尘,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从警幻仙子那儿把神英侍者携带到人间,让他投胎入世,携带的既是宝玉又是那块石头,因为石头是被含在宝玉的口中和宝玉一块问世的。如此看,当初未被入选。何尝不是件好事,天视之一统,观之一色漫无边际,即就是被选入补天,谁也说不清与其它补天之石有什么区别,更谈不上有什么特色。幻形入世,享受人间富贵,观赏人间之景,饮人间美酒,常伴人间美色,要比在天那孤单,枯燥的生活有味得多。
之后,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发现的大石上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那是石头在经历了人世间走了一遭后,回到青埂峰下之后的回忆录,也就是红楼梦的全文吧。
(六)怀才何须去补天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是《红楼梦》开卷第一首诗,是为那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的身世而作。
据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剩下一块石头未用,弃在青硬峰下……。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已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说来也奇,那女娲补天,在石块预算方面,搞得那么精确。那么大的天,只多了一块,误差系数是36501分之1。在那计算机尚未问世的远古时期。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然而,也怪,那么大的天,那里塞不下那一块石头,偏要丢下不用,把它弃在青埂峰下,要是现代人,随便活动活动,通融一下,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石是女娲炼的,天的女娲补的。试想那块石头要是女娲的亲朋好友,会被弃于青硬峰下那被遗忘的角落吗?
不过话说回来,怀才何须一定要去补天:既是一块鲜莹明洁的石头,那里不能用?砌在豪华的建筑物上供人悦目;放在人多众广的地方,让人观赏,其不更好。何必一定要去补那观之一色,望之一统的浩翰之天,况已残缺不齐,补来补去,不过修修正正而已,即就是补起来,也是残缺不齐,有什么价值?
石兄终于省悟世间的事从来就没有个常例,不存在应该不应该。庸才被重用,奴才升了官,其不是常事,自悟当年未曾入选,道不一定是件坏事,随吟诗一首,安然而去。
怀才何必去补天,
苍天少了大半边,
炼石三万六仟伍,
补缺容易补残难。
(七)士隐梦中识宝玉
夏日,士隐在书房中看书,困倦伏几而睡。入梦,见一僧一道,谈论女娲炼石补天未用的那块“石头”。僧道二人对话中,吐露出有一批风流冤家将要投胎入世,“石头”也被夹带在其中。
士隐听了二仙之言,问及可见否?那僧告诉他:“倒有一面之缘”说着便把石头递给士隐。士隐细看,原来是一块美玉,上边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个字,正反两面,有几行小字看不清内容。士隐想问明白,二仙告诉他:“此乃玄机,不可预泄。”(一回5页)
士隐梦中见到的“宝玉”是原始状态的“宝玉”,是一块扇坠形的美玉,既非“神瑛侍者”,更不是投胎入世的贾宝玉。
(八)雨村闲游智通寺
雨村经朋友推荐,到盐政(清代朝廷设立的管理盐场的御史)林如海家任西席(家庭教师)。林家只有一个五岁女儿――林黛玉,而且体格单薄,功课不论多寡,雨村十分省力省时。
饭后无事,雨村外出信步,见一庙宇墙剥垣落,门窗倾倒,抬头望去,见写着智通寺,门两边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革职后,曾游历名川古刹,未见过这样的话头,自思这中间肯定有翻过筋头的;联想自己贪酷跌跤,不也是翻了一个筋斗吗?是吸取教训身后有余“快”缩手,眼前“有”路“早”回头呢?还是在贪腐的道上继续走下去?
雨村没有回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苦短,不抓紧享乐,更待何年?况且同僚中被参革的张如圭告知他“京中起复旧员”;好友冷子兴向他介绍了金陵贾家的盛况,并说了林如海和贾政的关系。
从古刹出来,雨村一路深思再虑,回家后便央求林如海。林如海写荐书一封,借送黛玉(母贾敏是贾政之妹)进京之机,投奔工部员外郎贾政。
经贾政极力周旋保荐,雨村很快复职,被选为金陵应天府尹。雨村东山再起,野性更狂,徇私枉法,把人命官司儿戏处之。讨好贾政,王子腾,为自己仕途找到了两座靠山。
(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冷子兴和贾雨村在酒肆中沽饮干杯中,向雨村介绍贾家:“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二回18页)用王熙凤的话说:“不过托赖着祖父的虚名,作个穷官儿罢咧,谁家有什么?不过也是个空架子。”(六回76页)“况且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六回78页)在此,作者借冷子兴和王熙凤之口,道出了贾家衰败之势。
冷子兴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的女婿,虽和贾家无亲无顾,但和周家有直接连系,周瑞作为冷子兴的岳父,冷子兴肯定会常去拜访走动。这就为冷子兴深入了解贾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冷子兴又是个古董商,也就是贩卖文物的,常年和文物古迹打交道,就要了解研究文物的朝代,珍贵程度。此间,朝代兴衰,更替的先兆往往会隐于文物之中,使他明白了兴久必衰的哲理。由于生意上的需要,他常到京都,对高层常有耳闻目睹。朝廷的腐败,大厦将倾的势头,对贾家不可能没有影响。盘内对峙局外清,很多事,站在外面才看得清楚。作者设计冷子兴这个人物,明显有“旁观冷眼人”的作用。
至于王熙凤,她是四大家族中顶层人物之一,直接掌握着荣国府的内务,财政大权,对“入不敷出”的局面,她身受其难。她曾唆使贾琏串通鸳鸯,把贾母的金银首饰偷出来当银以应付场面。
冷子兴对贾家的衰落是从逻辑上一种理性分析,而王熙凤所言,是亲身体会。后者比前者更现实。
(十)黛玉初次见宝玉
林黛玉初到贾府,见过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及贾氏姐妹,然后去拜见大舅父(未见),贾赦因连日身体欠安,怕见了彼此伤心而回绝。
老嬷嬷引黛玉到二舅父贾政房中,贾政因斋戒不在家。舅母王夫人让她挨自己坐下,嘱咐:“你三个姐妹(迎春、探春、惜春)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偶一玩笑,却都有个尽让的。――我就只有一件不放心: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晚上你看见就知道了。你以后总不用理会他,你这些姐姐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你不知道原故:他和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姐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姐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三回33-34页)
黛玉早就听母亲说过:她一个内侄儿,生下来口中含着玉,少时顽劣,不爱读书,喜欢和女孩子厮混,因外祖母溺爱,别人也不好管束。因而,便回舅母:我肯定和姊妹多在一处,男人们别房另院,不会有什么问题。
宝玉回来了,先向贾母请了安,后去见王夫人。黛玉见了,大吃一惊,心想:好像在哪里见过,很眼熟;宝玉也感到不是生人,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三回37页)
宝、黛二人,确实是熟人,确实见过,乃是在天界,那时宝玉不是宝玉,而是赤霞殿的“神瑛侍者”;黛玉也不是黛玉,而是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
宝玉见黛玉的第二句话就是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回到:“你那玉也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三回38页)宝玉顿时狂病发作,摘下“通灵宝玉”,使劲往地上摔,并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好东西。”(三回38页)在贾母眼中,那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岂能乱摔?因把宝玉搂在怀中,哄他说:你这个妹妹,原来有玉的,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将她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礼,二则你姑妈的阴灵,也可权作见了你妹妹。宝玉听了方休。
黛玉初到贾府,就引起了一场摔玉风波,心中十分伤感,不住抹泪,自怨自己,对袭人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我的罪过。
这就是宝黛二人相见的头一次,也是黛玉用眼泪偿还“灌溉之恩”的开始。
(十一)饮茶之方异同
林黛玉在家时,饭后过一会才喝茶,说那样不伤脾胃。到了贾府后规矩变了。饭后先用茶水漱口,然后洗手,下来就饮茶。
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唐代就有茶圣陆羽,著有《茶经》。茶叶所含的咖啡因,要比咖啡多一倍。茶叶浸泡时间太长,不利健康,最好即泡即饮。正确的泡茶方法是用紫砂壶,先洗茶,后泡饮。饮茶宜用小盅,名曰:“品”,茶具应用陶瓷制品,绝对禁止用铝制品,以防引起化学反应。
泡茶又叫沏茶。泡饮茶:要好茶、好水、好茶具。一般泡三次为宜。饮茶的时间,控制在饭后一小时。放下碗就喝茶,影响对铁的吸收,容易引起贫血。
饮茶有十“忌”:忌空腹,忌烫饮(一般应在56℃一下)、忌冷饮、忌冲泡次数过多、忌饭前、忌饭后即饮、忌茶水服药、忌隔夜、忌酒后、忌高浓度。
这样看来,贾家人饮茶在时间上是错的,黛玉在她们老家喝茶在时间上是对的。
编后语:本期连载到这,未完待续。请注意查阅下期024《我以我血艳红楼》之[红楼拾遗(红海钩沉)](十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二十)元妃赐物有玄机。



作者简介:拜东涛,网文名商山更夫,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生,陕西省商洛市人。一九六八年二月入伍,历任排长、副政指。一九七九年元月调陕西丹凤县武装部,历干事、参谋、部长。一九八六年六月随武装部改制退役。一九九O年上省党挍,毕业后任商洛市文化局副局长、调研员。二O0八年退休。作品:《我以我血艳红楼》、《我以我歌颂石头》,另有少部分诗词及文章。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风社陕西分社认证编辑,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为国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