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行草书的人,都学过《书谱》。
丰富的笔法、规范的结体,直追魏晋的气息,征服了许多人。
《书谱》有巨大的文字量,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较早的草书墨迹著作;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书写技巧,它都是绕不过的经典。
从某方面说,它是管窥笔法的金矿,更是学习二王书法的敲门砖。
常会有书友临摹起来能“入木三分”,创作起来却无从下手...
或许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也是如此。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会认为不会创作,那肯定是临得还不够。
于是,“吭哧吭哧”接着临...
平时练习不够必定实现不了创作,但你若苦学了三年五载,连创作依旧“无从下笔”,这个时候你真的需要思考究竟是练习不够,还是学习方法出现问题。
毕竟,盲目+努力=陷阱。
临摹,的确是比较容易上手的练习方法。
若是,一味地“抄帖”,不懂总结规律,顶多学会一些“抓型”的基础,仅停留在浅层的提升,如:
1、线条掌控还算流畅;
2、有一套自己的临摹方式,有局部技法的思维,却不能从整体考虑作品的“美感”...
你以为写出“名堂”了,完整地创作一幅作品却力不从心。
《书谱》学的人数不胜数,然而能形似者极少,神似更是凤毛麟角。
作为小草经典,用笔力求精致秀美,每一笔都需要做到一丝不苟;
对于小字碑帖,大多数一入手都是原大临摹,坚决反对放大临摹,长此以往,写出来的字自然是抓不住用笔细节。
在原大帖中,许多提按顿挫和调锋的细节都被隐藏在每个字的中间,越是细微的地方越不容易察觉;
而放大后,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运笔轨迹,更容易揣摩原作的提按使转。
12届国展中, 凭借一幅草书册页,在50000多件作品中突出重围的胡奇峰,一学书法便以《书谱》入手,他不拘于“一碑一帖”的专攻学习,北上,南下,东奔,西走...
不管是临摹还是创作,都有他“独一套”的方法!
《书谱》展大,并展开“创作式”临摹,就是其中之一。
小字精致秀美,大字厚重雄浑,如何灵活切换是确保胡奇峰草书创作得心应手的最直接“催化剂”。
一起听听他的经验心得:
1、靠小草来滋养大草,大草丰富小草,无疑是一条“光明”之道;
2、在创作前,要学会给自己“出题”,即创作式临摹;
12届国展投展前,胡奇峰用创作式临摹解决临摹难题,杂糅大草书与小草书,掌握了草书创作的技法核心,写出草书的连绵,融合创新出具有个人风格又合乎法度的草书作品。
胡奇峰说:“创作式临摹是以理论来指导临摹的,单纯地临摹则是为了记住每个字的写法,而每个字的写法又是多种多样的,原帖上的字只是原作者在创作过程根据情况来安排的其中“一种写法”,不同的情况自然有不同的安排。”
归根结底,一幅好的作品,在线性,线形和线质上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中国书法就是由点线面结合起来的艺术,写书法的人,一辈子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那根线”,线条有流畅的,也有迟涩的,有紧绷的,也有放松的,有浑厚的,也有苍茫的...
点多线少会让作品显得杂乱,线多点少会让作品显得流滑。
除了合理地运用点和线,还需要有块面的结合才会让一幅作品呈现得美轮美奂。
《书谱》展大,当然不是一味地将小草放大,字法结构照搬...
胡奇峰认为,可以从这3个方面攻破“难题”:
《书谱》的小字用笔多是一搨直下,展大后难免单薄,所以在用笔上要适当增加篆籀用笔和绞转之法,这样可以使线条更加厚重雄浑;
《书谱》属于小字范畴,结体多独立,当展大书写时要适当改变字法,改变字内外空间,这样既改变了单字独立的局面,同时还要注意展大后的空洞;
相比较小草,大草更加重势,大字在笔法上要注意毛笔前行的原理:"涩进"。在大字中的"涩进",最能表现出用笔的特征,将毛笔缓缓地向前推进时,笔锋与纸面所产生和摩擦力就在视觉上产生力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