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 格 局 定 天 下
文/朱双顶
《三国志》上说,袁绍自高祖父起袁家四代皆列三公,权倾天下,他本人也是雄姿英发,能够谦恭待人、礼贤下士,因此有才能的士子多投奔幕下,可谓人才济济;曹操年轻时生性放纵,桀骜不驯,不注重学业研习和操行修养,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有人认为他能安定天下。但最终却以袁绍失败告终忧郁而死,曹操统一北方而成开魏之祖,实在是让人惊掉眼珠,何也?正所谓人生格局定天下。

当初,袁绍与曹操共同起兵时,对于“如果大事不能成功,什么地方可以据守”之问,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兼有戎狄,南下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却说:“我任用天下有勇有谋的人,用正道来治理,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了。”袁绍视天子为累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两人就这样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争夺天下。
对于袁绍,曹操的谋臣荀彧说:“袁绍只是平庸之中的英雄而已,能聚人才,却不会使用。”曹操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很清楚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但才智不足,外表严厉但内心怯懦,妒忌贤能且威信不高,士兵众多但指挥不当,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建安五年,曹操打算亲自率军东征刘备,手下人担心袁绍乘机抄了后路而劝阻,而曹操却认为袁绍一定会犹豫不决而不采取行动的。果如此,当袁绍手下的人建议他乘曹操东征时从后方突袭,袁绍却以儿子患病为由推辞。一个天赐良机就这样眼睁睁的丢失。

袁绍手下谋臣沮授,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看问题准而且能够给出好的建议,就是这样的能人,在袁绍那里只是成了摆设而已。他曾三次提出建议,说“颜良脾气暴躁,心胸狭隘,虽骁勇却不可让其独自当此重任”,袁绍不听,果然所率的大军被曹军攻破,颜良被斩;说“速战速决有利于南军,拖延时间打持久战有利我军,应进行旷日持久的作战”,袁绍还是不听,落得官渡之战大败;说“派将领去运粮军之外围另部署军队,加强护粮保护”,终因袁绍不采纳而被曹操乘虚而攻,导致官渡之战全线崩溃。如果说袁绍不亡,天理都难存。
更有甚者,袁绍对手下的谋臣不听劝谏也就罢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竟然以杀了之。袁绍在拥有“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在“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何朔,名重天下”之时,却一定要挥军南下,与曹操速一决战。对此,谋臣田丰竭力劝阻说:“如今放弃在庙堂上稳坐克敌制胜的策略,而试图以一战决胜负,倘或事与愿违,悔之晚矣。”袁绍不听,田丰再三恳切规劝力谏,对于这样的忠心,袁绍却认为这是在灭军众的锐气,愤怒致极,竟然拿镣铐囚禁了田丰。等到袁绍在官渡大败之后,有人对田丰说:“您这次必受重用。”田丰说:“如果军队得胜,我性命可保,如今军队战败了,我死期不远了。”袁绍回来后,对周围的人说:“我没有听从田丰的意见,结果被他耻笑。”于是将田丰杀了。难怪陈寿写到此评价说:“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此也评为:“袁绍的亡国丧师,实在是咎由自取。”

反观曹操,正与袁绍相反。官渡大战时,袁绍拥军十多万,挟雷霆之势,步步为营推进,东西相连绵延几十里。而曹操总兵力不足万人,且受伤的还占十分之二三,士心慌慌,又缺乏军粮,面对此情,曹操打算撤军还许都。这时是谋臣荀彧力排众议,竭力劝说:“这是关系争夺天下成败的重要时机,切不可放弃。凭着您的英武再加上以天子之名讨伐叛逆,一定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曹操听从了建议,坚持下来。战中,袁绍的谋臣许攸因贪财而得不到满足,前来投奔曹操,献上了袭击袁绍运粮队之策,当时曹操身边的人大都怀疑,只有荀攸、贾诩劝曹操采纳。曹操不但听从了建议,还果断地亲自率军前往攻击,一举奠定了官渡之战胜局。战后,曹操从袁绍逃亡留下的军营中,收缴了不少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写给袁绍的信件,认为这是当时袁绍势强所致,不以为怪,一烧了之,不予追究。这就是曹操的心胸,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后来,曹操又决定北征三郡乌丸族时,众将领都劝阻他不要亲自前去,认为:“如果现在深入乌丸,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偷袭许都。万一出了什么事,就后悔莫及了。”曹操打败乌丸,凯旋归来,一一询问当初劝止他的人。众人不知他的意图是什么,都很害怕。结果曹操对于这些人都给予了重赏,说:“我前去攻打乌丸,是冒着很大危险才侥幸成功。虽然获得了胜利,但不能经常这样做。诸位劝止我,是为了我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才重赏你们。以后你们有什么建议可随时讲。”这就是曹操的境界,得天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袁绍与曹操的差别在于格局的大小,在一杀一赏中,天下乃定。拥才而不用,如同绣花枕头,似水中之月,纵有得天之势也归零;得才而尽用,如同出鞘之剑,似驰骋之马,那怕星星之火也能燎原。历史不可欺,秦用六国之才而一统华夏,六国各拥良才而不用则被吞并,这就是明证。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朱双顶老师的作品《人生格局定天下》,主要讲述《三国志》中历史人物曹操和袁绍。把曹操和袁绍俩人性格、思维、心胸、人生格局进行鲜明对比,对他们的政治手段、军事战例等方面客观进行评论,着重说明以人为本,决定成败的关键,也是真正意义上人生格局定天下。
作品前段交代曹操和袁绍家族的历史背景。首先,对比曹、袁俩人争夺天下的看法。袁绍说:“我南面踞守黄河,北面依靠燕代,兼有戎狄,南下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而曹操却说:“我任用天下有勇有谋的人,用正道来治理,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了。”袁绍和曹操俩人的思维格局不同,所以,袁绍视天子为累赘,而曹操善于利用当时形势,曹操”挾天子以令诸候”。这说明俩人在思维上、行动上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
接着重点介绍几个战例、战略,来说明曹操和袁绍俩人的性格、胸怀。1.曹、袁俩人对待谋臣荀彧,沮授方法不用,重视不同,都说明曹、袁的性格,格局不同,例举,官渡之战等都说明曹操审时夺势,说明曹操心胸宽大,赢心者得天下。2.曹操、袁绍俩人在战略和战术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曹操采取”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借用天子之令召集天下各路英雄参战,把袁绍粮草烧后,袁军很快就瓦解了,曹军在仓亭背水一战大破袁军,使得袁军走向灭亡。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曹操和袁绍的差别在于格局大小,性格的差异,曹操用人不疑,虚心听取各位谋臣意见;而袁绍高傲自大,对谋臣的意见视而不听,不依不饶,还横加愤怒,用尽各种手段加以囚禁,还为自己的尊严杀了许多谋士,如田丰等人。
综上,足以证明以人为本、平定天下乃是治国法宝,朱老师用多例生动典故来说明曹操和袁绍俩人的性格、心胸、人生格局上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不同。该作品观点鲜明,证据有力,有凭有据,文字通畅,巧妙解析,点意所用。好作品,点赞推荐深读!(点评:兰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