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路福贵
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1934年10月6日傍晚,秋风萧瑟,于都水凉,人心肃穆,气氛悲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邹毕兆和中革军委二局无线电侦察部队战友100余人,组成了红星纵队二大队。
携带6部电台,跟随中革军委组成的“红星纵队”,从瑞金梅坑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路程。
中央红军长征时,中央军委下属四个局:一局:作战和机要保密;二局:侦察,主要是无线电侦察;三局:无线电通讯联络(为适应外线作战,在三局成立了一个通信团,王诤、伍云甫分别兼任团长和政委,下辖无线电营、有线电大队和通信指导大队);四局:后勤供给。
中革军委二局组成是:局长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
一科(破译)科长曹祥仁、副科长邹毕兆(仅有二人,因为只有曹邹二人有破译技能);
二科(校译)科长李作鹏,译电员段连绍、陈仲山、戴镜元、叶楚屏等六、七人;
三科(侦收):人数最多。科长胡立教,侦收员李力田、贺俊侦、钱江、李廉士、胡备文、唐明、宾玉、李行律、刘少宏、雷永通、陈铭兴、叶根、赖际发、郭显勋、曾庆标等。
中革军委二局共有侦察电台6部、技术人员30多人。另有警卫分队、运输队、炊事班。行军序列是叶剑英领导的“红星纵队”二大队。
为了保障长途行军中情报供应不间断,侦收人员分为2个梯队,交替前进,轮班工作。
李行律回忆说:“我们每天要比部队早出发3、4个小时,中途停下来工作。
或是晚出发3、4个小时,晚上也必须通宵工作,平均只有3、4个小时睡眠。
疲劳长时不能得以恢复,相当部分的同志是在与死亡斗争、挣扎。”
为了保证中革军委二局同志个个平安,毛泽东布置:请左权参谋长负责,每天清点、检查二局行军人数,保证一个都不少。
毛泽东当天就能看到蒋介石的汇报
长征开始,红军没有了根据地,没有了地方苏维埃政权,敌我双方的军队都在时时运动之中。
蒋介石对国民党各军、师下达命令主要通过无线电报发送,红军的密电破译活动也达到了最高潮。
与此同时,中央红军自己长途行军,更需要电台紧密联系。
中央军委三局,负责通讯联络,专门配备4部电台。各军团也配电台,合计14部。
连日行军,急如星火。但是,红军自始至终都密电联络,从无泄密。
尤其让后人思想震撼的是:中革军委二局开展无线电侦察,破译成功率百分之百。
中央红军“破译三杰”(二局局长曾希圣,破译科长曹祥仁、副科长邹毕兆)在长征中,一路攻克180多种敌军密码(邹毕兆亲笔逐个记录)。
为中央军委领导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敌军情报,作为决策依据。
在瞬息万变、生死攸关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连续破译敌军密电。
军委二局侦收员贺俊侦(少将)回忆说:“我和钱江两个人,他一部机器我一部机器,我走前面他就走后面,他走前面我就走后面,两个人轮流,一天都不能够停。”
“情报掌握就是那个程度:国民党师以上的百分之百,密码百分之百,报文百分之百”。
贺俊侦少将回忆录中的“三个百分之百”,就是亲历者对长征中的中央军委二局英雄群体的生动写照。
二局机务人员行军时不能躺着休息,只能边行军边睡觉。
特别是“破译三杰”,更是“连轴转”。
因为六部电台侦听到的敌军密电,全部汇总,都统一交给一科破译。破译后再交校译科把数码变成文字。
而破译科只有科长曹祥仁、副科长邹毕兆二人能够破译。
二局局长曾希圣虽然能够破译,但是,他还要抓二局全面工作。
他们凭着共产党员铁的信仰、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担当,实现了无线电侦察的全覆盖、全破译,攻占了当年无线电侦察科学的最高峰(当年英国动员数万科学家、电子专家,只破获德军恩尼格玛机制作的密电90%)。
纸笔千年会说话,密电万代作证明,他们用铁的事实,叙说着毛泽东用高科技挽救红军的历史真实。
红军破译英雄,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瞬间决定历史。
毛泽东为军委二局定性:“没有二局,长征胜利是难以想象的”!“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曾希圣秘书邓伟志回忆录)。
我们新时代的领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