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腔热血
文/苏平(四川叙永)
我有一腔热血,这腔热血为文字而生,为文章而发,为办刊而聚。
我从2020年10月伊始相继创办了两个刊物:《画稿溪文学》杂志与《文学中国》杂志,而且打算创办第三个杂志。家人和朋友多认为我是一时兴起办刊不会长久,因此很有必要在本文叙述下我为什么有一腔持续办刊的热血澎湃的激情,以期得到家人和朋友们的理解与支持。
多年辍笔、重新执笔创作后,我的一篇作品在民刊《现代诗美学》杂志发表,总编林风先生意向性的咨询我有无兴趣帮他组稿。闲着也是闲着,不妨组稿试试看,同时可以多阅读学习别人的佳作,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开始了组稿。由于我服务热情,讲究效率,为人直率真诚,我认识和团结了不少文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我的组稿素养和写作水平提高和进步的很快,也引来更多刊物发出的组稿邀请。帮每个刊物组稿,我都把组稿信誉放在第一位,把组稿当做为刊物树立品牌在做,文友们对我很信任。可以说组稿的良好口碑是我有着持续办刊热血的底气。
在组稿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刊物各有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刊物风格的一些理解,但往往总编不会轻易接受组稿人对刊物提出的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要有独特风格的刊物,就得自己办刊。只有自己办刊,才能办出个性飞扬的刊物。这种理念在组稿并提建议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2020年11月我终于创办第一个杂志《画稿溪文学》后,自己的很多办刊理念得到彻底的贯彻,刊物也因独特鲜明的个性得到文友们的好评,从2020年11月至今,两个刊物一共出刊11期。这种高频度的出刊效率是很多民刊无法企及的,也可见文友们是多么喜欢我们的刊物。文友们对我办刊的真心支持可以说是我有一腔办刊热血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前,发现一些刊物纸张太次,我作为组稿人提议改用更好纸张,都被否决了。我自己开始办刊后,每期出刊我都坚持使用相对比较好的专业纸张。帮某些刊物组稿,我提议不要刊发有损刊物品质的显眼的广告,但被总编以经济原因否决。我自己办刊后,只要认为有损刊物品质的广告,我都不予刊发。如此类似的建议被否决的次数日益增多后,我终于决心脚踏实地的亲自创办刊物。而当我真正的创办刊物后,我在组稿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和认识得到自己一以贯之的执行。文友们都认为我们的刊物档次高、装帧精美、可读性强。可以说文友们对刊物的高度认可是我有着一腔办刊热血的又一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每看到刊物以独立特行的姿态出现且得到文友认可,我都倍感兴奋。每看到文友们经我亲手编辑的文章在理想状态下出现在纸刊,我都为之自豪。每次接受建议改进后的刊物得到赞许,都让我感慨不已。这种兴奋点日积月累的形成,我想我不会轻言放弃,我会尽我所能让已办的刊物活的更好。
我是教育单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因为耳濡目染,我长期浸泡在这个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多年前,因为身体原因,我从一线语文教学改到图书阅览室去从事管理。读者中爱读书的学生不少,可以说学生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场景是我有着一腔持续办刊热血的重要诱因之一吧。
又因为我父亲是从事文字工作出身的,经常把自己写作的文章或诗词赋给我们两兄弟阅读学习,长久熏陶,难免我也会习得这种爱好。父亲还在县志办工作的时候,我还年幼不懂事,有一次去到他办公室,场景极其安静,大家似乎都在伏案写作,我说话影响了大家,当时就被父亲批评了,回家后又被父亲教育了一顿。现在想起来,那种高雅的文学创作与编辑环境,或许是我有着一腔热血的重要诱因之一吧。虽然家教甚严,但父亲教育语文的方式是别开生面的,对于这一点我印象很深。记得有一次,父亲组织了春游。春游前,父亲就在自己的班上做了春游前的引导教育和周密部署。春游过程中,父亲即兴赋诗,原文我记不得了,学生们兴趣很高。同时,父亲重点指点了大家要留意的写作对象和场景。那次春游后,佳作不少,父亲也很高兴。用春游来提高写作兴趣和引导写作,这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是极难遇到的教育机遇了。父亲独立特行的语文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我有着一腔热血而又沸腾不止的又一个诱因。高考那年,我选择的专业是中文系,很大程度上也与父亲在高考志愿问题上对我的引导有关。多年了,很多东西已经模糊不清,唯父亲引用鲁迅先生的“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这句话始终牢记,当时我们的谈话就在路边,路边恰好有草丛。后来专科和本科学习中文期间,导师每分析到鲁迅文章,我都很专注,或许就是父亲高考前对我的引导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吧。父亲对我或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应该是有一腔办刊热血的家庭渊源。
后来我也有孩子了,孩子初中高中都是在泸州读书、高考是回叙永考的。孩子最终考上的是第二军医大学,当时我并没有刻意引导他选择什么专业。孩子在上海读书期间,我偶然翻阅到孩子的一篇作文,直觉清新质朴很有灵气,我当晚就后悔的睡不着觉。可以说,自己本来非常有文科天赋的孩子不再从文,是我在病愈后能重新涌起一腔热血的又一诱因之一吧。
我在乌江边上的涪陵师专(现已升级为本科并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导师们也很尽心尽责,并对我这个“不务正业”的弟子非常宽容。我专科读书时,主要精力没有放在课堂学习,反而对课余的创作很感兴趣,有时甚至课堂上还在写作,因此而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显得不务正业。但如遇补考,我均认真复习教材恶补课堂上欠缺的知识,每次都顺利考过,系主任没有因此而开销我这个怪学生,可以说专科学习期间的勤奋写作是我工作后有一腔热血的重要因素吧。
再回头追溯到高中学习期间,印象最深的是文伯伦老师对我的教育之恩。文伯伦老师才华横溢,有一次他家中的昙花开了,他非常高兴的告诉学生们,并叫我们去观赏。那时我还不懂得欣赏花,不明白为什么昙花开了老师会叫我们去欣赏,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文老师说:“你们没有听说过昙花一现吗?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我希望大家珍惜高中语文学习的短暂时光,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可以以此为题材写作一篇作文。”去老师家观赏昙花,以此为题材来写作,这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已经很难遇到了。可以说,我们这批同学,能有一定文字功底,都与文老师的教育提携之恩分不开。在我心血来潮创办第二个刊物《文学中国》杂志不久,就希望创办第三个刊物,可以说,我生长和受教育的环境对我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有一腔热血,这腔热血,当飞溅于创作与办刊,无悔的走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作者简介】苏平,叙永人,西师中文本科优秀毕业生,画稿溪现代诗歌传承人,笔名木子,洗经堂入室二师兄,一得居主人。《画稿溪文学社》、《画稿溪文学》杂志和《文学中国》杂志的创始人、社长、总编。著有诗文集《第一缕阳光》。
【联系】苏平,手机:17738013139,邮箱:111451857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