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交通员
文/陈继范
临沭县陈沟子村位于夹谷山下,战争年代,中华大地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很多人从敌占区逃难谋生,有的来到夹谷山下,这里属解放区,虽贫穷却安定,属地薄而贫瘠的穷乡僻壤。村子里陈姓居多,取名陈沟村。这期间,八路军115师经常驻夹谷山周边。一天,115师从江苏撤退前往临沭西部,经陈沟村休整,住在大街上宣传抗日工作,演唱抗日歌曲。受八路军宣传队的影响,陈茂运等青年,看到八路军战士个像小老虎一样,会唱歌会跳舞,陈茂运深受感动,热血沸腾,立志报效祖国,当场要求参加八路军。因年龄小,部队首长劝他说再过几年才能参军。此后,陈茂运报名参加了夹谷山抗日儿童团,14岁担任儿童团长。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在村头站岗放哨,防止外地不明人员进入村内,提前侦察日本鬼子扫荡的消息,为八路军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1943年,陈茂运参加夹谷山民兵游击队,在田间生产劳动时,随身携带枪支,把枪支隐藏在庄稼地,一有号令,立即放下劳动工具,拿起枪支奔赴战场,按照上级命令,哪里需要哪里去,不分黑白昼夜。由于陈茂运头脑灵活,被任命为八路军红色交通员,往返抗日政府和八路军队伍之间传递信件。为了顺利把信件送达上级,防止敌人沿途盘查,需要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当时送信,装进竹筒,用蜡烛封口,以防过河浸湿。那时,茅河无桥,一次在涉水渡茅河时,发现对岸有敌军哨兵在岸边走动,他立即潜入河水,泡在茅河水中,前进不行,后退易被敌人发现,容易遭到敌军袭击。为了安全,身体潜在水下,保持鼻子在水面呼吸,10个小时不敢上岸,饿了,喝几口茅河水,困了,就拧几下腿肚子,皮肤都泡白了,一直坚持到晚上敌军撤离,他悄悄爬上对岸,安全把信件送到上级。就这样多次渡河送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上级表扬。
1944年,陈茂运由交通员转为八路军战士,在攻打敌炮楼时,没有战斗经验肯定要吃大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经长年磨练,总结出临战时血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执行任务攻打敌军炮楼,半夜爬上围墙,有的战友急于取胜,一露面就被敌人的枪弹打中。因此,在战场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机动,战斗中先观察地形和环境,做到心中有数,进有进的路线,撤有撤的方法。战斗打响以后,先观察敌军位置,防止遭到暗算,待枪声渐消失的时刻,有的敌军佯装受伤,当我军跃出战壕时突然射击,造成我方战友受伤。因此,胜利了也要保持冷静,不可贸然暴露,一旦盲目露面会带来生命危险。战友小武,以为战斗结束,从战壕里迅速跃起,突然被敌人的枪弹打中而牺牲。后来大家都学会了用刺刀挑起军帽,慢慢地试探敌情,发现有受伤的敌人在顽抗,先消灭敌人,确认安全才可行动。由于陈茂运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机智灵活,多次荣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陈茂运被调入航校学习,毕业后任空军某部飞行大队教导员,参加过陕西榆林飞机场建设,转战大江南北,立下不朽功勋,荣获20余枚军功章。因长时间受到战争摧残,落下身体残疾,后因病转业地方工作。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小陈啊,你身体有病到地方去吧,到南方去工作好吗?”司令员推荐他去云南昆明,陈茂运说:“司令员,那里可是大城市,我是农村出身,不适合在城市工作。”司令员又征求他的意见,要他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当厂长,陈茂运又婉拒了,理由是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电影工作,最后前往贵阳市,在地方任职直至离休,如今90岁高龄,依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作者简介: 陈继范,1954年生,中共党员,临沭县陈沟子村人,高中毕业,1972年12月参军,先后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一营八连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
1974年随团出国,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回国,参加兰州军区国防施工。1978年退伍回乡,先后任村民办教师、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改革开放后赴淮北市自主择业,扎根淮北,任餐馆经理、物业公司管理员等。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