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里是秘境,并没夸大其词。听说过它的人,寥寥无几,一睹它风姿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它就是处在天山中段南麓的新疆阿克苏温宿大峡谷,被誉为“活的地质演变史博物馆”,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新疆旅游景区。它被当地称为“库都鲁克大峡谷”,维吾尔语意为“惊险,神秘”。初秋的斜风细雨中,我如愿来到这个小众秘境,一览它粗旷神奇的色彩风貌。

早晨十点,旅行社的车陆续把我们五个散客接上,彼此寒暄,相互认识。一对夫妻来自武汉,一个是湖北来援疆的干部,一个是来自广东梅州的九零后小伙,独自一人新疆游,我出生新疆,居住地山东,司机是甘肃兰州人,来疆生活工作。来自五湖四海的一行人,谈笑中向目的地出发。
也许这里太偏远了,没有别的景区那种热闹喧哗。我们五人小团队和来自浙江的九人团队,换乘一辆区间车,向峡谷深处驶去。
高大威猛的车,在宽阔的河道上,还算平稳地行驶,丹霞地貌渐渐显露它独特的魅力。透过车窗,五颜六色,褚红色为主的山体,千姿百态地屹立两岸。司机兼导游给我们介绍沿途特色景色。
左手边,仔细看了,那是布达拉宫。司机的提示音刚落,一座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形态及其类似布达拉宫的山体出现在眼前。那一刻,你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在车里惊叫,不断指指点点,希望司机能停车,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样的景色多的是!
汽车在4号谷停下,这里是著名的打卡地——生命之源。那个形状特别的石头,屹立在阴沉的天空中,仿佛在追问:我们的生命来自哪里?从百度里游玩攻略里,无数次看过这个图片,如今亲眼看见,还是感到震惊不已。别的游客叽叽喳喳和石头合影,我则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观察它。不同角度它有不同的神韵风采,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啊,在这里塑造了这样一个神物,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一路前行。随着高度的上升,峡谷的幽深尽显。虽然来之前,恶补了下地理知识,粗略知道风蚀雅丹,流水丹霞,但还是被这里复杂多变的岩体搞得晕头晕脑。我尽可能地打开脑洞,发挥极其有限的想象力,给所见石头起各种名字。
有的像二层小别墅,院子里还摆放着茶几;有的像外星人和飞蝶,奇诡的眼神看着我们;有的像神龟探海;有的像面壁思过……你有多少想象力,就能看到多少迥异的景象。

兜兜转转,云层罅隙中透出一点光,天山雪峰若隐若现,常年的积雪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生命之源也在远处含羞凝视,此时,正好站在一个悬崖陡峭处,战战兢兢举起相机,把这一幕纳入眼底和镜头。
这是一刻,也是永恒。这是一眼,也是千年。
不一会,山里飘起了毛毛细雨,太阳收起了光芒,那一刻,真是感谢上苍,大概知道我来之不易,刻意掀开神秘面纱,给我留出那一小会时间,让我近距离一睹雪山的芳容。
在问天台,四处观望,犹如身处在一个雄浑的自然画廊,峡谷中山壁岩层分布清晰,受挤压形成的褶皱,弯曲的线条十分清晰,断裂的岩石夹在山壁岩层中,在历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后,形成了绝壁高耸、奇峰兀立、形态各异、嶙峋怪异、色彩浓烈、千姿百态、五彩纷呈的奇特景观。千年前,屈原写下《天问》,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事的探索之情,如今山依然雄伟,天依然高远,地依然浑厚,我站在风里雨中,亿万年风沙已过。
汽车颠簸了一阵,在一个很开阔的山谷中停下。绵延起伏的山脉旁,居然有两颗挺立的胡杨树,曰胡杨双雄。景区220平方公里的峡谷,仅此两颗乔木,像两个卫士,静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见证了沧海桑田,见证了海枯石烂,见证了物换星移,它们还将守护下去,至少三千年。

三个小时,嗖嗖过去,我们意犹未尽。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飞流瀑布,没有桃红柳绿……它就像一个粗野的西北汉子,袒露着胸怀,显示出最原始,最粗狂,最本真的面目。
文图:骆久红,祖籍湖北蕲春,出生地新疆阿克苏,居住地山东东营。喜爱读书、摄影、跳舞、旅游。出版过散文随笔集《流年碎影》,文章散见纸媒和公众号,偶有获奖。在泥土里生活,在云端上读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