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老县城的东大街,义和巷南口与兴宁路交叉处,原来有个“担水堂”。
担水堂只有一间房子,里边有一口水井,供应附近几十户人吃水。那时候,人们吃水都是从井里打上来,再用担子一担两桶挑回家。於是,习惯上人们就把这间有井的房子叫做“担水堂”。
担水堂井里的水可旺啦!几十户人家用水,你家打过,他家接着打,打水的人,一天几乎不断,有时还得排队,可担水堂井里的水,却不见少。就算是遇到天大旱,大地都旱得裂开口子了,担水堂井里的水也没有断过。
担水堂井里的水可清啦!刚打上来的井水,在水桶里一漾一漾,能看到人的影子在水中一晃一晃。把井水倒满一缸,缸底如果有个小石子,从高处往下看,也能一眼看到底,清清楚楚。
担水堂井里的水,水质可好啦!喝到嘴里,不苦,不涩,不洌,甜丝丝。虽然没有经过检测,也不知道含有什么微量元素,但是自古及今,担水堂附近的人,长期饮用担水堂的井水,都很长寿啊!
担水堂井里的水,最大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冬天,打上来的井水,热气直冒。人们把井水叫做“井温水”,媳妇们洗碗、淘菜都不觉得冰手。夏天,井里的水,又变成了“井凉水”。人们在酷热难耐的时候,喝一口井凉水,会凉得让人直打激灵,沁人心脾。若用井凉水搓个澡,那真是爽极了。

担水堂井里的水,是上天的恩赐。附近的老百姓,不管穷富都能用得起,因为井水是不要钱的。打水的用具,平时有人管着,只在辘轳或井绳损坏时,村里人出俩钱修修就行了。
担水堂里那口井,有三四丈深,因此,缠在辘轳上的井绳也有三四丈长。井绳的尽头绑有个铁钩,打水的时候,把桶挂在铁钩上,再用钩边的铁扣把桶扣起来,桶就可以下井啦。有时候,一时疏忽扣不牢,桶就会掉进井里,还得请人下井捞桶。於是,后来就改用连环铁圈,桶挂好后,铁圈在最窄处扣住。这种铁圈叫做“闷葫芦”。“闷葫芦”扣得紧,桶不易掉下去。水桶下井的时候,人力搅转辘轳,等桶到井底灌满水,再用力把水桶搅上来,所以,人们就把打水叫做“搅水”。搅水时,为了往井里下桶快,就有人一手扶住辘轳边,任辘轳飞转下滑,称为“放野辘轳”。放野辘轳只能加快水桶下井速度,往上搅仍然要费很大劲。搅水、担水都是力气活。缺少劳力的人家,只能两个人共同搅水,担不动的话,就两个人一桶一桶抬回家,很不容易。
担水堂附近的人家,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用担水堂的井水,养活着家人。

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担水堂里的井,是哪一辈子、什么人开挖的,谁也说不清。那清冽的井水啊,年年不断、代代相传,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
解放后,政府为了让群众用上清洁的井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向担水堂的井里投放些杀菌药,以保障人们饮用水的干净卫生。
可不知什么时候,担水堂房倒屋塌啦,担水堂里那眼井啊,也被填平啦。
从此,担水堂附近的人家,只好到远处井里打水。或者在天不亮时就起床,到东关涧河,舀河里的水。担回家倒入缸里,澄清后勉强使用。起晚了,河水脏了,就不能吃啦。有时候,要沿涧河跑几里路,寻找水清的地方。最难的是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家,只好出钱雇人担水。
随后,涧河里的水也被污染,连去涧河担水的机会也没有了。
没有了担水堂,附近的人吃水都难啊!那段时间,各家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法存点水,供家里一天使用。
后来,县城有了自来水。自来水入户入灶,又方便又清洁,老百姓再也不用费力搅水、到处找水。人们终于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如今,除了自来水,还有专门的饮用水。多美啊!
县城东大街的担水堂,已经成为过去。可担水堂的井水,养活了几代人,担水堂的功劳还是应该载入县城历史的。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