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对《春江花月夜》中游子、思妇的思考
文/魏纯明

春江花月夜
文/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串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转。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诗人的关照:人对美景的鉴赏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和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思妇的相思之苦,交感互发,让人心旌摇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传世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唐诗鉴赏辞典》对游子、思妇的分析:“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对《唐诗鉴赏辞典》游子、思妇的分析,我不敢苟同,并提出相反的看法。“谁家”“何处”二句是下面的纲:先写游子在小扁舟上思念思妇,再写思妇在明月楼上思念游子。江水滚滚东流,只有一轮“孤月”永悬天上,难道她是在等待意中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是下面的纲:先写游子在小扁舟上思念思妇,再写思妇在明月楼上思念游子。这点和《湘君》《湘夫人》相同。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游子在小扁舟上怀念思妇。这是一个经过“青枫浦”的“扁舟子”,正观赏着天上的白云悠悠,此时此刻,万般愁思被从内心深处勾起,随着这月光飞向远方的“明月楼”。那远方“明月楼”上的妻子,此时也应该在望月怀人。月光更增愁怨,又可遥寄相思。她多么希望随着月光伴随在夫君的身旁。而这又怎么可能?遂又凭空增添了几重愁怨!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游子来写她的怀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游子化作明月,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游子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游子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再写思妇在明月楼上思念游子。 写思妇,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她的相思之情。诗人的笔触又从游子回到思妇身上,思妇想象着游子会在梦中神游故乡:花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诗歌结尾处,游子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思妇连做梦也念他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思妇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她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她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她的相思。她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她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情韵袅袅,摇曳生姿,有一种令人回味不尽的绵邈韵味。另外,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感受诗中的感情旋律。此诗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这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从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宛转优美。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完美地体现了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2021.6.29

【作者简介】:魏纯明者,齐鲁惠民。少时贫贱,读学苦勤。两年师范,廿载树人。烛火温暖,蚕丝坚韧。传道授业,岂囿三尺讲台?写诗作文,常伴五更寒星。隐名穷乡僻壤,自强不息;寻梦岛城故都,奋然前行。始为教师,后成编辑;文字报国,竭忠尽智。植字抽芽,梦笔生花;校书分叶,著作成林。挥毫锦绣,落纸烟云。爱文武艺,做风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