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3位青年才俊秦凯、石秀坤、贾夕,在当地被视为电影新锐中的“三驾马车”。他们并驾齐征,耗时1年7个月,拍出农村题材电影《寻人启示录》。该片改编自文华奖获奖作品——大型现代淮剧《小镇》。
2021年6月25日,投资500万元左右摄制的这部电影,梦幻般地挤进了全国院线与观众见面。
那一天,3位80后制作人抱成一团,百感交集。
他们何以如此?因为热爱电影,石秀坤负责筹资、秦凯执导、贾夕写剧本。志趣相投的3个人不惜血本拍电影,风险共担。
他们花500万元拍摄一个诠释500万元的故事,没有等来像影片中一样的“打赏”好事,所有真金白银都是他们自筹,理论上是背水一战。
《寻人启示录》的故事貌似离奇:一笔“500万元寻找恩人的悬赏”引发小人物的矛盾冲突,戏剧性显而易见。
因为剧情有些荒诞,有些人就担心它能否顺利“应市”;即使“应市”了,又能否收回成本?
《寻人启示录》海报。
观影研讨会现场。
郭晓伟讲话。
作为电影,上世纪英国的《百万英镑》,很多人恐怕还记忆犹新。它以钞票为主线,讲述了社会与人性交织的话题。
《寻人启示录》也是围绕钞票展开的故事,荒诞并不可怕,只要叙事本身引人入胜。
导演秦凯。
制片人石秀坤。
编剧贾夕。
和大多数农村题材影片一样,《寻人启示录》几乎是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了小人物各怀心事,凡夫俗子的欲望、意外和巧合,一起促成了片中结构精巧的故事。平淡中见真情。
农村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入口,是电影人纷纷追逐的目标。从早年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到后来的《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虽然朴实,但非常震撼。
3位生活在城市的青年电影人,追随着张艺谋等大家的脚步,把镜头对准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他们要拍新时代的农村,拍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作品。《寻人启示录》成为他们的处女作。
当下的电影院线市场,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影片比比皆是。
配套影片上映得大声吆喝。吆喝就是宣发,往往宣发的投入要占到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这对财大气粗的出品方而言,不是问题。
而对《寻人启示录》这样的小成本电影来讲,则是问题。
他们这样的“散户”,与实力强劲的“大户”在一个盘面上厮杀,客观地讲,是蚂蚁与大象的竞逐,全凭信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人启示录》悄然上映,票房波澜不惊。
3位创作者对此早有心理预期,并不纠结。
6月28日,他们背起行囊来到省城南京荔枝广场幸福蓝海影城,出席《寻人启示录》观影研讨会,虚心倾听电影界高人的真知灼见,以利再战。
观影研讨会由江苏省影协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主办。
省影协常务副主席兼会长郭晓伟一声召唤,管若松、杨劲松、舒克、余泳等省内20余位电影界、评论界、新闻界人士接踵而至。
专家学者对3位电影人不畏艰难的创作精神给予褒奖,同时认为《寻人启示录》是值得一看的主旋律影片,是寄托着80后电影人艺术情怀的探索性作品。
电影《寻人启示录》走的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路子。青年演员李肖宁、苏娜、方越、王美茜等出演。
管若松发言。
杨劲松发言。
影片通过刻画主人公朱文轩在面对生活困境、金钱诱惑下的动摇与坚守,展现了金钱与人性的较量、道德自我完善的艰难和不忘初心的可贵。
研讨交流中,秦凯、石秀坤、贾夕分别介绍了《寻人启示录》的创作过程。
作为影坛新人,他们对电影艺术充满热情。从2019年12月25日开机,到获得国家电影局颁发的公映许可证,再到当下影片上映,他们尝尽艺术创作的酸甜苦辣。
人们这才知晓,该片创作中,遇到了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导致创作周期延长,投入成本增加。面对重重困难,他们相互鼓励,不气馁、不放弃,最后完成创作,并挤进大咖云集、强手如林的全国院线公映,为“苏制”电影占得一席之地。
研讨中,文化学者管若松率先发言,他说,江苏历来是贡献电影票房的大省,电影艺术推广在江苏有很好的基础。今天来参加《寻人启示录》的艺术研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氛围。3位创作者用有限的资金,以对电影艺术的执著,完成了这么一部具有现实意义、传递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是一次有胆识有追求的艺术之旅。
文化学者王凤刚则说,拍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题材、剧情、人物、主题等,都需要编导精心谋划。《寻人启示录》的可看性在于主创人员用心塑造人物,让观众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赵晓飞发言。
余泳发言。
参与过《芳华》等影片创作的国家一级编剧杨劲松说,现在的电影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很多电影开机时轰轰烈烈,但拍完之后就踪影全无,成了“库存”,根本挤不进院线排片。《寻人启示录》进到了院线,这本身就是一定的成功。
的确,近些年来江苏地方优秀戏剧目在全国获奖很多,但受地方语言的局限,受众还是受到限制。江苏文化主管部门一直希望获奖剧目能延伸到电影领域,拍成电影就影响广泛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镇江3位电影人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郭晓伟在讲话中说:“电影《寻人启示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一笔‘500万元寻找恩人的悬赏’引发的矛盾冲突、戏剧性故事,经过艺术家体验、感悟、提炼、加工,成为一部风格清新、没有噱头的电影,值得肯定与鼓励。3位制作人是新文艺群体代表,他们勇立潮头,不懈探索,是一次充满朝气的起跑。这么多文化艺术界人士聚到一起,与《寻人启示录》主创团队交流创作得失,相互促进,让人感到振奋。”
部分与会人士合影。
《寻人启示录》在“寻”的悬念中集中展现了当下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人的影响,揭示了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发人深省。片中呈现的地域景象也美得无以复加,极像一部农村面貌的风光片,但其实更是一部体现新时代农民诚信、友善的心灵之诗。
影评家舒克、余泳、于鹤年、涂钟鸣,编剧赵晓飞,作家蔡晓妮,导演严现、刘永隆、陈寒冰、张小兵,影视策划人吴赤、王泽浩,制片人平阳宗汉等也先后发言,各抒己见。
研讨环节由南京古纳德影视公司董事长张男主持。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曹雨亭、江苏省影协新文艺群体委员会秘书长褚福民、南京古纳德影视公司刘敏、尹晓琳等与会。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5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