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 文/李顺友(山东)
李若愚 (1920—1947)原名李胜化。临沭县前湖子村人,出身于富裕家庭。12岁在小学就读。1935年考入临沂师范讲习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学校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带领同学前往集市,积极宣传抗日,提出:“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口号,使很多人自发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
1938年4月,上级命令他回乡参加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回到家乡,他动员父亲卖掉了30余亩好地,开办了纺纱织布作坊,吸收6名同学担任雇员,以此作为掩护,开展抗日救国工作。同时发展了10多名爱国青年参加临郯青年救国团第19分团,组织他们学习进步书籍,讲解抗战救国的意义。
1939年7月,上级李若愚和战友李乾一起到达临沭东部,发展武装斗争,成立了湖子支部。1939年8月1日,李若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前往苍山一带发展党组织。10月8日在苍山成立党支部,任副书记。
1941年,八路军——五师进驻李若愚的家乡,他先后受到罗荣桓、陈光、肖华等首长的接风和教诲,李若愚的弟弟带头参军,3个妹妹成了拥军模范,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母亲和妻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还担任了周边村庄妇女救国联合会会长。
为了壮大抗日力量,李若愚前往临沂县,亲自登门动员上层开明人士臧守怡组织武装抗日,商谈武装抗日的细节,被国民党临沂县第五区区长胡伯衡的特务得知,随后,胡伯衡于夜间派人前往抓捕,李若愚闻信撤离,转移到临沂禹王城。
1942年夏天,李若愚任中共石河区区委书记。这期间,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他首先动员父亲李兰岭和伯父李兰高,带头执行上级政策,率先减去雇工的租息,使全区双减工作顺利开展。230名雇工,每人平均增资折合粮食300斤,有力推动了全区抗日工作的开展。
1944年,李若愚任朱仓区区委书记,带领区中队和民兵,坚持反扫荡斗争,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斗争中打死日军2名,活捉伪军1名,打伤3名,滨海军区为李若愚荣记二等功一次。《大众日报》报道了李若愚的先进事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级派李若愚去滨海党校学习。后被分配到郯城县沭河区任工作组长。1946年冬任沭河区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
1947年2月,国民党军占领了郯城,李若愚率领区中队转战河东坚持斗争。11月10日夜,国民党军在“还乡团”的引导下,200余人渡过沭河,夜间突然包围区中队驻地大旺庄村。李若愚得知敌情后,命令区中队立即占领制高点,誓死迎战敌军。战斗中,发现敌军数量多,武器好,直接对抗对部队非常不利,立即组织区中队突围。李若愚率领一个小组在后掩护,冲锋人员左冲右突,终于冲出重围,李若愚看到区中队大部已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带领通信员和掩护人员奋力向外冲锋,不幸腰部和腿部遭到枪击,负重伤后令通信员突围,通信员不从,李若愚严肃地命令他带队突围,不然,军法不容。通信员含泪突围,李若愚落入敌人之手。敌人在审讯时要他供出区中队的下落和名单,李若愚身负重伤,任凭敌人残酷折磨,始终一字不吐。11月11日,即被捕后的第二天,李若愚在沭河西岸惨遭敌人迫害,加上伤口流血过多而牺牲。中共滨海地委追认李若愚为“英勇顽强的共产党员”。《大众日报》以“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题,报道了李若愚的事迹。
作者简介:李顺友,1953年生,高中文化,临沭县湖子村人,1972年12月参军,先后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道机连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1974年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1976年退伍,任民办教师,1979年转为公办教师,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人民的好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