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灵魂走远了,要等一等肉身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教育走得太远,该放慢脚步,要等等灵魂。说得有道理,教育不能没灵魂。传统文化讲“道与术”,今天有些人、有些地方,过重关注“术”,过重关注方法、手段,过重关注技术手段,而疏忽了“道”这些灵魂层面的东西。
教育走得太远,要等等灵魂。这句话好像还值得商榷,“教育”是天底下最美好、最美妙的事物,她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假如“教育”没有了灵魂,那还叫“教育”吗?没有“灵魂”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是假教育、伪教育。这样的假教育、伪教育,只是躯壳,怎么可能停下来等“灵魂”?它还需要“灵魂”吗?
今天,有一些人看上去在做教育,其实,不是真正在做教育,教育走样了、异化了。可是见怪不怪。社会上许多人把假的、伪的当作真的。打一个比方,螃蟹上市,大家热捧的是阳澄湖的大闸蟹,走到市场,卖螃蟹的商家,都是卖阳澄湖的大闸蟹,不光苏州是这样,走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地的街头,也都在卖阳澄湖的大闸蟹。阳澄湖那有这么多大闸蟹?至少95%都是假的。平时大家吃的阳澄湖大闸蟹,仅是冠名而已。一旦吃到了真的,才知道,阳澄湖大闸蟹应该是什么味道。茅台酒更是如此,平时假茅台喝惯了,喝到了真的,反而以为假的、伪劣的。
今天有的地方“灵魂”出窍了,“肉身”变得或无精打采,或疯疯癫癫。所谓的“肉身”我以为即教育的日常状态。
教育的无精打采,有什么表现?教育变得机械,变得苍白,变得功利。这种状态大家已经看得明白,只是无力改变而已。
而教育的疯疯癫癫,却常常以美好的明目出现,标榜为“改革行为”。比如,有人今天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却只想着要做好明天的事;或者
今天的事怎么做还没有想好,却在想怎么做明天的事;或者今天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却在想明天可会出现什么问题。
是不是可以说:他的“肉身”在当下,灵魂出窍,“灵魂”已经到了未来。比如,“未来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有人科学严谨地在思考,有人却是跟着“起哄”,图热闹。他的灵魂借势到了“未来”,自由自在,飘飘荡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损害的是当下的教育,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利益,自己却获得了名利。
有的人,自以为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他的灵魂到了“未来”,有人理念“超前”,理念“先进”,文章写得多,表达得有条有理,还讥笑别人的落后,说别人眼光短浅,说别人缺少梦想。这些人以为“灵魂”到了未来,可是他们的“肉身”还停留在当下,他们做的教育十分落后,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即经不起比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看看他们所办的学校实际状况,可能连“当下”都没有到达,还停留在“过去”。所谓“灵魂”走远了,拉下了“肉身”。肉身只是躯壳,肉身如何还能健康前行?
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要有理想,更要立足现实,来不得急躁,更不能空想,一步一脚印,才是正道。
2021年6月28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