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深得楚怀王赏识的屈原都因反对张仪的建议而被贬,别的大臣也就不敢再多言了。而楚怀王是个“赏罚分明”的人,他贬了屈原之后,接着封张仪为楚国的相,虽然只是挂名罢了,却也把相印赐给了他。接着,楚怀王在派人去齐国宣布断交的同时,也派了两个使者随张仪去秦国接收商於之地。可当去齐国的使者返回之后,秦国那边传来的却是坏消息: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先是称病躲着不见楚国的使者,待听说楚齐已断交,才出面接见楚国使者,答应送六里商於之地给楚国。楚使只好空手而归,如实向楚怀王汇报。楚怀王这才知被张仪耍弄了,他一怒之下,派大将军屈丐等率兵进攻秦国,并派人去齐国示好,希望能恢复联盟关系,共同抗秦。齐国根本就不再理楚国的使者,非但不同意与楚重修旧好,而且与秦连横,共同打击楚国。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国开战。齐国一心想让楚国品尝一下背信弃义的苦果,它没有躲在一旁看热闹,而是直接派出军队帮秦助战。结果,楚军大败,屈丐等将领被俘,被消灭的楚军竟达八万之多,还被秦夺走了汉中郡。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被气昏了。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再次进攻秦国。本来,这一次楚军是有望打败秦军的,那些憋足了劲要复仇的将士们十分勇猛,先是攻克了武关,然后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距离咸阳只有100里的蓝田,吓得秦王不得不带领张仪、太子等重要官员亲临前线督战。如果楚军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就有可能攻入秦都咸阳,可恰在这时,一直受楚国欺负的韩魏两国见楚国军队空虚,感觉报仇的机会来了,就联合齐国,共同发兵攻打楚国。楚国无力同时与这么多诸侯国打仗,只好急忙从秦撤军,割让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同时,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才好歹求得了与齐的和解。

秦国一心想灭了楚国,即便是楚怀王服软,秦也不肯放过他。
公元前299年,这时秦国的国君已换了秦昭襄王。他给楚怀王送来了一封国书,大概意思是:听说您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和,我感觉楚国又犯糊涂了。别忘了秦楚监近接壤,曾结为婚姻,互相亲善友好很多年,那时楚国也是最强胜的。虽然当今秦楚两国关系恶化,但这不是我们的愿望。因此,我特意邀请楚王您到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并缔结盟约。只要秦楚联合起来,咱就能号令诸侯。否则,楚若继续与秦为敌,秦必将楚灭之。楚怀王已被秦国打怕了,尽管有很多大臣都劝他别去,说秦乃豺狼之性,去了肯定是凶多吉少。可不去,又担心秦昭襄王发怒,再派兵伐楚。正在犹豫不决时,他的幼子子兰却力劝父王前往。子兰这么做,并非不知父亲去秦的风险,而是他看到太子正在齐国做人质,如若怀王一去不返,他就有希望成为楚国的君王。因此,他对父王说:“这些年,齐、韩、魏为什么敢合起伙来欺负咱?都是因为咱与秦的关系不好。此次秦王邀父王前去缔结盟约,正是我们连秦抵抗诸侯的大好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楚怀王听了子兰的分析,很是欣慰,他忽然发现这幼子也长大了,但他仍未表态。这时,那位曾被流放了15年的屈原已回到了郢都。楚怀王允许屈原回京,是因为晚年的楚怀王少了许多霸气、多了点滴慈悲心怀,他感觉将屈原流放了那么久,对他的惩罚已经够了,便将他召回京城,让他继续做官。可给屈原封个什么官呢?楚怀王知道,屈原是个书呆子,虽然政治见解不俗,但太狂傲,不可重用。于是,这位有点幽默感的君王,还想再戏弄一下爱写诗的屈原,便再次给他创造了一个官职,让他去当“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屈、景、昭”三大姓氏的子弟教育。这样的官职,让屈原感到羞辱,可他又无力抗争,只好服从。尽管屈原已无权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可他秉性难改,听说楚怀王要亲赴秦国缔结盟约,硬是闯入宫中,力劝楚怀王派军队加固秦楚边境的防守,绝不能把自己送入虎狼之口。楚怀王耐心听完了屈原的劝谏后,长叹一声说:“如若不怕秦国攻城掠地,我何必冒此风险?唉!别再多说了,我已决定冒死赴秦,近日即启程!”屈原学聪明了,这一次他没再硬与楚怀王争执。怀王离开楚国的那天,风很大,天亦很冷。楚怀王刚刚登上御驾,屈原等臣子就跪在了车前,痛哭流涕,阻挡怀王赴秦。子兰见此,忙命卫士把屈原等人拖到路边,然后亲自护送泪流满面的怀王出了边境……楚怀王过了武关才知道,秦昭王根本没来,只派了一位将军带着兵马,在此等候楚怀王。楚怀王明白又被秦国骗了,想返身回国,但为时已晚,秦军已关闭了武关的大门,硬逼着楚怀王去咸阳面见秦王。万般无奈,楚怀王只好在秦军的“护送”下,风尘仆仆地又走了数日,才到达秦都咸阳。而秦昭王为杀杀楚怀王的威风,竟然把接见楚王的地方安排在章台(娼妓进出之地),以此表示对楚国的极大蔑视。楚怀王现在已是厨子案板上的一块肉,他只能听凭秦王摆布了。当车在章台门前停下后,他健步下了车,整整衣冠,环视一下四周,然后高仰着头,走进了章台的大门口。秦昭王早已在一个大厅里等候着,见楚怀王走进来,他并未起身迎接,像对待自己的臣子一样,趾高气扬地指了指旁边的一把硬板凳,示意让楚怀王坐下,然后说:“我们秦国人吃得是硬饭,说起话来也喜欢直来直去。请你来,就是想告诉你:只要你把巫和黔中(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两郡割让给秦国,咱们马上就可结盟!”“休想!”楚怀王愤怒地拍案而起,大声咆哮着,“秦国的君臣,都是言而无信的小人,屡次欺骗我大楚。如今我虽身在狼窝,可你们休想让我割地称臣。告诉你们吧,楚国有三千里锦绣江山,如若想要,那就用你们的鲜血去换吧!”秦昭王见楚怀王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他没有生气,而是冷冷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只好请贵王在我大秦多留些时日了。待贵王想好了,咱再缔结盟约。到时,寡人会亲自将贵王送至武关。”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楚怀王被软禁在了渭河岸边的一处破旧院落之中。虽然衣食都与普通村夫没有什么两样,他仍不肯屈服。因为他已经认识到,由于自己失误太多,已给楚国带来了无数灾难。如若这次再向秦国割地示弱,那他就是千古罪人了。因此,他宁死也不答应割让一寸土地,只希望他的太子横能回到楚国,率领着楚军来救自己。可楚太子横正在齐国做人质,他怎么才能回到楚国呢?
自从楚怀王去了秦国之后,楚国的大臣就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立即去齐国迎接太子回国,拥立他为王。楚国有了新国君,秦国再扣押着楚怀王已没有意义,自然会放人的;另一派则让群臣们都听子兰的指挥,向秦求和,满足秦的欲望,以此救出楚怀王。几番争论之后,还是拥立太子为新君的观点占了上风,于是几经周折,终于派屈原等人去齐国把太子横迎回了国,立为顷襄王。秦昭王听说楚国立了新君王,他十分恼火,想教训一下楚国的新王,就发兵讨伐楚国。秦军出了武关,一路所向披靡,斩杀楚军五万余众,又夺取了析(今河南内乡县境内)和附近的15座城池,方才罢休。这之后,因为楚怀王已无权决定割让楚地,秦国也就不再囚禁他,允许他在咸阳自由行走。楚怀王有了自由,他便想伺机逃跑。终于,他看准了机会,逃到了赵国。可赵国怕得罪强大的秦国,不敢帮助他回楚国,万般无奈,他只好又逃到魏国。可魏与楚曾是敌对国,不仅不帮他,还把他又送回了秦国。楚怀王二次被押回咸阳后,他悲愤欲绝,一病不起。不久,这位曾想称霸天下的楚王,病亡于一个风雪之夜。秦昭王听说楚怀王死了,他的心也有点软了。唉!一国之君,客死异国,实在是有点惨呀!他长叹一声,挥了挥手,缓缓地说:“把他还给楚国吧!”楚怀王的丧车进入楚国后,顷襄王亲自率众臣到武关迎接。在去京都的路上,许多百姓都披麻戴孝跪在路两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痛哭流涕,哀悼这位可怜的国君。

丧车到达京都后,楚国先是宣布永久与秦国绝交,并发誓“亡秦必楚”。接着,为楚怀王举办国葬,不仅国人都穿上了孝服,而且家家户户都搭灵硼、摆祭品,像自己的长者亡故了一样,为怀王举办隆重的葬礼……那个冬天很寒冷,极少下雪的楚国,竟然也大雪纷飞,连下了三天三夜。楚怀王病故之后,楚国再无力对抗秦国。顷襄王想再次联齐抗秦,可齐国还记着曾经的仇恨,根本不理楚国。秦国见灭楚的时机成熟了,便一次次发兵伐楚,先是吞并了楚国的上庸、汉北、西陵、巫、黔中郡,最后干脆灭了楚国,将楚划为秦国的一个郡。楚国虽然被灭了,但楚人还在,他们把对秦的仇恨记在心里,无时不在寻找机会为怀王报仇。在怀王死后近百年的时候,楚人项梁(项羽的叔父)组织举事,他的谋士范增说:“你在江东起事,为何原来楚国的将领都来归附于您呢?那是因为你的父亲就是楚将,他们相信跟着你能灭了秦国。虽然楚怀王去世几十年了,可楚人仍怀念他。所以,你若想成大事,必须拥立楚怀王的后人为君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四处寻找楚怀王的后人。此时,楚怀王的后人都已隐姓埋名,隐居在乡间,十分难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楚怀王的玄孙(亦说是孙子)熊心。此时的熊心正在牧羊,已无贵族之气。项梁将其接到自己身边,为其打扮一番,立为楚王。为顺应楚人之心,干脆让这位新王与他的老爷爷一个名号,仍称之为“楚怀王”。项梁有了新怀王这面“大旗”,也就赢得了楚人的心,人们纷纷投靠他,跟随他四处征战,连胜秦军。本来,项梁是有望彻底打败秦国的,可与秦军交战了几次之后,他发现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军并不禁打,便开始轻敌,结果在定陶之战中吃了大亏,并丢了性命。项梁死后,他的侄儿项羽本想接过叔父的指挥权,带领着楚人继续复仇。可没想到那个牧羊出身的楚怀王不喜欢他,硬是把项梁的权利一分为三,只给了项羽三分之一的权利,另三分之二分给了宋义和刘邦,并立下“怀王之约”,许愿说:谁先攻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有了竞争机制,三个人想当关中王的积极性都很高,膘着劲儿往咸阳打。可粗中有细的项羽,唯恐竞争对手太多,自己抢不到关中王的贵冠,就瞅准机会把宋义杀了。刘邦刁滑,虽然打仗不如项羽勇猛,却凭借着超人的智慧,抢先攻入了咸阳城,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尽管如此,项羽还是想当关中王,他去找新怀王讨封,新怀王的答复只有两个字:“如约!”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家刘邦先进了咸阳,按照约定,他就是关中王!项羽无奈,只好眼看着刘邦被封为汉王,他自己讨不到封赏,干脆自立为西楚霸王,然后暗中命人把那个不喜欢自己的新怀王杀了。刘邦知道,一山难容二虎,只要项羽不死,他这个汉王的宝座就别想坐稳。既然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杀了新楚王,正好让刘邦找到了讨伐他的理由。于是,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号召天下的楚人讨伐这个背叛楚王的西楚霸王。四年后,项羽被逼得无路可走,在演绎了感天动地的“霸王别姬”之后,自刎于乌江岸边。从此,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并在咸阳附近建起了新都——长安。而原来秦国的都城咸阳,则成为汉朝皇室的陵区(埋死人的地方)。刘邦,真是一个幽默的人!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楚怀王是个悲剧人物。可他更大的是,楚人虽然为他复了仇,文人却没能给予他公正的评价。中国历史上当过帝王的人,大约有560位之多,其中愚蠢的帝王也不少。可由于人们受《史记》的影响,总喜欢把楚怀王列为最愚蠢的帝王。其实,这是历史的误会。楚怀王之所以被说成是昏君,除了他的确犯过许多错误外,更重要地是司马迁在为屈原立传时,为了把屈原塑造成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只好让楚怀王充当反面角色,说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听不进屈原的谏言,最终造成了楚国的灭亡。这样评价楚怀王,显然没有尊重客观事实。如果楚怀王真是个昏君,为什么在他已死亡几十年之后,只要举起他这面“旗帜”,楚国的遗民就愿意赴汤蹈火,去与秦人拚命呢?由此可知,真实的楚怀王绝不是一个无道昏君。他是沾了屈原的“光”,硬是被司马迁丑化了。那么,屈原真就像司马迁描写的那么好吗?非也!别的不说了,单说楚怀王客死秦国这件事吧,屈原闻讯后不是悲痛欲绝,而是欣喜若狂。对于楚怀王的死,国人都痛哭流涕,屈原为何会十分高兴呢?原因有三:一是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当初他是反对楚怀王赴秦的。怎么样?你不听我屈原的劝谏,小命搭上了吧!二是楚怀王死了,太子横(顷襄王)的王位就坐稳了。相比楚怀王,顷襄王更依重屈原(有史学家认为,顷襄王就是屈原与郑袖的私生子),况且他从齐国回楚为王,就是屈原亲自去齐迎接的。这样的关系,让屈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十分光明。三是太子横成了楚王,他的生母郑袖顺理成章被尊为太后。自己的老情人当了太后,还会亏待他吗?因此,沉不住气的屈原,又开始在宫中四处走动,云呀月呀的吟诗,喜形于色,对于楚怀王的死,连假装悲痛都不干了。大约是屈原的行为彻底惹火了顷襄王,等到为楚怀王办完了丧事,就找了个借口把屈原流放到更远的南方边地,并下旨永远不准再回京都,若敢擅自回京,斩!屈原受到了如此沉重地打击,该老实了吧?可他仍然不觉醒,总是埋怨顷襄王知恩不报、加害于他,偶尔还会感叹几句他是多么地想念顷襄王的母亲,这真是自己在找死。终于,有人把屈原的这些唠叨话呈报给了顷襄王。这一次,不仅顷襄王大怒,连他的母亲郑袖也恼了,他们都担心屈原再这样折腾,会坏了母子的名声,干脆狠狠心,赐屈原死。屈原毕竟在朝廷里为官多年,还是有几个同党的。他们急忙传话给屈原,让他快去别的国家躲躲。屈原不敢怠慢,就拼命往北跑(南边是大海,无路可逃),一直逃到泪罗江附近,还是被追兵抓着了。那些追兵也不听屈原多啰嗦,直接把他装进猪笼里,丢进汨罗江底淹死了……

屈原虽然已不是重臣,可他是名人。顷襄王把他杀了,怎么向世人交待呢?想来思去,只好说屈原是“抱石投江”而死。为防止多事之人胡乱猜疑,也为了安慰太后失去老情人之痛,顷襄王下令每年五月初五为屈原的忌日,这一天全国的百姓都必须用赛龙舟、抛粽子的方式祭奠屈原。从此,中国便有了“端午节”。如果史学家们这样为屈原立传,他就是再写100首《离骚》,也不会至今还有人纪念他。所以,当司马迁把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写进《史记》后,人们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开始把屈原当作神一般崇拜。难怪古人云:“武士的刀锋,文人的笔锋,是绝对不能轻视的。”因为得罪了武士的刀锋,会掉脑袋;得罪了文人的笔锋,他给你记上一笔,就会让你遗臭万年。很显然,司马迁的笔锋隐去了屈原的许多小隐私,只把他光彩的一面拔高后展示给读者,才使得这位生前并不完美的人,死后却成为誉满全球的伟人。甚至,在屈原死亡1400余年后,宋王朝还追封他为忠烈王(王爵),让这位“佞骨不知何处朽”的诗人,又光荣了一次。只是,为了把屈原塑造成正面人物,就抹黑楚怀王,也太委屈这位一心想振兴楚国的君王了吧?
历史,不是漂亮的女孩,可以任意打扮;历史,应像泰山那样巍然屹立在那里,不论你喜欢还是畏惧,它都岿然不动、万年不变。尽管楚怀王生前有过许多失误,算不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也绝不是史学家们描写的那样昏庸无能,我们不妨举三个例子,看看楚怀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君王。在楚怀王继承王位的第一年,魏国欺楚一时国力羸弱,趁楚人正给楚威王办丧事之际,发兵伐楚,侵占了楚国的陉山后才肯罢休。面对着魏国的欺侮,楚怀王忍了,他带领着楚人发奋图强,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使楚国成为除秦之外最强盛的国家。于是,在他上任后的第六年,就将魏国打败,还强占了魏的八个邑。公元前306年,正是楚秦激烈对抗时期,可楚怀王在指挥楚军阻挡秦军的同时,还派出大军灭了越国。还有,当初六国联盟时,楚怀王被推举为“纵约长”(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他不负众望,动员六国都派兵组成了联军,然后去攻打秦国。尽管攻秦失败,可责任不在楚怀王,而是因为士兵们来自不同国家,各怀心思,不能同仇敌忾。但此事至少可以证明,楚怀王当时在六国中是一位具有威望的君王,否则也不会让他担任“纵约长”。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你说楚怀王并不愚蠢,那他一次次被秦国欺骗又作何解释?这就需要说一说秦人的品行了。秦国本是周王朝的一个封国,本是由野蛮部落组成,虽然经过变法,骤然强大起来,但固有的野蛮习性难改,做起事情来,从不顾及使用什么手段,能骗就骗,想打就打,只知道使用诈术和拳头,从不把信义当回事。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秦国竟然就把人家一国之君扣留了,也只有野蛮人能干出这种事来!而楚怀王是贵族出身,说话做事都讲究吐口唾沫砸个窝,他不相信国家之间的交往,还会依靠诈术取胜。正人君子遇上了小人,经常被骗也就好解释了。由此我们约略知道,楚怀王绝非平庸之君。至少,他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昏庸。正因如此,他的死才会使得“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作为古代的一位君王,我们虽然没必要为他歌功颂德,也不应该再往他身上继续泼脏水。这道理我不必再多说,因为您懂的!(完)

[作者简介]靖一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方青年》杂志主编等职,先后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已出版《说给风听》等13部著作,为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代表。曾获得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山东省文联授予“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
联系地址:山东临沂市北城新区兰亭路柳青齐鲁园80号楼2单元202室靖一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