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466期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1547期

欢迎做客中华诗经阁

作家简介
熊静中,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副教授,1953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前各庄。1981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华北石油学校、华北石油财经学校、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执教;曾任河北省大中专语文教研会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在《渤海学刊》、《经济消息报》、《中国高等教育学刊》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专著《潜山漫笔》(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古诗文与现代科学》(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铎荫颂》(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古城吊古
熊静中
一个小小的四字成语,一条被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异常重视的,为我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才弄明白但至今落实起来还曲曲折折的而说出来似乎又简单不过的真理,同时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作风——实事求是,竟同2145年前建立的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河间国的文化建设联系紧密;
一部近3000年前诞生的世界文坛巨著,竟同冀中平原的一个小小乡村—诗经村紧紧相连—也许没有这个小小的乡村,炎黄子孙将永远失去我们民族文学的伟大源头——《诗经》;
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上有汉隶“君子”二字,两千年前是为纪念一位文坛巨子烧制,谁知后竟因人而贵,成为文人士子收藏的奇珍尤物,笔者幸得此砖一方置之座右果然蓬荜生辉——欲知此中奇趣,请看《故城吊古》。

一、实事求是·献王·河间国
“实事求是”一词颇为毛泽东同志所欣赏。据中共中央档案馆所编《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披露,从延安整风到六十年代初,毛泽东题词直接用到“实事求是”就达五、六次之多,而且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专予解释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但“研究”终归“研究”,也许永远“研究”不出“规律性”,即使“研究”出来遵守不遵守、尊重不尊重又当别论了。而“求是”则似乎包含“尊重客观规律”的意思,因为“是”在古汉语中也有“正确”之意,《世说新语》有“(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实事求是”所“求”的似乎正该是这“事事皆是”的“是”。所以1991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词源》注曰:“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并未因袭1979年版《辞海》“根据实际,求索真相”的解释。
其实,关于“实事求是”一词,古代还是有些说法不一,而争议的焦点似都与“河间国”有关。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出处。专为《汉书》作注的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的专词注解是:“务求事实,每求真是也”——务必探究真实情况,总要求得可靠的正确结论——这才是真正的权威性诠言——“正根”!但当时也有人据《汉书》的此段文字望文生义,说河间国王刘德召道术之人求长生不老﹍﹍针对这些曲解,颜师古斥责道:“今流俗书本云长老,以是从人得善书,盖妄加之耳。”
而“河间国”即今河北省河间市,此地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文帝二年立为诸侯国,15年后国除。到景帝二年(公元155年),那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刘德以皇子的身份封为河间王,于是“河间国”又立。据《汉书·地理志》,“河间国”都邑东城(在今献县河城街),辖东城、候井、武隧、弓高四县,共45043户,187662口人。
河间王刘德非常珍视古代典籍,时值秦代焚书坑儒之后,书籍奇缺、教育荒废,他便令人四方搜寻先秦典籍真本,“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赠以招之”,他不仅善待读书人而且下令以重金收购民间古籍珍本,并认真誊写,妥善收藏,所以“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遗书,多奉以奏献王者”以至于河间国搜集的古书数量之多可与朝廷藏书相比,毫不夸张的说,“河间献王德”为国家、为民族在古籍的保存传播和文风的推动方面已功著青史千古流芳了。
这位“河间献王德”还在其侯国内力倡文雅之风,“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针对当时文坛的“浮辩”文风,他还亲自召集学者大儒,“实事求是”地考证研讨,因此“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孔门弟子)之徒所论”,因而,河间国内一时学者云集,“山东诸儒皆从之游”。
刘德死后,朝廷评价甚高,说他“身端行恰、温仁恭俭、笃行敬下、明智深察,惠于鳏寡”并根据其文治礼治有方、深得侯国民心的德行由当朝专予议谥,“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因之这“河间献王”的“献王”是“谥号”,在其生前并无此称,亦无此封,某些野史轶闻说他因献书于朝廷而受封“献王”、“献书王”都是不正确的。
据清朝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河间献王墓在献县城东八里,墓前有祠,祠前二柏树,传为汉物,未知其审,疑后人所补种,左右陪葬二墓,县志称左毛苌,右贯长卿﹍﹍”。
康熙年间,有群盗掘洞刘德墓,将近挖通以长锥刺探,忽“有白气随锥射出,声若雷霆,冲诸盗皆仆,乃不敢掘。论者谓王墓封闭二千载,地气久郁,故遇隙涌出,非有神灵。”这种分析较为科学可信,但纪晓岚却不以为然,他说,“余谓(河间献)王功在《六经》,自当有神鬼呵护”,而且反驳道,“穿古冢者多矣,何他处地气不久郁而涌乎?”。

二、《诗经》·《毛诗》·诗经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多首诗,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加上“赋、比、兴”三大写作手法,合称“诗之六义”(见《毛诗.大序》)。但汉代以前并无《诗经》之称,而是叫《诗》、《诗三百》或《三百篇》,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诗》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光辉起点,是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我们古老的民族以诗立国,我们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诗的国度”都是与《诗经》的伟大思想、艺术成就密不可分的。那么,这一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极高地位的杰作,怎么会与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小小的乡村—“诗经村”联系起来了呢?
原来,《诗经》由于秦代“焚书坑儒”被焚失传,到汉代征集古代典籍,《诗经》求而不得,靠学者的讽诵才得以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国生、燕人韩婴传授“今文经”,武帝时都曾专立学官、崇于当朝:而“毛诗”晚出,未得立,但因其述史通《左传》、典章同《周礼》、训诂解析取《尔雅》,将《诗经》融于古文经传,且多假借字,正如宋代朱熹所赞“毛诗之义,最得其精”,还比前三家多出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所以毛诗被尊为“古文经”并很快受到稍后的经学大师的推崇。正因为如此,它才后来居上,在古代文学的淘汰筛选中一枝独秀,而其他三家均已失传。据考,《齐诗》亡于三国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代,所以我们见到的《诗经》才称为《毛诗》。
这《毛诗》之“毛”即毛公,他因传授《诗经》及对《诗经》研究的深厚造诣受到河间王刘德赏识,《汉书.儒林传》云,“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汉书.艺文志》列毛公著作,有《毛诗》29卷,《毛诗诂训传》30卷,并说“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毛诗》因毛公得名,而毛公又有大毛公、小毛公之分。东汉郑玄《诗谱》说“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三国.吴陆机考证得更具体,“孔子删《诗》授卜商(即子夏)﹍﹍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而唐代大经学家陆德明经多方考证认为大毛公也是河间人,他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引前人权威论述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诂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大毛公毛亨是鲁人还是河间人抑或先为鲁人后定居河间国(今河间一带有多处村落传为毛公旧居处)尚无定论,而小毛公被河间国王刘德举为博士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汉时,小毛公毛苌在河间国确曾设馆讲学,教授大毛公传授给他的《诗经》。他经常讲学的地方原名东村、西村,在今河间市北15公里,106国道东侧,原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由于毛公讲诗传授《诗经》的缘故,在他死后即被尊称为“诗经村”,他讲授《诗经》的书馆也很快建成村落并被称为“君子馆村”,而《诗经》随之被改称《毛诗》,对《毛诗》的研究被称为“毛学”,并迅速通用于学术界。

三、君子馆·君子砖·毛公书院
到东汉时期,毛诗盛行,知名经学大家如郑玄、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等都治《毛诗》,这些大儒好多是原习三家诗后见《毛诗》阐发精确,才转而传授《毛诗》的。经学大师郑玄更为《毛诗》作笺——郑玄为诸经书作诠释都称为“注”,为何独于《毛诗》称“笺”?唐代著名学者尤精于《毛诗》、《易》等经书的孔颖达以为,“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看来不仅有《毛诗》,还有专门研究《毛诗》的“毛学”,郑玄正是对毛学研究精深完备,见解独到最能表达毛诗的本义,并详识毛公生平事迹,所以其注才特称《毛诗笺》。
由于时学推崇,毛公的地位空前提高,连他授书的书馆也被修缮整茸,辟为“君子馆”(故址在今河间市北君子馆村)。而建馆用砖也专门设计、烧制,称为“君子砖”。
毛公死后葬于河间国,其墓称为“毛精垒”(在今河间市北三十里铺村)。元朝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奏请朝廷批准,在毛公葬处建成“毛公书院”。但书院于元末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御史大夫卢雍巡察河间,询其遗址,命河间郡守陆栋原地建毛公祠,并由河间郡人大学士李时作《毛公书院记》详述其事。清乾隆年间,河间知府杜甲有《毛公祠》诗一首感慨系之,“几度经过墓与祠,先生今古号经诗;瓜畦菜圃留连处,却忆豳风七月诗。”
毛公墓——“毛精垒”用砖垒砌,墓砖也是“君子砖”。这“君子砖”造型别具一格,背面平整,正面水纹状,两侧为几块矩形图案套一双层菱形,菱形内有凸出圆点,状若凝眸沉思,矩形内角又各嵌一正方形。砖之两头设几组阳文“君子”并以矩形围之,字体为汉隶,苍劲古朴,凝重拙诚,堪称一精美艺术品。所以自东汉以后的封建文人都视“君子砖”为祥物,以珍藏“君子砖为雅事”。清代诗人纪明之有《君子砖歌》一首专赞其“砖”,歌曰:
铜雀未央建章瓦,光怪陆离识者寡。
犹闲瓦砾出繁华,好古搜奇罕风雅。
忆昔献王,
好古搜奇且好贤,一代伟儒辉后先。
董子三策扫近代,韩诗外传足千年。
毛公解经君子馆,馆存人去有遗砖。
质朴性坚类建武,镵臿握拙真奇古。
虞邱台前锁荒烟,阿陵城畔馀黄土。
独有遗砖
鬼神呵护守禁之,苍海几劫磨风雨。
太璞完好端以长,水纹皴皱韵铿锵。
饰以梓楠之丹匣,颜以金玉之词章。
晦明变化生烟雾,
恍兮、惚兮,说诗大雅晤羹墙。



熊静中教授的珍藏




中华诗经阁
荣誉顾问 韩博石 毛恒昌
总 编 瀛洲居士(王连社)
古风部 在水一方(师静斋)
格律部 循规蹈矩(金唐松)
词曲赋 百家争鸣(宋远行)
新诗部 顺其自然(王佑德)
散文部 钟灵毓秀(李江涛)
小说部 源远流长(钟国富)
杂文部 心有灵犀(章自然)
音频部 先声夺人(古月仙)
美编部 桃之夭夭(任静好)
——————————————————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