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 员 之 家
文/吴金泉
泉水地是个很普通的小山村,座落在天山腹地的丘陵地带,凸起的是梁,凹进去的是洼,显得山不像山。房屋座落在山洼里,家与家较远,有些被不能称为山的大土包隔着,只有穿过大土包,才能看到山洼中的另一户人家。
曲折的土路铺上了柏油,一进村就进入了一个商业网点,几家商店,还有修理铺、粮站、医院、邮政、农贸市场、活畜市场。转过一个弯,前面的山坡上新建了村委会的办公大楼,上下两层,占地面积很大,门口有治安室,派出所办公室,院内有一些职工食堂之类的附属设施,办公楼的右侧也修建了一栋办公室。
村委会下边不远处有一个养殖大户,很大的一座棚圈,圈内尽是牛,站成一排在槽头吃草。门口停着一台挖掘机,一辆小四轮,还有一些农机具,堆放着几垛像小山一样打包好的玉米杆。这个养殖大户姓吴,喂养了一百二十多头牛呢!
泉水地村共有198户,730口人,占地面积3700亩,是吉木萨尔县大有镇辖区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以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养殖业为主,栽种海棠果1500亩,有两个养殖合作社。村里有两个养牛小区,共计养牛1100头,两个养羊小区,共计养羊5000余只。泉水地村发挥独特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使经济增长和村容村貌始终走在全镇的前列。
张志忠是泉水地村的党总支书记,他生于1958年6月,是土生土长的吉木萨尔大有镇大有村人。他曾当过兵,是一名退役军人。他于1976年11月入伍,在新疆阿克苏市乌什县36183部队服役。
1977年,张志忠外出执行任务,经过一个村庄,猛然听到路边林带传来一阵呼救声。声音急促慌乱,伴着孩子的哭声。张志忠和战友急忙奔过去,却发现一个孩子在河坝的深水中挣扎。原来,那个孩子腿抽筋了。孩子高举着双手,在深水中乱刨着,小平头时而没入水中,时而钻出水面,看样子已经喝足了水,被呛的在做最后挣扎。一帮孩子吓得大喊大叫,却没有一个敢下水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张志忠毫不犹豫的跳进水中,向孩子游去。
孩子得救了。
张志忠得到了部队的表彰,给他记了一次三等功。
张志忠1979年10入党,1981年12月退役。
张志忠一家四世同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他的母亲叫王秀兰,现已83岁,是个老党员。张氏家族共有36位成员,三代人中就有18人是中共党员,其中他家6口人,6个都是党员,是个由多名党员组成的家庭。一家人除了血缘亲情之外,党组织关系更让这个家庭多了一份特殊的精神纽带。母亲王秀兰是家中党龄最长的人,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67年党龄,从事大有村村务工作36年,先后担任过妇女队长和村支书。父亲张明,比母亲晚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大有村大队长。父亲和母亲始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法,始终为家人做表率。张志忠当了五年兵,在部队锤练了意志,提高了思想境界,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学到了一身过硬本领。五年的军旅生涯,垫定了他人生的基础,是他一生的财富,他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家庭又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他,启发着他,是他从小便充满善良,学会感恩,堂堂正正做人,公正无私做事,无论是在部队还是村里,都赢得了人们交口称赞的口碑。
父亲去世后,张志忠的弟妹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当了教师。在家中,他是老大,便接替了父亲的担子,带领一家人奔日子。母亲原先跟小儿子一块生活,因留恋大有村这块故土,张志忠便把母亲接到了家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那时,张志忠已从一个普通的退役军人,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继续着父母的事业——从主任干起,继而村支部书记,到现在的大有村党总支书记,一干就是29年。
任职期间,他像陀螺一样,一刻不停地运转、忙碌,要管孩子,种庄稼,忙家务,更多的时间是在忙村上的工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他处理。做为村干部,他想方设法为乡亲们谋求发展,把乡亲们的心凝聚起来,带着大伙共同致富奔小康。
张志忠始终起着表率作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遇到危险和困难了,总是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有一年初春,张志忠带着村民前往渭户沟干渠泻洪,山上的积雪消融成斑驳的块状,顺着沟洼被融雪水推卷着,倾泻而下,拥塞了河道,堵住了河水的畅通。眼看着雪水冲坏了渠沿,漫山遍流,张志忠果断采取措施,带着村民扛沙包、抬石头,堵住了漫出渠沿的洪水,又组织人疏通渠道,把堆积的冰块雪沫顺着水势冲击下去,保住了下游农田、村庄、房屋遭受水淹。
村民说:张书记是一个无私的人。还有人说:张书记是一个无情的人,很多时候不懂得通融,使人难堪。
一次,张志忠回家,一进院子便发现房门口放着两只宰好的鸡和一小筐鸡蛋,他四处一望,便发现村道上闪出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张志忠气的指着那人的背影大骂:“混蛋。”原来,送礼的那个人想在村里落户,已经多次找过他了,让他在村上开会时为自己说句话。他随后到那人的亲戚家,找到暂时住在亲戚家的那位汉子,把鸡和那一小筐蛋退给了那人。并告诉那人:落户的事情可以按规矩办,但礼是万万不能收的。那人感到非常失望,觉得这个一把手退礼,落户的事情肯定没指望了。何况,求人办事送点礼也是应该的,你不退,不说,又有谁知道呢?后来,张志忠通过上会研究,同意这户人在大有村安家落户。张志忠又和村里的青壮年,帮助那户人修建了房屋。现在,那人已和张志忠家做了几十年邻居了。谈起张志忠,那人啥时都竖着大拇指,对总支书记赞叹不已。
张志忠说:这些年来,自己能把心思放在村上,与母亲的教育和妻子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母亲是60年代的老党员,对家庭成员的管教很严厉,家里突然多了什么不起眼的物件和食品,她都要严格盘查,非让儿子媳妇说出个所以然,除非东西是自己花钱买下的,不然,无论如何也过不去那一关。张志忠知道母亲的脾气,根本不敢惹母亲生气,别说鸡和鸡蛋,就连一盒烟都不会白要。母亲的家风传承下来,一直影响着他,使他一直秉承着大公无私,不贪吃贪占的良好家风。母亲还会以一个老党员的身份,监督他的工作,不让他在工作中出一点差错。每逢村上开例会,母亲早早便开始催促儿子,生怕他迟到一分钟,她也总是早早赶到会场。周一升国旗,母亲总是站在队列的最前排,庄严地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妻子袁凤梅也是一名老党员,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丈夫忙,她能理解,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她性格开朗、能歌善舞,还是村上妇女领头人,带领大家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节庆日和村民活动日,袁凤梅显得更加忙碌。
张志忠担任大有村党总支书记和主任,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也觉得自己的精力跟不上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从早晨一直忙到深夜十二点,回到家便不想动了,把家里、地里的活全部扔给妻子,他也于心不忍。但他的确很忙,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他也是分身无术,变不成两个人,只好为大家舍小家,让妻子多辛苦了。再者,他毕竟60多岁了,精力体力都跟不上了,劳累一天真够他受的。而且是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为了乡村的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他的心从来就没有松过劲,而是鼓足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冲在振兴乡村建设的最前锋。大有村由原先的年人均收入不足万元,一跃成了全镇的领头兵,人均收入达到18400多元。这个数据显示,只有他知道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历年来,党委政府对张志忠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在2010年2月获得吉木萨尔县2009年“模范村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2010年3月获得大有乡优秀人大代表、落实重点产业优秀干部称号,2012年3月获得乡级2011年优秀村干部表彰,2012年6月获得吉木萨尔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2013年5月获得吉木萨尔县和谐幸福家庭示范户称号,2013年7月获得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5月获得大有镇2015年优秀人大代表称号,2016年7月获得昌吉州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7年3月获得吉木萨尔县反对邪教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获得吉木萨尔县优秀党总支书记,无邪教先进个人,优秀人大代表称号。
张志忠时常给人讲,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出生在一个党员之家,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党员妈妈。他们姊妹六个,有三人就是共产党员,他的三个儿子也非常优秀,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8年,大儿子张立鹏原本可以报考北疆公务员,但张志忠鼓励他去建设南疆,因为那里才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最终张立鹏选择带着妻子踏上父亲曾服役过的地方——阿克苏市,在沙雅县任职。在这个党员世家,似乎一直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引领着,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生活、成长。张志忠说:“我们是党员之家,党的号召一定要积极响应,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党丢脸!”
2019年6月29日上午,吉木萨尔县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全县18个先进基层党组织,58名优秀共产党员,2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在这些受到表彰的人中,张志忠和母亲王秀兰特别引人注目。母子双双披上红彩带,同台领奖,令人羡慕不己。
原来,这次全县评选,把王秀兰评为吉木萨尔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张志忠被评为吉木萨尔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样的“双喜”出自一个家庭,熟悉他们的人都非常认可。王秀兰党龄67年了,她总是以身做则,以自己的行为为典范,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提起张志忠,村民纷纷说:“张书记家党员多,一提起来都是党员。”“张书记不占村上的便宜,好多人都把村上的东西往回拿,他是反过来,村委会缺啥就去他家拿。”“性格都好,没有多的事情,最不爱麻烦别人,客气得很……”
村民给了他们家充分的肯定和信任。
王秀兰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说话声音很大,带着爽朗的笑声。她在家里闲不住,喂鸡、种菜、沿着乡间小道,去田野转转……周一升国旗、周四夜校学习、党员开会、村里打扫卫生搞活动,她都参加,一样也不缺。别看她年纪大了,把入党誓词背得滚瓜烂熟,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她还让孙子给她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软件,每天看新闻,坚持学“学习强国”,那劲头并不比儿子媳妇差。在“学习强国”上,她得到了一万多个积分,名例全镇前三名!
在母亲的影响下,张志忠处处以母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过去,大有村土地少,交通不便利,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旅游资源。党员队伍也出现了断链,青黄不接……张志忠面前摆着一个又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他请来专家帮他分析比较,究竟问题的症结出自那里?他自己也走出去,学别的村子的先进经验和事迹,作比较,找差距。一来二去,张志忠和其他村干部看准了一条致富路:搞特色种植和养殖。村里水少草多,虽然地少,可村民个个都是养殖高手。思路顺了,便大力提倡村民发展养殖业,村委会给予全力支持。在村干部的带动支持下,村民开始向特色养殖业发展,陆续有养驴的,养牦牛、奶牛的,还有养鸡养鹅的……凭借丰富的养殖技术,和村干部齐心协力争取来的扶持资金,一座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养殖圈舍建了起来,一批批牲畜牵进了圈舍。村上定时开办专业养殖培训班、动物免疫防疫班,请技术员、专家授课,让养殖户全面了解和掌握畜牧养殖技术,畜牧防疫知识。养殖大见成效,村民的日子变了,以更大的信心和精力把养殖业发展壮大。
为改变人居环境,村上修了20套富民安居房,村道铺了柏油,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张志忠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始终起到了表率作用。他承包了120亩荒地,全部栽种了海棠果,成了林果业合作社的一员。他是合作社的社员,儿子是社长。合作社设在县上的物流园,负责收购和销售。他自己喂养了50只羊,4头牛,为家庭增加收入。全村一百多户人家,除了那几家上了规模的养殖大户,几乎家家都喂养了牲畜,多的四、五十只,少的也有十多只。乡村人家的院落,鸡鸭猪羊牛是必不可少的。
张志忠在大有镇,乃至全县范围内,成了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他们这个党员之家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王秀兰教子有方的好家风成为十里佳话,吉木萨尔县党委,人民政府将王秀兰、张志忠母子树立为典型,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王秀兰母子传承红色基因,培育良好家风的先进事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工作干劲和热情,转化为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誓言。
父 亲 的 骄 傲
一记木合买、买买提力和他的三个孩子
文/吴金泉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八家地村委会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室:家风家训馆,室内面积很大,大概有200多平米,正面墙上,悬挂着宣传板画,配有图片和文字,是宣传红色教育,感党恩,忠心爱国,做中华好儿女的主题教育板。两侧陈列的就是家风家训的内容,以及木合买、买买提力儿女的照片、获奖证书、奖杯之类的证件了。通过那些证件和图片,就使人走进了木合买、买买提力的家庭。
木合买、买买提力是三台镇八家地村民,男,维吾尔族,出生于1964年,他有三个儿女,大的是女儿,叫吐逊古丽、木合买,长子土坎达、木合买,次子阿孜地伊里、木合买。在几个孩子的眼中,父亲勤劳、和善、为人正直、助人为乐,是个受儿女尊重、崇拜的好父亲。
木合买、买买提力生在困难年代,是姊妹中的老小,父母很疼他,从小就惯着他,把家中一些好吃的悄悄留给他,补充他的营养。他从小就身子弱,小的时候很调皮,跟着一帮子小孩子玩打仗,藏道道家,爬树掏鸟蛋。那时,可供小娃娃玩的东西很多,他就由着自己的性子玩,很少把心用在学习上,也不顾及后果,只上了个初中便不上学了。他的父亲希望他好好读书,把高中读完,可他学不进去,加之正赶上文革后期,崇奉白卷先生,终没完成父母的心愿,回乡务农。父亲一看他也不是上学的那块料,只好由他了。他干了一段时间农话,便后悔没好好上学,好好读书了。苦和累就不必说了,光是头顶的大日头,就晒的他受不了。割麦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糊得眼睛都睁不开。擦一把额头的汗,还得挥镰弯腰割麦。那时,他总是想,这块麦地啥时能割完啊?他的手上磨出了泡,胳膊又酸又疼,腰疼的弯下直不起来,直起来再也不想弯下去。直到经过重体力劳动,他才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也意识到:农村的孩子要想脱离土地繁重的劳作,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惜,他醒悟的太晚了,到他知道读书的重要,已经无法弥补了。于是,他便梦想着去当兵,去部队锻炼,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他的运气不好,第一次报名因岁数差几天没当成,等到了来年岁数够了,确因身体的原因,体检不合格又没如愿。没上下学没当成兵,他就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庄稼地里辛苦劳作,争取做一个好的庄稼把式。这两件事也成了他的遗憾,把他后悔了几十年。他成家立业后,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安心种地,搞牛羊育肥,抓养孩子,盼他们能够成才,不要走自己的老路,重蹈他的覆辙,他要让孩子们全身心的学习,去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当时,他对孩子上学期望不是太高,想到自己只上了个初中,孩子能上到高中就满足了。他想办个家庭小作坊:榨油。带着孩子们发家致富,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他承包了几十亩土地,又在搞牛羊育肥,再办个油坊,把全家的劳力都调动起来了,小日子会越来越富裕。
女儿吐逊古丽、木合买高中毕业,不想考大学了。她对父亲说:“爸爸,我上到高中就行了,你和妈妈都上岁数了,我回家帮你吧。”
这时,木合买、买买提力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文化的难处了,他转变了观念,决定供女儿上大学。他对女儿说:“你去考大学吧,以后没文化是没有出路的!”
吐逊古丽、木合买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她采纳了父亲的建议,报考大学,终于如愿以偿,接到了新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木合买、买买提力不断总结经验,认为自己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他认清了问题的症结,把发家致富的设想放在了第二位,首位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他的超前意识,竟把妻子吐力沙、四买买给吓着了,她试探着问:“油坊不开了?”
他果断地说:“不开了。不能把娃娃栓在家里,那样会害了他们。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有出路。”
吐力沙、四买买全听他的,在这些问题上,他说了算。家里孩子多,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他认准了这条道,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他觉得只有读书,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前程。他勤扒苦作伺弄庄稼,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一个家,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吐力沙、四买买腰椎间盘突出,还有其他的一些病,地里的活干不成了。他便包揽了家里的苦活累活,不让妻子下地,不让她干过重的家务。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从不让孩子干地里的活,对三个孩子悉心照顾,让他们一门心思读书学习,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切。
木合买、买买提力经常对儿女说:你们上学,花多少钱我都不在乎,那怕砸锅卖铁,我都会供你们。但,绝不允许你们干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事。
几个孩子都很听话,一心学习,没有给父亲惹过事。
木合买、买买提力是个热心肠人,乡里乡亲的有什么难事也找他帮忙,只要有人求他,他会热心的帮助人家,由于他人缘好,一心一意的为乡亲们办好事、实事,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主持村上的工作。
八家地民汉杂居,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是个多民族居住的村子。由于各民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非常注重民族团结问题,学习写汉字、讲汉语,和其他几个民族也是尽力构通,团结友爱,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积极维护民族和谐,象石槐子一样,把多民族的乡亲们紧紧抱在一起。
八家地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优越,田野一片葱绿,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村道铺上了柏油,宽阔而平整,直通到村子的居民点。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生机勃发,这里是一个发展农业、畜牧业,具有天然优势的小村。
木合买、买买提力一个人辛勤劳作,一个紧接着一个供养着三个大学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但,再苦再累,他都咬牙挺着,从不在妻子和儿女面前叫苦,也不让他们替自己分担。可是,儿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他们看到父亲由于劳累,回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饭也不吃,一头扎到床上,呼呼大睡。他们知道父亲累瘫了,尽量不去打扰他,让他多睡一会儿。可是,父亲的大脑好象订下了时钟,刚睡了不到一小时,父亲便醒来了。父亲匆匆吃了饭,嘴一抹,便又走出家门,去饲弄那些牲畜。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孩子上学的费用,一切经济来源就靠土地和牛羊育肥,他哪里敢松劲啊?

木合买、买买提力中等身材,清瘦,性格开朗、随和,眼中奔放着一股暖暖的光,给人传递着一股温暖。在孩子们眼中,他就没有胖过,而且越来越瘦。孩子们真有点心疼父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担心一旦父亲累倒了,这个家咋办?家里的日子咋办?他垮了,整个家便垮了,孩子们的一切希望都会化成泡沫,付之东流了。两个儿子想过要帮父亲,他们干什么只有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父亲根本不让他们沾地上的农活和家里的牛羊。
木合买、买买提力是一个极普通的庄稼人,极平凡的村委会主任,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村民和自己的儿女。他给儿女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经过他和吐力沙、四买买的潜移默化,使孩子们变得懂事、好学,知道感恩,勇于奉献。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三个儿女都很争气,他们一个个都有出息了。
女儿吐逊古丽、木合买于2010年考入新疆大学劳动与社会资源保障专业班,2011年12月,女儿给父母来电话说,要去辽宁当海军,征求父母意见是否同意。
木合买、买买提力将此事告诉亲戚和邻居,有人说:不能去关内当兵,一个少数民族到关内去,各方面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特别是吃的问题不好解决。有几个亲戚说:既然孩子选择当兵,就应该支持她。部队既然招民族兵,就会按新疆的民族风俗习惯安排伙食,绝不会让孩子为难的。木合买、买买提力和妻子一商量,完全支持女儿去当兵。于是,吐逊古丽、木合买从学校入伍参军,在“辽宁舰”服役,成为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女舰员。服役期间,她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先后参与完成了航母交接入列仪式,平台航行试验,海上试验试飞等重大活动,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获得舰队奖励。2013年退役返校后,她主动给学校递交了志愿选拔为国防生的申请,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再次走进军营。新疆大学选培办经过考察,聘任她为新疆大学国防生特邀辅导员,广泛宣传携笔从戎,从军报国的先进事迹,在校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新疆大学授予吐逊古丽、木合买:十佳大学生,最美大学生称号,授予她各种各样的荣誉。她的许多获得省级奖的奖杯陈列在精致的展柜里,证明着她所取得的荣誉,两排奖状贴在墙壁的光荣榜专栏里,诉说着她的成长过程,她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八家地的骄傲。
土坎达、木合买受姐姐影响,一门心思想当兵。他时常默默地看着姐姐寄给家里的照片,看到姐姐英姿飒爽的样子,令他羡慕不已。他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军装,变成一个很帅的解放军战士,展示军人的威武和风采。他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奋力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在乌鲁木齐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他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于2013年入伍,在新疆军区六师十八团服役,2015年退役。两年的军旅生涯使土坎达、木合买从当初的一名稚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爱国、爱家、坚强勇敢,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了。
阿孜地依里·木合买是家里的老小,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从小也很调皮,学习不上心。父亲在他身上多费了不少心血,担心小儿子把时间白白的荒废掉,对他管教很严厉,督促他学习,不让他在外面闲逛荡,跟那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来往。小儿子只是贪玩,但他从不惹事,品质很好。
父亲时常对他说:“你要向你姐姐、哥哥学习,好好读书,将来也去当兵。我上学时,就因为没好好读书,才没有学下文化,后来又没有当上兵,这两件事成了我这辈子的遗憾。你可不要跟我学,你要好好上学,要去当兵,要完成我的愿望,不能让自己以后后悔。”
阿孜地依里、木合买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含辛茹苦,一心要供他们姊妹几个读书了。父亲说的很对:有知识才是绝对的,从此,他对学习也上心了。
一次,他对父亲说:“爸爸,我去当空军吧。我们家有海军、陆军,再有空军,就有了陆海空三军,可都全了。”
父亲说:“好,你要能当上空军,可给我长脸了。好好上学,就能实现愿望。”
阿孜地依里、木合买果然争气,他发奋努力,考上了大学,完成了学业,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2017年9月入伍参军,在武警特战支队服役。遗憾的是,他没有当上空军,只当了一名武警特战队员。他在部队各方面表现很好,积极上进,2018年被支队评为最美义务兵 。
2019年评为优秀预备特战队员, 9月正式成为一名特战队员,留在部队继续服役。
木合买、买买提力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培养了三个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成才,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三个孩子都很争气,上了大学当了兵,完成了他的心愿,实现了他年青时期没有实现的愿望,圆了他的当兵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他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成长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8年2月14日,国家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三台镇党委、人民政府把木合买、买买提力树为模范和典型,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主席的话,用他朴素的劳动人民的品质,教育出三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优秀孩子。让人们都效仿、学习他们家的这种良好家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家风家训馆也在引导着人们向真、向善,向着美好的事物看齐,为人们提供一块心灵的净土,弘扬正气,让每个家庭都能发扬传承,用真善美充实人们的生活,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简介】
吴金泉,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吉木萨尔县政协委员,文联理事、副秘书长,作家协会副主席,《回族文学》 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南毛泽东文学院第五期新疆作家班学员。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出版短篇小说集《水的童话》,中短篇小说集《五枚金戒指》、《故土》 、《旋转的花裙子》、《古道啸声》、《乡下那些事》。
【热评精选】
吴金泉老师纪实文《党员之家》通篇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则是忘我工作,而一个人最容易忽视的事,或最不易做到的事,即忘我。忘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秉承初衷,切切实实的践行,为忘我的张志忠一家鼓掌叫好!今日之中国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张志忠家庭的身体力行,才让我们的奔梦之路愈发如愿如心。(点评: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