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有约之剑气梅香】总第十五回
逐臣怀恨,香溪有幸埋忠骨;
游子多情,古庙随缘访异人。
上一回向各位交代了故事的一些线索,说书人再回到清漪苑。看倦客向拈花叟如何叙说那小魔女的来历。不过各位至少知道这个叫公孙燕的女子来历是非同寻常。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话说倦客同拈花叟干了一杯酒后,向他说道:“回到归州后工作之余我到处打探,这归州不过三万来人但却辖120平方公里,十几个行政村,上千个自然村,而且还是一个古移民大县,操各种口音的人混居在这里,湖北话、广东客家话、中州话,川腔等等,还有古賨人语言,让人简直无从寻起
到哪里去找那个有一支玉屏箫会吹《城南沈园对》 的人?”
拈花叟道:“确实难为你了。后又如何?”倦客道:“这天下无巧不成书,正是这个你们叫做小魔女的燕儿,把我领到了要找的人的住处去的!” 拈花叟道:“真还是巧了,难道这人是她爹?”
倦客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性急?我前边不是已经提到过长孙则吗?”拈花叟欲言又止道:“我不打岔了,你快说吧真是急死人了。”
倦客道:“那是一个休息日,我顺着长江边的小路向下游一路走到香溪那是汉明妃的故乡,人杰地灵,风光如画。还有令墨客骚人断魂的屈原祠。
得益于香溪一体化的旅游开发,这个屈原祠比原来的老屈原庙的规模大了五倍,当时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依然是游人如织,再加上刚好有一条旅游船靠岸,一时间码头上就更加闹热了。
这屈原祠面江而建,气势恢宏。一座巍峨的牌坊上,是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字,两旁有赵朴初先生所题一联,也算是概括了后世对屈子的景仰: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启功先生曾评赵先生的字云:“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
但我却最喜欢清人李元度的这一联,空灵飘逸: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就当我在欣赏这些难得的名家墨迹的时候,却听得不远的影壁前传来一阵吵闹:似像是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之间发生了什么争执。我本不是爱管闲事之人,但放佛听到争吵中一个在说:‘你输了棋就该给钱……’一个说:‘你这是个骗局……’不禁好奇,几步过去一看,却有些令人忍俊不禁。
只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拉住一个大约十三四岁小女孩在那里争吵。却原来是旅游景点常见的摆残局弄钱的把戏。
我看那小女孩瘦小机灵,却是十分天真可爱。不禁生了几分怜悯之心,即对那老头说道:老丈你放了她吧,输了多少钱我付给你。那老头说:说好的十块钱一局,她连输三局该付我三十元。(在当年在三峡地区,三十元已经是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到的工钱了!)正当我准备付钱时,那小女孩却不依,硬说那老头是骗子……
倦客道:“老丈可否把棋摆还原否,也让我见识见识?”
那老头说:“这年头谁有那许多闲功夫?棋摆出来就要说钱!”
倦客道:“我们不妨再来一局如何,一局三十元,如果我输了,连同小姑娘的钱我一起付你,如果我没输,我们就算两清如何?”
那老头听此话知道遇到了会家子,但确有苦不好说,只好道:“那就来吧,可不许反悔。”(列位看官有所不知,但凡摆残棋弄钱者,绝大多数是一局和棋,但不知底细者往往是只看出红棋先手的优势……而忽略了依按规矩是和棋庄家赢而上当,一味想赢棋,结果错一步就输给庄家。)
所以倦客说的是“如果我没输”就两清,其实是庄家遇到这小丫头一阵胡搅蛮缠气昏了头,反中了圈套。
说话间棋已摆完,倦客一看棋局差点没笑出声来。在此之前,如果倦客手头没有周继游送的梅花谱,那是必然要在这里出丑的,但此刻这老头摆下的却是赵匡胤输华山的另一局棋,叫做【无可奈何】,是一局和棋,各位请看:
(请看陈传老祖当年的妙着的妙着,红先:红车五进一,黑炮4退2,红车五退一(如退三必负),黑炮4退3,红车五进二,将4进1[诱着,以炮为铒,伏杀],红车五退四[如走红车五平六吃炮,将4平5,黑方胜定],炮4进2,红车五进二,炮4进2,红车五进一,炮4退4,红车五退三,将4退1,红车五进四,炮4退1,红车五退四。按古棋规,双方不变,循环不已,作和)。
倦客笑道:“不必下了,这盘棋无论我下红下黑,你都赢不了我!否则赵匡胤当年也不会把华山输了。”在老头的一阵发呆中,倦客拉着小女孩退出人群,问道:“你家住哪里,怎么独自一个人跑这些地方来?好在,他还只是图几个钱,你要真遇到坏人怎么办?”
谁知这小姑娘,像是没听见倦客在问他什么话样,满脸兴奋地说:“你太厉害了,跟我走吧,我领你去见一个人,你好好赢他几回,给我出出气。”倦客又好气又好笑,刚才如此的尴尬转眼间就无影无踪,也不问问我是谁,也不说说自己是谁。复又拉做她道:“先莫忙,你可以告知我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吗?”
小姑娘这才说道:“我叫公孙燕,你就叫我燕儿就可以了,我那爷爷也是这样叫的。我爷爷就住在距这里不远的大慈寺……我们快去吧。”倦客心想,怎么这么巧?原来这所谓大慈寺就在归州趸船码头不远处,面临水库建设,这座残破不堪且在淹没线下的庙,存在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倦客所在单位的来往物资设备就是从彼处起船的,上游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渔村。彼处距离香溪不过三四里路程。就索性送她回去吧。
一路上这燕儿如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咋咋说个不停,倦客总算知道:这爷爷是他一位远亲,性张,一直住在庙里,但没有出家,偶尔也会摇着小船去打鱼,此外就是替村里的人看病疗伤,乡里乡亲的一般病痛,到他那里往往是药到病除,后来燕儿的一位亲戚拿着她父亲病逝前的一封书信领着她来投他,被他视之为掌上明珠!
但有一桩,燕儿听邻家的小伙伴说他这爷爷有一身了不得的功夫,曾一个人猎杀一头野猪,好些年前一伙红卫兵要来拆大慈寺的神像,被他赤手空拳地赶跑了。但爷爷除了教她写字读书外,重来不教她武功。
说话间已经到了大慈寺,只见一块残破不堪的牌匾上是钦赐大慈寺五个大字,落款依稀是乾隆年间,其他已经不可辨认。
进去后正殿上供着一位弥勒佛的坐像,穿过大殿和后殿有个小天井,燕儿把倦客领到靠西的一间房处,从敞开的双扇门望去,是一明两暗的房间,客厅兼作书房,两排竹制的茶几带座椅分别摆放在两旁,正中是一张硕大的书案,墙上供着一幅仿唐寅水墨观音图,没有落款。书案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正在挥笔写字。一见有人同燕儿一同来到,老人不觉问道:“燕儿你今天又闯什么祸了?”
未待燕儿开口,倦客赶紧一躬说道:“老神仙先见,晚生有礼了。”随即说道:“适才尊孙在屈原祠遇到一点小小的误会和麻烦,晚生单位就在附近,就顺道送她回来了。”老人随口说道:“我就知道有事,先生请坐,燕儿还不给先生上茶?”须臾间,小姑娘已经将一盏茶砌好。倦客先前已经注意到自己所坐一面墙上是一幅横幅,题着放翁的一阕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作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笔迹是典型的三分真,七分草的放翁书法。落款是香水愚夫。对面墙上是一幅对联:
折戟合州,城破当年心未死;
弄箫楚水,月圆今夜弟应回。
落款是:三五夜怀公孙贤弟有感 张斐。
两幅字相比,前者更显得飘逸豁达,只有几分淡淡的无奈;而后者笔力直欲穿纸而过,上联中隐含的战争的惨烈,下联中所含的思念与不安,仿佛还藏着一段无以言诉的故事……而这个公孙却不知何人,但张斐两字更是令人大吃一惊。各位欲问张斐何许人也?让倦客来告诉你吧。
宋理宗绍定四年冬天,蒙古大将拖雷从剑门关入侵四川,两军在剑南一带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终因准备不足,宋军退守到成都。公元1241年,余阶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向朝野民间广征破元之法,后采用屯田制并依托长江水系建立了以重庆府为中心,遍布全川的山地要塞防御堡垒。
此时年方二十岁的张珏经孟珙推荐投在余阶帐下做一名校尉而到1259年,保卫合州的战争中,张珏已经是守将王坚的副将,1263年十月,张珏升为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合州知州。咸淳二年(1266)十一月,张珏派部将收复渠州(今四川渠县)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
咸淳八年(1272)四月,张珏又在与钓鱼城隔江的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用来加强钓鱼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军又进逼钓鱼城,张珏得到消息后,“乃派张万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马騣山、虎顶山建城的计划。
德祐元年(1275)二月,张珏升为宁远军节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今重庆万县)、泸等州,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
从眼前的这幅对联看,这个张斐当时没有遇难。而且同眼前这个老人应该还有许多瓜葛?那他所怀的这个公孙贤弟又是何人呢? 倦客还请各位多一点耐心,等待这个谜底的揭开。
此时只听得这老者说道:“先生请坐,敢问从何而来?”
倦客答道:“晚生俗人一个,从四川成都来到这里只为稻梁谋也。敢问先生如何称呼?”
老者答道:“小老儿张则一个看庙人而已。”
倦客突然说道:“容晚生冒昧,老先生不姓张,应该是姓长孙吧?”
那老人目光如电,盯住倦客好一会,突然哈哈一笑道:“如果是当年,有人看破了我长孙家的行藏,恐怕当时就小命不保了!如今无所谓了,姓张也好长孙也好,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是先生的身份却令小老儿感到兴趣了。”
倦客赶紧说道:“老先生千万莫要误会,晚生实在是受人之托,亦是借工作之便,替人两千里寻亲。不知老先生还记得令祖叔公中有一位叫长孙瑜的否?老人答道,祖辈族谱确有记载失散于南宋绍定年间。”
倦客道:“令祖有位后人在四川蒙顶山,同老先生一个班辈,名叫长孙剑。今已是近百岁高龄,出家在永兴寺中。已成一代高僧。”
长孙则马上问道:“吾兄有后否?”倦客答道:“尊兄只得一位千金,早已成家,有一男一女。”接着说道:“余来此已有三年,一直未能寻到老先生的踪迹,却不料先生却隐于此。来时尚带有两件信物要转交老先生,今日未曾带在身上,容晚生明日送来如何?”老人哈哈一笑道:“先生至诚君子,不知信物可是一箫一联否?”倦客答道:“不错,不过还有一件更其珍贵的是边鸾的折枝梨花!”
老人惊道:“那幅折枝梨花是祖上传与掌门人的信物,怎么交来与我。莫非?”
倦客赶紧打断他说道:“尊兄真是一位高僧,在交代完这些事之后的第三日就圆寂了,走得毫无遗憾和牵跘。还望老先生保重!”
一阵唏嘘后,老人道:“我两之间还是少些客套吧,这样说话方便些,以后你就直呼我愚夫就可以了,我也就妄自称大叫你一声老弟如何?”随叫来燕儿道:“去把那尾鲥鱼蒸了,再炒一盘花生米,我要好好同你这位叔叔叙谈叙谈。”
这晚,倦客就在这古寺之中同香水愚夫一直喝酒叙谈到深夜。燕儿则早被愚夫打发去做晚课去了,这丫头也乖巧。知道大人间有些话不方便她知道,也就径直回房去了。
各位欲知愚夫所言何事,还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