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一百多年前,当孙中山先生一笔一笔写下建国方略时,当万千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族的未来摇旗呐喊时,当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达全球的约1/6,不仅如此,我们的国土之上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正在全面铺开,当你拆开他们将看到4.8万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11.5万公里的天然气和原油管道,14点6万公里的铁路网络,以及519.8万公里的公路网络,其中多项位列世界第一。不仅是人类经济史和建设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近百年来屈辱史上足以告慰先祖的奇迹。
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为了一步步完成这场蓝色星球上的前所未有地标塑造,先尝试从地理的视角进入,我们的国土南北纵横,东西广阔,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在纵横交错的山地中,彼此连接困难。资源不均,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地区,75%的煤炭则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五省区。
其次,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整个森林覆盖率已不足9%,土地沙化和岩碱化也日益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交通阻隔,环境恶化,山河破碎的中国该如何才能改进自己的命运?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把这个庞大的国家变成一体。
那时我们拥有的不过是一段9.3公里的铁路,一座主跨62米的钢桥和一条261米长的隧道,直到1937年,杭州钱塘江大桥落成中国人才拥有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只不过为了抵御日本的入侵,设计者茅以升先生不得不忍痛将它沉入了海底。
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将它修复,此后不到4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更是让中国人第一次跨越了长江天堑,尽管后来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国年轻一代的桥梁工程师们,依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设计、建造了南京长江大桥,至此曾经在长江两岸遥遥相望数10年的铁路终于连为一体,京广、京沪两大通道横空出世。
然而这些桥梁的单跨跨度仍然有限,无法适用于更多复杂的地形条件,直到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才真正开启的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先河。自此以后我们的大桥越发多样和宏伟,不仅只需一跨越过长江,更为惊人的是能从565.4米高空直接飞越峡谷。
地下深处隧道工程同样突飞猛进,我们曾用了近100年的时间才迎来第一座万米隧道的诞生,但在之后仅仅20多年就实现了2万米甚至3万米突破昆仑、祁连、横断、秦岭,天山,太行一众超级山脉全被,大小隧道击穿,曾经的青藏铁路要爬行600米,耗时两小时才能。而今天一条长达32,690米的超长隧道,只需20分钟便可直接穿山而过。
正是这数以万计的隧道,数以百万计的桥梁让我们跨越重重天堑,把公路铺向四面八方的村庄,也让我们铺开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如今我国每年可将176亿人次,462亿吨货物送往天南海北的各个角落。
庞大的数字背后,则是一场人口和资源的大冲,百年前中国的人口只有4亿,今天这个数字已突破14亿,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接受过一个也不能少的义务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中国正是用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短数10年间,就将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了人口红利。
当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口进入工厂,便组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生产流水线,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当他们进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人力需求高、研发周期短的新兴产业,便能帮助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最终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了蓝色星球上第一个10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
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的迁移,中国迎来了这个星球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今天全国共有6个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超大城市,10个超500万的特大城市,以及77个超100万的大城市。将最有可能代表中国参与世界未来的决逐。
当我们从太空俯瞰,这也一定是中国大地上最闪耀的景象,而随着城市与产业的集群再通过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资源通道。必将开启一场全国的物资交流,把北方的粮食不断南运,南方的水果、水资源纷纷北上,西部丰富的天然气,火电,水电,光电,风电,更是跨越千里,源源不断的送往人口密集的中部和东部。经过这样的重组和整合,这个原本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最终形成了一个涵盖全球1/5人口的中级规模市场。
如此庞大的市场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不仅让中国从一种超级工程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溢出效应,成为世界瞩目的基建狂魔。也在支撑我们发展一些高投入、长周期的战略产业,成为继美国和欧洲后全球大飞机产业的第3个玩家。
然而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却让本就恶化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我们不得不展开一场场持续数年甚至数10年的行动来修复脆弱的家园,其中就包括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国土绿化工程,为了拥有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从家庭到工厂农村到城市交通结构社会的发展观念都必须发生变革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及为了探索人与自然更好的相处模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全新自然保护地体系等等。
尽管这个过程中,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未来也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持续增长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以及自然保护地面积等等,依然让我们能够越发清晰的看到未来的途径,就这样历经百余年的连接、重组和修复,我们打破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环境限制,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通网络和城市集群,也开启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行动,百余年后我们重塑了山河。
站在今天,回首过去的岁月,正如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中所说,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的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
走在崛起的道路上,也终于让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能够逐渐接近梦想;它是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黄花岗72烈士在清军的枪炮下死难时的梦想;它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殷殷期盼的梦想;它是钱学森、李思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专家学者,放弃优渥的条件,回归祖国怀抱时的梦想。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公元1840年起就没有停止过的梦想。
今天,我们致敬那些在逆境中致力于改变国家命运的先驱,也必将有更多的人接过父辈的旗帜,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新的奇迹。
姚树叶
2021.6.1
03:39
姚树叶笔名路阔,祖籍山东菏泽。富有山东大汉的豪气!对文学和根雕颇有偏好,青年时曾意气风发集结文友成立文社,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也有多篇文稿见诸报端等刊物。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立志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目前已完成部分章节。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登堂入室,以飨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