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缪荣株与《姜堰名人》
文|张时麟
那天中午,我上街缴电费、电话费,回到家门口,手机响了,一接,原来是我穿开裆裤的发小自强老弟来电,说要“造府拜望”。自强骑了一辆老“长征”,龙头上挂着一个沉甸甸的包。我心想,今天丁会长(他是姜堰京剧票友联谊会副会长)怎么这样客气,上门还带礼。进屋让座后,才知道他是受缪荣株之托,把刚出版的《姜堰名人》送给我。
自强一走,我迫不及待翻阅起来。这一看,“深入剧情”了。书中许多名人的事迹打动了我。这分明就是一部姜堰成功人士的奋进史。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不已。景仰之余,更为姜堰自豪,倍觉家乡亲切温暖。看累了,到天井里让眼睛休息片刻,让颈椎放松一下,向远方眺望,好像视野也开阔多了,心胸也开阔多了,空气也都新鲜了许多。
缪荣株主编这本书,耗时五年多,搜集了一千多位有成就、有贡献的姜堰(籍)名人,跨度近一个世纪,九十二万三千字,十六开本,七百六十三页,将近两公斤。你说,这本书的工作量有多大?要花多少精力!他的贤内助算得是缪公的“秘书”和“拐杖”。我称她李主任。但全书没有她的名字,“序”和“后记”里连个“志愿者”都没沾上边,这样的老伴真是缪公修来的。这部巨作的“编辑部”,就在姜堰马家舍缪公的家里,办公条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

()姜堰书城二楼售书处。
这部巨作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姜堰名人大全,讴歌了姜堰有才、有德的杰出代表,这些成功人士没有辜负通扬河水的养育之恩。这部书文艺性很强,品位很高,有一百多篇美文佳作,全是实打实的真人真事,有诗歌、有散文、有报告文学,还有书信寄语,读了以后,真是大饱眼福,受益匪浅。不是缪公这位“工匠”把这一千多颗璀璨的“珍珠”用一根金线串联起来,这根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至今还散落在全国各地。
书中的佳作比比皆是,我只举一例:
胡曦雯先生一九九八年底为爱女胡娅莉(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副组长、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写的《娅莉考研》,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文革”期间的初中生,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武汉医学院研究生的拼搏历程。《娅莉考研》近一万字,父亲执笔,母亲校订。我不是胡乱吹捧,也不是闭着眼睛恭维,《娅莉考研》真的是句句扣人心弦,字字触人神经。什么叫“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了胡曦雯先生的这篇文章,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区政府召开的《姜堰名人》首发式与会者合影。)
书中的杰作太多,启发教育意义巨大。如果你取得一点成就,沾沾自喜“翘尾巴”了,请翻开《姜堰名人》,书中“乐氏”昆仲二兄弟,“李氏”兄弟三院士等等,你对照这些成就斐然,贡献卓著的姜堰名人,保你感到自己微不足道,自觉“夹起尾巴做人”;如果你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感到沮丧,请翻开《姜堰名人》,书中许多名人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只要认定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你一定会陡增“战胜顽敌渡难关”的决心和信心;如果你当官了,要“飘”了,“不知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请翻开《姜堰名人》,书中许多成功人士,厅级、省部级领导,国际级的科学家、医学家、艺术家,他们都记得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都记得自己是姜堰的儿女,心中装的除了党和祖国,还有老百姓。如果你正在成长、求学的路上,请翻开《姜堰名人》,《娅莉考研》《对溱中同学们说几句话》等文章,都可以为你指示金光大道。如果你想创业,请翻开《姜堰名人》,“根”在姜堰的澳籍苏商陈荣、“太平洋”的夏汉关、梁徐的杨善基以及寺巷的现任“苏中药业”的董事长唐仁茂等等,都会与你“谈心”“交流”。如果你受到挫折,甚至打击,心里感到很委屈,不平衡,几乎丧失信念,请翻开《姜堰名人》,你会读到,泰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县人委副县长丁朗哉先生,“文革”中患有严重的肺气肿、气管炎,三天两天被抄家,三天两天游街,每次游街回到家中,他都跟家人说,这种日子不会长,要相信党。临终前,他把家人全部叫到跟前,还是这句话,相信共产党,坚定跟党走。如今,五个子女,四个党员。你如果嫌我口若悬河,请到新华书店购买一本《姜堰名人》,肯定终身受用。

(主编采访姜堰名人原姜中校长连万能(连夫人李百页老师拍摄)
缪公长我两岁,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他的身体不及我。这几年,他甩掉自行车,到哪里都是步行,跑的速度虽比不上刘翔,比我这“八字脚儿”要快很多。每次遇到他,他的精神都那么旺盛。这些年,他除了忙《姜堰名人》这本书,还参加许多社会活动,还要创作,不少人出书还请他写“序”。个个都晓得他的眼睛不好,“一只眼睛看世界”,他真像保尔·柯察金,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姜堰名人》没有写他的文章,如果写,一定也很精彩。

向邵展图教授南京丶上海文化界朋友赠书。

作者简介
张时麟,男,1946年出生,退休干部,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