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机枪射手杨锡法
文/于恒春
一、走上革命路
杨锡法,1926年生,临沭县于店村人。出身农民家庭,8岁为地主放牛,每放一年牛可获得一个大洋。连续放牛6年,获得6个大洋,以解家庭的困难。14岁参加儿童团,17岁参加民兵,1945年参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临沭县政府警卫员、临沭县公安局警卫员、临沭县大队、临沂独立营战士、鲁南部队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等职。
杨锡法参军后任临沭县大队三连战士、县公安局警卫员,驻临沭一溜官庄一带。不久,因临沂独立大队兵员不足,被调入临沂独立大队,任机枪手。那时独立大队驻扎临沂西一个叫荆山的地方,眼看日本鬼子快投降了,但汉奸仍不死心,处处与八路军作对。因此,独立营住宿时多在村庄外围破庙或围墙外旧房,每天换一个地方。一天晚上,营长要求到新的村庄住宿,教导员说:“最近,鬼子在太平洋战争节节失利,无暇顾及我们,就住老地方吧。”营长虽不同意,但又不好反对,勉强同意住老地方,谁知消息被汉奸王洪九的部队得知。当时,正是麦收,农民在田地里干活收工晚,天黑了,两农民打扮得汉奸来到哨兵站岗的地方,哨兵位置是营长设置的暗哨,离宿营地较远,哨兵看到农民便问:“老乡,你们是干什么的?”两汉奸说:“我们是附近农民,干完活要回家吃饭的。”
“吃饭,这么晚还没吃饭,赶紧走吧。”两汉奸趁着哨兵没防备,走到哨兵跟前,突然拔出匕首杀害了哨兵,随后报告了王洪九。王洪九派出伪军400多人,连夜包围了独立营。那时,4点多就天亮了,我在3点起床小解,看到东方拔白,喊道:“天快亮了,大家起床了。”敌军听到喊声,以为我们在起床迎战,连忙开枪射击,枪声响,所有人员即刻醒来,已知被敌军包围,营长下令从三个方向突围,但敌军是四面包围,伤亡很大,冲锋受阻。营长令我们机枪班,把机枪挂在脖子上,边射击边带领突击队,杀出一条血路。我和班长马士连一起冲锋在前,左冲右突,天亮后终于冲出包围圈。至临沂城西汇合,这一仗,我们的战友牺牲了将近一半。战友胡兰华在撤退时受伤,被敌军抓住,活埋在高粱地。牺牲了那么多战友,谁不心痛,但战争是残酷的,战斗的胜利是以牺牲为代价换来的。
二、荣立一等功
1947年,国民党74师、83师占领临沂岗头,杨锡法负责压制敌人炮楼的火力,打得岗楼敌人不敢露头,我军乘机冲向敌军炮楼,夺取了岗头。胜利之后,杨锡法随部队向西北撤退,参加了阻击战斗。随后,他随部队调往河东,在敌74师、83师防地中间周旋,牵制74师到孟良崮,回头阻击敌83师。那时,打敌军炮楼或工事都是利用晚上时间。济南战役时,杨锡法被编入三纵,任班长。奉命前往邹县执行狙击敌新五军的任务,解放了济南。
济南战役之后,部队休整期间,天天吃高粱面煎饼、或高粱面窝头,或用高粱、大豆、小麦三种粮食混合加工成面粉,像馒头一样,中间插上孔,大家称朵朵。这种粮食制作的食品,营养好,消化快。菜类吃青菜,萝卜、豆芽、豆腐。淮海战役中,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每天是白面和大米,菜里有猪肉。生活好,战士们的劲头大,我们枪机连负责掩护大部队冲锋,吸引敌人火力,压制敌人的冲锋,顺利消灭了守城敌人。由于机枪运用熟练,技术过硬,为部队冲锋陷阵作出贡献,而自己却毫发未损,淮海战役中,杨锡法荣立一等功一次。获得“优秀机枪射手”、“技术过硬的机枪射击手”等荣誉称号。
淮海战役后,所在部队编入华野31军91师运输连。先后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在解放上海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后来部队到达福建,先后参加鼓浪屿战役、金门战役等大小几十次战斗,荣立四等功6次。在福建期间,每天除了剿匪就是战斗,有时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新政权。
1953年1月任排长,同年7月参加东山岛保卫战,击退国民党吴连琦指挥的多于我军几十倍的敌军轮番进攻,坚持守岛三天三夜,取得东山岛彻底胜利。为此,先后荣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勋章的殊荣。
1956年,杨锡法退役,先后在本村和县水利局工作,如今老人95岁,依然红光满面,富有精神,回忆往事,仍清楚地记得每次战役的时间和地点。老人为革命战斗一生,无怨无悔,成为后人的楷模,光荣永远属于光彩照人的英雄!

作者简介:于恒春,1954年7月27日生,临沭县于店村人,初中毕业,1972年12月参军,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特务连警卫排战士、警卫员、道机连电机操作员等。1974年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获得营嘉奖一次、连嘉奖三次。1976年4月回国并退伍,先后任本村电工、电业局外线施工员、村委会委员、连任四届村委会主任、临沭镇联防队队长、临沭镇司法所司法员、第十一、十二届临沭县人大代表等职。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