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半个世纪的“斧头将军”
——记中央红军先锋团长黄开湘
路福贵

(2)
“斧头将军”“模范团政委”相得益彰
杨成武(1914-2004)回忆:“遵义会议前夕,红军打下牛拦关,占领松坎,耿飙团长调师部,王(黄)开湘被派到四团任团长,我任政委。
当时中央正准备在遵义召开会议,我团在松坎担任警戒,通过这几天接触,我才了解他是江西弋阳县人,是赣东北红十军锻炼出来的干部。
因在军委供给部任政委时与李德闹别扭,主动要求上前线。他年纪比我大,以往职位比我高,但对我这个政委一直是很尊重的”。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
在谈到黄开湘长征的经历时,杨成武老将军激动地说:“土城狙击战、飞夺泸定桥、夺袭腊子口,场场都是恶战、险战。
他的指挥才能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表扬。过草地是毛泽东点的将,要我们四团为先锋团,黄开湘一马当先、英勇果断,确有大将风度。”
杨成武回忆说:“最能说明黄开湘战斗风格的战例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6日,中革军委发出了一个关系到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密电命令——夺取泸定桥。
而做出这一决定时的中央红军,正在大渡河下游安顺场。
红军虽然占领安顺场,但是,只有一条船。全军渡河需要一个月。
军情急如火。四川军阀数万兵力正在围堵大渡河,后面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周浑元正在快速猛追。
蒋介石飞抵成都,亲自指挥,妄图在大渡河畔一举消灭红军,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而安顺场距离泸定桥还有340里。这也就意味着部队要在两天半的时间走340里路,因为攻占泸定桥的时间定在29日。
担任夺取泸定桥任务的紅四团,于28日早晨5点就已经出发。而军委要求四团于29日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是他们在出发后才得知的。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5月29日,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头顶倾盆大雨,脚踏泥泞山路,翻山越岭,并在猛虎岗打垮敌人的阻击。
终于用一天一夜的时走完了二百四十里路,于这天早晨六点多钟,飞兵赶到了泸定桥西岸。
杨成武回忆:“泸定桥是从东岸到西岸扯了十三根粗铁索,底下九根,作为桥面,两边各两根,做为桥栏。此时做为桥面的木板,已被敌人搬走,只剩下悬挂在空中的十三根铁索。而对面以逸待劳的敌人,凭借碉堡和优势火力,封锁了桥面。”
而对于四团来说没有休息的机会,必须在当天拿下泸定桥。
已经走了一天一夜山路的四团指战员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争着当突击队的任务。
最后决定由廖大珠连长率二连二十二名战士组成突击队。三连连长王有才率后续部队跟进。
下午四时,总攻开始了。
杨成武回忆:“全团的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
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廖大珠连长率领二十二名突击勇士,手持冲锋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冲在前面。
王有才连长率三连战士,携带武器,手握肩扛木板走在后面。
面对气势如虹的红军战士,敌人胆怯了,放起了大火,妄图烧毁桥头堡。此时杨成武、黄开湘和大家齐声喊“同志们!关键的时刻到了,冲进去呀!迟疑不得!”
这喊声给了桥上的22位勇士极大的力量,在洪亮的冲锋号声中,他们不顾一切地冲进了火海,和敌人展开巷战。
敌人拼命反扑,眼看二十二名勇士弹药拼光。
难以支持之际,王有才连长率领三连冲过来了,随着黄开湘和杨成武也率后续部队过了桥。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黄昏时分,四团全部占领泸定城并牢固地控制了泸定桥。
(3)
智取腊子口的战斗,更是世界经典战例
1935年9月14日,毛泽东发出“以三天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腊子口,是绵延千里岷山山脉的一个隘口。“腊子口”系藏语之转音,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
隘口两边的山岩陡峭入云,仿佛一把巨斧劈开,中间一条小河,河上一座小木桥,要过腊子口,小桥是唯一通道。而腊子口又是川西到甘肃的唯一通道。
敌军也很清楚这个态势。
8月25日,心狠手辣的敌军统帅蒋介石由南京赶赴成都。
当天发出密电给西北“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朱绍良说:“川北里番已克,即四川各县皆以收复,匪部已无重要据地,在川必不能久立,预料不久必向甘南青东偷窜,务转甘、青、宁各师、旅、团长加紧准备,并严密检阅坚壁清野之法。如有失陷县城及重要市镇者,唯各该防地军民主官是问,照失地纵匪论罪”。
这是蒋介石的“棒喝”。同时,蒋介石又加大“利诱”砝码。
9月13日,朱绍良以“特急令”转发蒋介石电报:“北窜之匪毛、彭、林等均在内,饥疲不堪,不难消灭。生擒毛泽东十万元,献首级八万元,林彪、彭德怀生擒六万元,献首级四万元,博古、周恩来五万元和三万元。”
蒋介石又命令朱绍良督促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坚守腊子口。
鲁大昌在腊子口、康多等地布防了八个营的兵力。
在腊子口东悬崖上筑有石砌碉堡,有四挺重机枪封锁了隘口前面的开阔地。碉堡下面和隘口后面的山坡上,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
林彪、聂荣臻研究认识到:红军北上,必须拿下腊子口。否则,就要掉头南下,回到草地。他们立即选择二师四团为先锋团,传达毛泽东命令:“三天之內夺取腊子口,掃清前進中阻拦之敌。”
1935年9月15日晚11时,二师四团全体指战员集合。
经过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动员后,大家高呼“坚决夺取腊子口!”“迅速打到西北去!”口号,斗志昂扬。
奔向红军北上途中最后的最险要的关口——腊子口。9月16日晚7时许,腊子口战斗打响。敌军凭险顽抗。
此时,夜色深沉,寒风刺骨。
四团政委杨成武率领二营从正面主攻,团长黄开湘率两个连攀岩从侧后迂回。
杨成武回忆:“已经打了大半夜,再有三四个钟头天将破晓,鲁大昌拥兵五六个团在岷县县城,只隔一座大山,他们来援局面更加严重”。
由于敌军轻、重机枪火力太猛,红军正面强攻五次,都没能成功。
与此同时,黄开湘团长,按照战前原定计划,带领两个连红军,在上游砍倒两棵大树,渡过激流,正在攀爬对岸悬崖陡壁。
一位17岁的苗族小战士,人称“云贵川”(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自报奋勇当开路先锋。
这时,他用一根长竿上面系住钩子,利用岩石缝隙爬上去,再放下绳索,更多战士跟着爬了上去。
9月17日凌晨四点,右侧高峰突然升起一红一绿两色信号弹。
这是黄开湘团长率领的勇士们已经爬上山顶占领了有利攻击位置的信号。
杨成武政委立即发出三发红色信号弹,这是战斗发起前约好的总攻信号。
杨成武回忆说:“攀爬上右侧悬岩的部队,在王(黄)团长指挥下,看准下面没有顶盖的炮楼、阵地,扔下一个接一个的手榴弹。
六连突击队飞快冲上敌军阵地,我们一口气追杀到敌人的营房、仓库,占领了敌人纵深阵地”。
胜利的消息飞快传到红军陕甘支队指挥部。

当天早晨7时,毛泽东接到四团已经突破天险腊子口的电报,大喜过望,连声赞扬:“有斧头将军、白袍小将,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毛泽东立即给彭德怀发去电报:“拉子口(腊子口)已得手,你们本十七日立即照原计划前进,我们即向大草滩前进。”
(4)
庆祝长征胜利,不幸感染伤寒逝世
1935年11月5日,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这里已经是陕北苏区。
毛泽东神采飞扬,面对集中在河滩上的红军团以上干部发表讲话,对长征精神做了高度提炼和概括—— “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将载入史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会后聚餐,大家兴高采烈。黄开湘和杨成武听完报告,精神振奋,骑马回到驻地。
由于骑马飞奔50里,高度兴奋,大汗淋漓,途中又遇大雨,两人都患了伤寒,持续高烧。
黄开湘处于昏迷状态,被送进红一纵队的医院。
杨成武留在团里养病。不久传来黄开湘不幸去世的噩耗。
谈到黄开湘的逝世时,杨老将军沉痛地说:"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我们接到中央通知参加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那次策马扬鞭,一口气跑了50多里路,出了一身汗。
在会上听了毛泽东的总结报告,心里格外激动。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可能出汗、淋雨,结果我们两人都得了伤寒病,黄开湘发烧高达40度。
我送他到纵队卫生部住院,当时医药奇缺,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杨成武面对突然的噩耗,不顾劝阻,执意要去见黄开湘最后一面。
他拖着病重的身躯和政治处主任谭冠三冒着大雪骑马十多里路赶到医院。
但黄开湘遗体已被安葬。
纵队卫生部长姜齐贤把黄开湘的两件遗物交给杨成武,一支德国造六轮手枪和一块进口怀表。
他说:“黄开湘连日高烧40度,昏迷中,抓响了压在枕头下面的六轮手枪,击中了自己的头部……”
黄开湘逝世后,当年没有被定为烈士,坟前也没有墓碑。
杨成武认为,黄开湘意志坚强,参加革命10年,经受住了任何考验,不会因为经受不住困难考验而轻生。
特别是长征已经胜利,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这次事故完全是因为发高烧神志昏迷时的意外。
他对谭冠三说:“不能让黄团长就这样走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团长!”
他和警卫员用木板做了一块墓碑,写上“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树在了黄开湘的坟前。
后来,杨成武把黄开湘的怀表(周恩来赠与)转赠给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
左权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纪念品。”杨成武任红一师政治委员后,把朱德总司令赠送黄开湘的六轮手枪留给了红四团。
他对全团指战员说:“这是黄开湘团长的遗物,凝聚着红四团的光荣历史,记载着黄团长的英雄事迹,看到这支六轮手枪,你们要继承黄团长的遗志,在战场更加英勇杀敌,在革命征途上勇往向前!”
(5)
“王”“黄”未分,“斧头将军”人间蒸发
英雄黄开湘不幸逝世后,因为当年红军长征,环境艰苦,条件太差,再加上赣东北苏区方志敏等领导同志大部分牺牲,尤其是江西口音的“王”“黄”不分,黄开湘的很多战友、同事、上级,都把“黄开湘”写成“王开湘”。
当年留存的电报、命令、当事人的回忆录、甚至墓碑,都把“黄”开湘写成“王”开湘。
在历史长河中,“红军长征先锋团长王开湘”已经不幸逝世,而“闽浙赣省赤色警卫师长黄开湘”竟然在人间蒸发。
红军长征后,苏区人民惨遭屠杀,江西弋阳县漆工镇被杀绝的家庭就有598户。
黄开湘的亲属自然未能幸免。黄开湘母亲养育了5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她是5位红军烈士的母亲。
黄开湘的弟弟黄开米,红军的特派员,1930年,被白军残忍杀害。弟弟黄开柜是红军卫生连的指导员,在反“围剿”的战场上英勇牺牲。
黄开湘还有两个弟弟,黄开龙和黄开会,都先后牺牲在战场上。
这一家5位红军烈士都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至今找不到骸骨。黄开湘的妻子死于寻找丈夫的路上。
为躲避白军的追杀,黄开湘的母亲带着7岁孙女黄菊花,和许多红军家属一起,躲到了山上,靠吃野菜、竹笋过日子。
白军还经常放火烧山。在山上实在躲不下去了,一老一小以乞讨为生。后来,只好把小孙女送给别人做了童养媳。
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黄开湘7岁的女儿黄菊花,继承了父辈红色基因。她不仅顽强地活下来,而且和丈夫邵育科,一起参加革命活动。
邵育科14岁就参加了儿童团,他给红军送过信、传递过情报。
土改时当过弋阳县邵坂乡的乡长,后来任弋阳县公安局副局长、物资局局长、水利局局长。
但是,他们的6个子女,没有一个是吃皇粮的。儿子邵爱福在外打工30多年,年纪老了还当保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烈士家属。
但是,“闽浙赣苏区赤色警卫师长黄开湘”却没有下落。
江西弋阳县档案馆里,甚至留存了一張“此人在長征途中吃不了苦,逃离革命隊伍,現下落不明”的虚假信息,压得黄开湘家乡亲人抬不起头來。
这张调查红军烈军属的登记表填写于1950年,既没有人证,更没有物证。
江西省弋阳县在1949年5月3日获得解放。1950年还没有土改,社会上流言谣传很多。
基层政权建设正在开始,干部队伍良莠不齐,很多原因造成了斧头将军蒙尘。
直到1959年,弋阳县民政局才恢复了黄开湘女儿的烈士家属待遇。
但黄开湘是何时牺牲的,他自离开闽浙赣苏区之后的经历如何,苏区人民竟然一概不知,叱咤风云闽浙赣省、敌军闻风丧胆的“斧头将军”,成为谜一样的口头传说。

(6)
不忘初心,解开半个世纪谜团
但是,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这个谜团,到五十年以后,终于得以解开。
1985年,《杨成武回忆录》公开出版了。中共弋阳县委秘书黄泽生看到了这本书。
杨成武上将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好搭挡、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引起了这位与黄开湘同村人黄泽生的关注。
这位一贯关心党史、尊崇红军先辈的共产党员,怀着敬爱之情,反复地、认真地观看了《杨成武回忆录》。
黄泽生根据书中介绍的"王开湘"的有关情况,断定书中的“红军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就是他的同宗先辈、“赣东北赤色警卫师长黄开湘”。
黄泽生及时向弋阳县委书记汇报。弋阳县委立即特派中共弋阳县委党史办主任李松和同志赴京晋见了杨成武将军。
开国上将杨成武
1986年6月30日,杨成武将军在他的办公室热情地接待了来自黄开湘家乡的客人。
弋阳县委党史办主任李松和同志回忆:“听說我們是黃开湘的家乡人,杨成武將軍站起來,热情和我們握手”。
杨成武老将军对“红军先锋团长王开湘”和“闽浙赣红军赤色警卫师长黄开湘”一系列特点,一一比对,全部对号。
这些特点,既包括出生地、颜面、身高、说话、脾气等等,更重要的是黄开湘当年调到紅四团时的上下级人事关系。谁人不知“斧头将军”王(黄)开湘?
確认后,楊成武感慨万端。他首先对方志敏、邵式平、黄开湘家乡的弋阳老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亲密战友黄开湘表示深切的怀念。
然后细细地追忆起长征途中与黄开湘并肩战斗岁月。
杨成武老将军口述了他50多年前深深镌刻在他脑海中的历史真实。在他铁与血的回忆中,与“王开湘”只有一字之差的“黄开湘”,就是紅四团的主官。
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紅四团英雄战士,创造了血战青杠坡、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勇闯大草地、智取腊子口的旷世经典战争战例。
正因为有了杨成武老将军准确的回忆,“斧头将军”、“白袍小将”,才得以传世,中国工农红军谜一样的“斧头将军”英雄传说,才得以变成活生生的历史真实。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这样的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