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已刊发于刊号为:ISSN 2710-4893的《文学中国》杂志第3期。
警告:拒绝任何平台转载,否则视为侵权,侵权者将收到侵权通知书,勿谓言之不预!
投稿:17738013139(手机微信同号),1114518571@qq.com(邮箱)。

百家文萃
责任编辑:木子
诗写的不好,是你不够穷
盘点 “坑王”诗歌理论
独立语文人 杨梦麟
欧阳永叔在《梅圣俞诗集序》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话被很多半吊子“诗人”误会多年,加上年代久远,半通不通的文化人一知半解引用,流毒深广,坑人甚多,可谓古典诗词中关于诗词创作流传久远的“坑王”理论之一。
原文大意只是说:……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后世那些半通不通的文人就把这句话当做绝对的规律,以至于误会了很多年,以为自己的诗词狗屁不通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穷到家。认为做诗人如果要想写出精妙的句子,必须如老杜的“颠沛流离”;或者如同罗隐的“屡次不第”;或者像李清照晚景凄凉……好像诗人天生就和富贵不沾边。顺便讲明白一个概念,古文中所谓的“穷”指的是“仕途失意”而非“经济困顿”,穷的反义词是“达”-----就是飞黄腾达和达官贵人的那个“达”。穷也者,失意于君王者也,失意于君王,能够保全狗头已经属于万幸,怎敢奢望其他?何况封建时代所谓“职场”只有一处,就是官场;而官场只有唯一买家就是皇帝。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如此。所以你说古代读书人唯一出路就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一旦被皇帝嫌弃,进入“穷”境界,那个悲惨,就好比是寡妇死了儿子-------没得指望了。
但是欧阳永叔这话的意思,指的是诗人们往往在步入困顿之境才“容易”写出好的诗词,不是说一个理论水平低下、缺乏文采妙笔的人只要一变穷,就能够把诗词写好。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种必须步入困顿穷愁潦倒才能写好诗词的理论是万万行不通的。反证随便一抓一大把:
晏殊做了三十余年的承平宰相,可谓仕途坦荡;然而晏殊以纵横天下的才气开宗立派乃花间词宗主人物;王维晚年半官半隐于辋川别墅,可谓富贵悠然,然而摩诘以妙入云端的禅机纵横捭阖乃是山水诗的宗主风范;纳兰容若生在一等一的贵族之家,富贵荣华享受不尽,却留下了风传天下的纳兰词……这三位可以说是反面事例里面最典型的人物。究其原因,诗词写的好与不好根本不是在于“穷与不穷”,自身的涵养学识、才气文笔乃是根本。试想老杜未入仕途之时、或者太白未遭遇“赐金放还”之际难道在他们“不穷”的时候写出的诗句就不“工”了吗?所以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李白还是那个李白,穷或者不穷,这些身外之物不是影响诗句工与不工的原因。根本在哪里?就在他们丈量天涯的脚步里;在风花雪月的歌楼上;在狂风卷起的屋上三重茅草里;也在贾舍人早朝的笏版上;也在似曾相识的双燕中;也在连钱马的鬃毛间;也在银筝心香的氤氲气息里……
所以说,你的诗词写的不好,不是因为你不够穷;而是因为你不够“才”。
后记:本文原稿首发在本人《简书》IP“斜杠青年金不换”关于诗词创作的随笔专栏里,本次应苏平社长邀稿略作修改,各位方家大佬,不喜勿喷,有幸跻身本刊,荣幸之至!
【作者简介】杨梦麟,原名杨军。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2年,四川省楹联学会会员。现为某教育集团高中语文备课组长。吃货诗人,七零后不油腻大叔,软文段子手。简书、新浪博客、大鱼号等网络媒体IP名为“斜杠青年金不换”。业余钻研古诗词教学及国学经典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