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眼神——纪念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作者:桃源思悟
主播/田园知秋
自记事起,父亲已过不惑之年,记忆犹新的是老家黑亮相框中的一张照片。父亲着一白色短衫,眼睛炯炯放光,格外坚毅有神。这张照片几十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或许是当时家境拮据照片不多,或许是首因效应,记忆尤为深刻。
再接下来的记忆,是幼时和父亲浇地的场景。依稀记得是一个秋夜,虽不至寒冷,但颇有一些凉意。村南有一条河,几百米外有我家一块地。浇地时,要把抽水机器安装在河边,还要连接十多段总共数百米的塑料管道,才能把河水引到地里。由于地块离河太远,水管承压很大,管道两两相连的接口不知何时就会断开一处,如不及时处理,就会“烧自家油,浇别人地”。所以,需要有人不间断地来回巡逻。一天一夜没合眼的父亲嘱我先睡,醒后替他一会儿。我睡至半夜,被机器阵阵轰鸣吵醒。原来是抽水机器坏了,父亲在反复启动机器。机器修好后,哈欠连天的父亲让我值会儿班,他睡一会儿。那时家穷,没有手表,他一指月亮,说等月亮转到西南就叫醒他。或许是太疲乏了,父亲很快睡去,空旷的田间只剩孤零零的一个我。有点冷,有些困,但更多的是几分害怕。我手持一根木棍,在田间循着管道急急地来回走动,每走完一趟,就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恨不得它快点转到西南。
我坚持走了一二十趟,一忍再忍,但终于还是忍不住,叫醒了父亲。虽然那时觉得已经坚持到了极限,像是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但现在想来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样子。父亲醒来,看了看天上那弯明晃晃的月亮,又看了看困乏不安的我。他虽然什么也没说,但那眼神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丝责怪,这么短时间就把一天一夜没合眼的他叫了起来;也有一丝怜爱,孩子弱小年纪,就要在寒凉的深夜忍受恐惧代替父亲站岗值班,挑起成人的重担;更有一丝无奈,人穷不可志短,要想生活的有尊严,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为艰辛的努力。
村南的那条河,不仅可以浇地,还可以洗澡。每逢夏日,便会成为小男孩们水中嬉闹的天堂。记得那时我还小,每每去河里洗澡,都是父亲陪伴。夏日晴空,万里无云,我在河边浅水处忘我的嬉戏,水花四溅、笑语欢声。父亲在河边炎炎烈日下,或蹲或立,目不转睛、面带微笑的望着我。只要我稍有危险,他便会立即跳入河中。我在水中嬉戏多时,每每回望岸边的父亲,他都在充满怜爱的望着我。尽管烈日蒸煮,汗水湿衣,却并没有催我上岸的意思。由此我想到一首诗: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诗中盐工烈日乘凉的艰辛或迫于生计,而父亲骄阳炙烤的忍受都源于父爱。
再后来我上了小学、初中,学习成绩尚好,这也是父母少有引以为傲的地方。高中考入本县最高学府——盐山中学,并担任班长。记得在秋末冬初的一天,天气突变,温度骤降,阴云密布,寒风呼啸。下午第二节课后,得知外面有人找我。我走出教室,看到了衣着破旧,甚至有些寒酸的父亲:一手推着生锈的自行车,一手提着打有补丁的包袱。记得当时我带着父亲从教室门口走出好远,尽管父亲一再强调“在这说几句话就行”。现在想来,是虚荣心、自尊心在作怪,是我不想让同学们看到,作为一班之长的我,有这样一个家境贫寒、穿着寒酸的父亲。
所谓知子莫若父。父亲当然明白我内心所想,有些嗔怨又颇具宽容的看了我一眼,“天突然冷了,你娘担心你挨冻,让我送两件棉衣来,你抓紧找地方换上,别冻着。我还得马上回去,争取天黑前赶回家”。当时只想父亲快些离开,并没有感到多少愧疚。父亲走后不一会儿,云越积越厚,风越来越急,雪越飘越大,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后来听父亲讲,为尽快把衣服送给我,父亲中午饭也没吃好,一天在颠簸不平的土路上骑行一百多里,回去又赶上了大雪,挨饿、受冻再加劳累,自此落下了腿疼的病根。儿行千里父母担忧,孩子的冷暖无时不在父母心头。而那时不谙世事的我,更多的却是怕父母的寒酸给自己丢人,成为同学谈资。每每回忆此景,眼前总是浮现出风雪凛冽的寒夜,坎坷漫长的土路,父亲在自行车上立起身子,然后凭借自身重力艰难骑行的情景。
高考结束后,去县城看分的邻居同学带来了好消息,说我超一本线30多分。全家人顿时兴奋起来,二哥破天荒买了两瓶啤酒以示祝贺,父亲虽不多语,眼中比往日增添了许多光彩。要知道,在农村,尤其是几代赤贫的家庭,能考出一个本科大学生意味着什么?然而乐极便会生悲。在我骑车去填报志愿的路上,和县城一个骑车的中年妇女相撞,双方倒地。如果按现在的责任划分,对方至少应负七成以上责任。但对方见我是个乡下小子,先是扣下我的自行车,又连续多日让我陪其看病。父亲得知后急忙赶来,违背内心赔情道歉、低眉顺目说尽好话,但对方久久不肯让步。父亲性情刚毅,面对生活的贫困和度日的艰辛从不退缩和低头,但为了我却放下最后一丝尊严,让我何时想来都心痛不已。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每日起早贪黑下地干活,身体一直硬朗。我大学毕业后安家沧州,曾请父亲楼房小住。知道父亲来沧州,热情有加的叔伯姐姐们竞相邀请到家吃饭。记得有一次,父亲饭后从七八里路之外的姐姐家回我住处,坚持步行不打车,说能省一元就省一元。父亲一路走回,居然又一口气爬到我住的六楼且不大喘,那年父亲已经七十多岁。虽然身体硬朗,但父亲住楼房不太习惯。刚刚入住的那个冬日傍晚,天已全黑,我下班归来,敲门无人应。我慌忙开门进屋,见电视关着、各屋黑着,不见父亲踪影。最后,发现父亲在阳台独坐,借着一丝微弱的光芒遥望窗外。可能他不太会用遥控器,怕弄坏了给孩子添麻烦,有一点可以确定,不开灯是为了省电。父亲虽处处节俭,但有时却极为“慷慨大方”。他在当村干部时,没和母亲商量就把全家盼望已久的那份救济粮全部送给了邻居,让一家人像上甘岭战士面对坑道苹果一样,围着仅有的一盘饺子过了一个大年初一。为了给我购买这套六层二居室,父亲张罗哥哥们多方筹钱,并毫不犹豫的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耕牛。
父亲贯穿一生的最大爱好就是上地里看庄稼。记得我还年幼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浪。特别喜欢那无垠麦海,清风微拂,此起彼伏,甚为壮观。看着自家自留地那又黑又绿的麦苗,父亲会油然而生满满的自豪。他如数家珍般评价诸多地邻麦苗生长的不足,我也随声附和自家麦子成长的茁壮。每每此时,父亲脸上都醉满幸福的笑容。或有一两家麦田长势胜过我家,父亲总是赞叹其主人是过日子的来头,是为人立世的榜样。我多次在想,父亲为何总是希望到地里转一转?或如自己文章变成铅字总喜欢有事无事读上一遍一样,享受那种乐在其中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由于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侄女侄子的精心照料、及时治疗,父亲年过九旬身体尚好,还曾在家里剥玉米,去沧州看望亲人,还“出席”为他组织的“生日聚餐”,也频繁到地里看庄稼。我曾为其制作一个相册,名曰“精彩九零后”。又过两年,父亲身体大不如前。那时他患过的一过性脑缺血愈发严重,又得了一次脑血栓,年轻时走一步的距离,此时需要拄着拐杖,由别人搀扶着,碎步蹒跚良久。及至如此,每逢春暖秋凉,父亲还是提出看庄稼的要求。在老家照顾父亲的大哥、大嫂怕生意外,经常好言劝阻。父亲知我性格,几十年来对其要求多顺从满足。为此,每次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便会抓住机遇,“机智”地提出去地里看庄稼。一旦得到哥哥和嫂子的允许,年老浑浊的双眼便呼地冒出火焰般胜利而得意的光彩来。父亲或自知身体每况愈下,对看地时光倍加珍惜,时常在地边抚弄庄稼良久。如逢麦收时节,他会搓开几颗麦穗品尝一下麦香,脸上便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也时常拄着拐杖,静静地目视远方很长时间,久久不肯离去。 
随着病情加重,父亲渐渐不能分辨亲人,眼睛时睁时闭。即使睁开,也目光发散,浑浊无神,没有光彩,令人心痛。去年夏天,父亲脑血栓复发,在重症病房度过了父亲节。那时父亲陷入昏迷状态,眼睛已经很少睁开,哪怕是偶尔睁开几秒钟,也让悉心照料的晚辈们兴奋不已,给他们急切盼望其睁开眼睛的焦灼内心,豁然照进充满希望的一道曙光。然而,出院半个多月后,一生辛劳的父亲离我而去,永远闭上了眼睛。他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院落,再也看不到那亲人的面庞,再也看不到那丰收的庄稼,再也看不到那无垠的麦浪。
家父极其平凡。他一生事农,劳作田间,只是一个村官;他一生不富,起初家贫差点打光棍,后来才娶妻生子;他文化不高,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几个字。就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极其普通平凡的人,在我眼中却是何其伟大。父亲一介平民,却培养出村里为数不多的机关干部、革命军人,并教育他们时时低调自律,处处如履薄冰,从政履职不慕显赫,为人处世无愧本心;父亲一生勤俭,靠着一双铁肩,通过脸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的辛勤劳作,为每个儿子盖上一趟新房,娶上一房媳妇,让他们过上了不失尊严的生活;父亲文化浅识字不多,却培养子孙为人师表、悬壶济世、考学读研,不断敲击诸多高等学府的大门;父亲率先垂范,从小践行并教育我们人穷不可志短,善良为人、宽容待人、乐于助人,其留下的团结和睦家风,将荫及后世,代代相传。
父亲德高寿长,但终是离我而去了。我曾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梦?然而每次回老家,回望父亲的病床,寻找每一个角落,都空空如也。旷野自踱、开车途中、假日值班……每念及此,无不掩面成泣、泪湿衣衫。想自己深得父亲宠爱教育,工作在外难尽人子之孝,性格冥顽 半生碌碌无为,每念及此,无不悔恨交加、愧疚不已。
我又想,父亲哪能离我而去呢?前些时日,我去北戴河培训,远观海阔天高,近听海浪滔滔,那不是父亲的教诲吗?工作之余,每每独自林间散步,感觉清风呢喃过耳,那不是父亲的叮嘱吗?晴空日落,或立或行仰观天幕,一眨一眨的星星,那不是父亲的眼睛吗?不论是清风徐徐、浪声滔滔还是繁星闪闪,那都是父亲的嘱托、父亲的叮咛,他在谆谆告诫子孙:从医者,治病救人,不可贪利忘义;从学者,学有所成,不可虚度光阴;从教者,传道解惑,不可误人子弟;从政者,敬业守职,不可枉法滥权。
人曰父爱如山,我深以为然。父爱如山之巍峨,令人尊仰;如山之博大,辽阔宽广;如山之刚毅,坚韧挺拔;如山之绵延,久久不绝。
主播简介:田园知秋,退休教师,沧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理事、副秘书长,全民阅读导师,建立了黄骅阅读会,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有声语言艺术,用声音表达心灵,用心热爱生活!
作者简介:桃园思悟,河北沧州市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热爱文字,崇尚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