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一一追忆著名作曲家刘炽老前辈的艺术人生
作者:李荣国

亲爱的朋友,您也许不熟悉他的名字,却一定熟悉他的歌曲。比如《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翻身道情》、《新疆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大批历久弥新、韵味无穷、脍炙人口、动人心魄的经典歌曲。
他谱写的许多乐曲,被很多人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可能很少有人问询这位作曲家姓甚名谁。那么,我在这里告诉您,他的名字叫刘炽!
他是中国乐坛大师级的风云人物,一生虽曾经历过风雨和坎坷,却坚持自已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心怀大爱和感恩,把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作为毕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与心血,化成了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一:机缘
1993年12月6日晚饭后,军艺文学系学员队许队长叫我一起到系里办公室去一趟。我俩一进门,只见峭岩政委和黄献国副主任兴高采烈,满面笑容。他俩说是要把一项光荣和重要的任务交给我,相信我一定能完成好。
原来,他俩一致认为我是来自西安的学员,关中话肯定说得好,明天由我代表学员去接乡党刘炽先生来学校讲座,是最合适的人选。我立马表示:“没问题,感谢领导的信任!”
其实,对我来说,这也是个难得的机遇,一定会好好把握的。
我是个慢热性情的人。当天晚上,心里想着明天要去见自己久仰的心中偶像、音乐大师,激动得难以入睡。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刘炽先生谱写出的一支又一支感人至深的乐曲,并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逗得同宿舍的李建立同学连声叫好。当他得知我明天去接刘炽前辈来讲课的消息,竟然兴奋地说道:“我对刘炽先生也是高山仰止,因为他谱写的许多歌曲,我都爱听,尤其是他为歌剧《白毛女》谱写的曲字,我情有独钟。例如‘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我对其中杨白劳与喜儿父女这段对唱,简直喜欢的五体投地。”
真是爱屋及乌,我非常庆幸自己能与这位知音知己的海军少校同居一屋中。

二:合影
第二天中午,我便和带车的教学参谋兰草同志乘小卧车前往刘老家里。没想到,早已准时等候在小区大门口的刘炽先生提着小包,向我们频频挥手致意。他说:“近几年应邀到军艺讲过几次课了,他把学校的军车牌号都记下了”。兰参谋给他介绍毕,让我陪刘老坐在后面好好聊聊。当刘炽先生得知我是从西安来的学员,又是班长时,显得十分亲近和开心。他拉着我的手,关切地询问西安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接着又说起了自己过去在西安生长的许多故事。从而更加深了我对这位音乐大师、红军老战士的崇敬之情。
那天下午讲座前夕,校长傅庚辰,这位著名的作曲家(电影《地道战》、《闪闪红星》主题歌的作曲)和资深戏剧表演艺术家乔佩娟(歌剧《小二黑结婚》中,首位小琴的扮演者)政委,在小礼堂会客厅与刘先生见面并合影留念。
期间,刘老提议:“小李子过来,跟将军照过了,咱们两个西安乡党也在这风水宝地合张影。”并让我与他一同坐在沙发上照相(附图1)。惹得乔佩娟政委在一旁打趣地说:“嘿一一小李子今天很有福气,你俩可真是一见如故,看来还是乡党情深啊!”
“那是当然的啦!”
刘老说毕,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了。

三:赠言
刘老那天兴致很高,整个讲座妙趣横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他以自己丰富的音乐创作经历,现身说法,不断得到同学们的阵阵热烈的掌声。我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快速记笔记(附图2),留存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下课后,刘老挥动签字笔,为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语不警人死不休,音不缠人誓不休一一题赠乡党李荣国同志”的宝贵字迹(附图3)。
记得当时写我名字的时候,他竟然幽默地说:“你荣国这大名起得很好。您在部队上要建功立业,在军艺学成归队后,更应努力创作出些好的优秀作品来,也算是为国增光争荣呢。咱俩以后可以加强联系,改天欢迎你这位小老乡到我家来做客。”他便当即写下家里的座机号码。
我清楚地记得,他说不能把电话号码写在为我题词的页面上,显得不够严谨。便把号码写在另一页(附图4)。可见他的确是个细心人。
我被平易近人的刘老感动得差点流下眼泪,连声说:“谢谢、谢谢您的关爱和鼓励!随后我一定会抽时间去您府上看望您老人家的”。这时,儒雅随和的他竟然郑重其事的握着我的手说了句:“那咱们可是说定了啊!”
我立即用关中话回应他说:“您放心吧、没麻搭!”
四:泡馍
记得1994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学校寒假期满,我在返京前夕,就提前给刘老家打了电话。当他得知我从西安返京后准备来他家里探望,便爽快答应了。我顺便问他,看需要从西安带啥东西来,他说:“你什么都不用带,只要人来了就很好咧。”
记得我去拜访他那天是正月十八,刚好是个星期天,我带了一些陕西特产到他们家,刘老高兴地紧握着我的双手,笑盈盈地说:“您从故乡过来,我真乃不易乐乎啊!”他连忙给我沏热茶,又热情地剥开香蕉让我吃。接着又兴冲冲地与我拉起家常。
不知不觉间,我一看表,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怕打扰刘老夫妇休息,我便起身告辞,要返回学校。
“岂有此理,那不成!”刘老似乎不高兴地说了这句话。原本热情好客的刘老早已和家人商量好了,等我来家后一定要请我到外面吃饭的。刘老对我说:“今天咱俩好好品尝一下家乡味道。”便非要带我到北太平庄一家正宗的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吃饭。
我一看盛情难却,俩人就搭黄色面包车(的士)往饭馆赶。路上,刘老反复强调,由他结账买单,不许我去争抢。
走进饭馆一落座,受到服务员热情接待。于是,刘老特意点了两荤一素三个拼盘和一瓶红星二锅头白酒,当我提出自己喝酒的确不行时,他宽厚地笑着对我说:“不强迫你,能喝多少算多少,正月里是新年么,咱爷儿俩就图个热闹舒畅的气氛。”
按照家乡吃泡馍的习惯,我俩边说话交流,边开始慢慢掰馍。
趁着几杯酒兴,刘老又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他在西安的青少年生活以及大半生倾心音乐创作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未完待续;五~初心至十五~赞歌,随后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