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军:清华教授的高度,“鱼与熊掌”可兼得柳袁照
前排右三为王殿军校长,十年前我们一起在美国教育考察学习,做影子校长。
推荐按语:
中学校长自身的素养很重要,自身素养是“专业平台”,自身素养高,你的事业的平台就高。王殿军出任清华附中校长前,是清华大学教授,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党的书记。他在北大读的硕士,在清华读的博士,所以,他当中学校长站位就比我们这些中学土生土长的校长站得要高,站得高。视野就广阔,胸怀也广阔。这篇《熊掌与鱼可兼得》,论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视野就与一般校长不一样,那种大学精神作用下的大学视野,把中小学的教育科研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他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做法,让人心服口服。我与王殿军校长2009年就认识熟悉了,他是我们的“班长”:那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首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我们都叫他“王班长”,王班长是我们的引路人、“领袖”。十多年了,始终如此,一些当了教育厅厅长、局长,以及教育集团老总的同学,也是始终如此。今天,在我个人公号推荐此文,是我的荣幸与骄傲。(柳袁照)

王殿军校长
中小学教师该不该做教科研工作?中小学教师做教科研的话,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
从清华附中多年的实践经验看,我认为做教科研是让新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悉课堂教学、站稳讲台的好方法,也是让教师个人及学校的教师团队快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完全可以做到教学和教科研“鱼与熊掌”兼得,二者相得益彰。中小学教师应该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通过教科研工作的推动,努力让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通过教科研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中小学的教科研与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不同,我们并不提倡教师做纯学术理论的研究。如果教师能一边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同时有时间、有兴趣对某个专业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能攻克学科难关,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实际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小学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把课上好、把学生培养好。我们更希望教师能专注本职工作、聚焦课堂教学和开展与教书育人有关的教科研,并将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这样“教”“研”相长、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形成良性循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应该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学生培养、学校管理等与学生成长发展有关的问题确定选题,围绕教学和育人中的“老大难”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现象确定选题,寻找破解之策,特别是要下功夫对尚未认识清楚的教育教学规律、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等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觉得某个知识点自己讲得很清楚了,但是学生理解总是不到位,再讲一遍学生还是听不懂,但是有的教师三言两语一点拨,学生马上就学会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就是对规律的把握。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经验和规律,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把教学和育人的全流程各个环节都设计好。
中小学教师做教科研重在反思
基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做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一个青年教师要想快速成长,就要多反思、多总结、多实践、多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上完课后在脑子里过一遍,或者口头上跟其他教师交流一下得失,而应该付诸文字,字数多少不限,也不一定要公开发表,但一定要把发现的问题说清楚,把实践探索的做法写明白,把改进和创新的思考写出来,通过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个不研究问题、不善反思的教师,只会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日复一日的教学只是量的积累,而得不到质的提升。可以说,会做教科研工作是优秀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特别是对于新教师来说,要用研究的态度、科研的思维对待难以驾驭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教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过程。
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研究型教师
清华附中鼓励教师做教科研工作。学校有一个口号: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能用研究的眼光去对待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比一般教师更深入。
一个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师和一个善于研究、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哪一个更受学生欢迎,哪一个教学更有成效?答案不言自明。从学校层面来说,除了鼓励教师做教科研工作,更要关注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结合国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考高考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基于学校的实力和特色,组织开展“大兵团作战”,即针对一些重大、重点问题设立课题,组织教师团队,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团队的力量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
清华附中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学校层面建立了论文年会制度,每年以教研组为单位向教师征集教育教学论文并组织评审,以此鼓励教师以教科研指导教学。学校还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基金,用以支持校内教研组建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本学年清华附中共计有14个校内课题申请开题,其中,“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科普阅读与超级数学建模”“数学之王——学科综合活动模式探究”“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等12个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获得通过。
清华附中还鼓励、组织教师研究带有区域性或全国性特征的一些问题。比如专门设立课题,集体研究体育和美术人才培养方式及文化课要求问题,研究特殊人才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匹配问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已经应用到“马约翰班”(体育)和美术创新班的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清华附中还组织团队研究开发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及实践经验。
有的学校可能不具备组织本校教师开展大课题研究的条件和力量,而实际上,中小学开展教科研工作,不一定局限于本校单打独斗,可以联合其他高水平学校、联合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协同开展研究,以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拓展视野,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跨越围墙、跨校联合、大中小学协同研究,用“众筹”的思维实现“众创”,也是中小学推进教科研工作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美国留影,二排左二为王殿军校长。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