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电视剧 《太行山上》观后感
文/丁继坤
在隆重建党百年华诞、全国开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之际,结合到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之机,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视剧《太行山上》,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灵魂深处产生了强烈震撼,对于开展“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峰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电视剧《太行山上》的片头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很快吸引了我浓厚的观看兴趣,从而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整个剧情之中。剧中的抗战故事,是根据有关真实的历史记录资料创作完成的。纵观全剧故事情节,主要描写1937至1945年的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改编后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与日军斗智斗勇、浴血奋战、夺取抗战胜利的战斗历程。剧中再现了这段震惊中外的光辉历史,赞颂八路军将士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谱写出了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打击日寇的壮丽篇章,从而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民族解放展现出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是为了人民利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深思和发扬光大。

剧中八路军将士的战斗场景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将曾经抗战期间的峥嵘岁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剧中的八路军高级将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太行山上,坚决贯彻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延安保持一致,率领9000多名矫健身躯八路军将士,穿梭与太行山的郊野山村,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卧榻之畔,建树于冀南大地。他们中间有足智多谋的副总参谋长李达,有英勇善战的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有知难而进的杨成武……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八路军将士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党和人民同甘共苦血肉联系的鱼水之情,建立红色政权,发扬一手拿枪作战杀敌、一手生产自给自足的革命传统,与老百姓同吃粗茶淡饭、野菜窝头;一同风残露宿、生死患难……值得一提的是将士们与当地群众共修水渠,浇灌农田,夺取丰收,基本解决了吃饭难题。

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是剧中的经典之作。八路军129师769团,为了打击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经过仔细侦察,发现了日军隐蔽的飞机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神不知鬼不觉的摸到机场周围,三营战士跨越封锁线,剪掉铁电网,向机舱投去手榴弹,在轰隆隆的爆炸声中,机场火光冲天,24架飞机毁于一旦;在机翼与鬼子拼刺刀,100多名鬼子命丧黄泉,沉重的挫伤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真是大快人心。为有牺牲多壮志。要打仗就会有牺牲。在这次战斗中,年仅23 岁的三营营长赵崇德不幸为国捐躯,他的名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载入祖国抗战的英雄史册。还有许许多多八路军将士,为了消灭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灵魂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剧中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在太行山上的艰难困苦条件下,粉碎了日寇的疯狂扫荡后国民党顽固派闫西山等消期抵抗的阴谋诡计,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声东击西的游击战、围城打援的阻击战,抗战到底的持久战,还有创造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有效的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把他们葬身于全民参战和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华民族挺起胸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创造了一个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光辉历程。

历经八年抗战,点燃了熊熊太行山抗日的烽火。在日军的铁蹄下,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没有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取,武装自己还击敌人,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断发展壮大,从开始的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人,迎来了军民团结、奋力抗战的胜利曙光,铸造了一种铮铮铁骨的太行精神,树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抗战丰碑。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电视剧《太行山上》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是“党史教育”的好课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用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四组: 丁继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