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沛水诗评之二三五等》汇编!评论师:于卫东 都市头条--西银/北京/上海头条!

(一)
东山沛水诗评之二三五:
山静虫争唱,人归月独眠
——赏析王志坚先生五绝《两丫坪山中》
作者:于卫东

炎炎盛夏,如蒸如煮。徜徉诗中,清凉消暑。读到王志坚先生的五绝《两丫坪山中》,便被诗中清新恬淡的意境所萌化,不由得击节叫好,真乃一首佳作!完全符合杨逸明先生所说的好诗的标准,眼前一亮,心中一颤,喉头一热。原玉抄录如下:
两丫坪山中
作者:王志坚
小溪清且浅,奇石白还圆。
山静虫争唱,人归月独眠。

首联“小溪清且浅,奇石白还圆”,对眼前景色进行白描,蜿蜒的小溪水色清澈,很浅;溪中的奇石颜色发白,很圆。透露出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一则,眼前的小溪的水很清、也很浅,说明山中许久没下大雨了。二则这条溪中的石头形状浑圆,说明小溪流径比较长远,这些圆浑的石头是经历了洪水的冲刷、相互摩擦和长途跋涉,才安定下来的。
尾联“山静虫争唱,人归月独眠”。山中非常的幽静,虫儿争着鸣叫都听得清清楚楚。使用的是反衬手法,欲说安静,以虫儿鸣声衬托其静默。人归月独眠,游人都已经回家了,此时此地只剩下月亮独自睡觉了。

诗人在两联都运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这首五绝的艺术感染力,实属难能可贵。在首联中,偏正词组奇石,对偏正词组小溪;形容词白,对形容词清;副词且,对副词还;形容词浅,对形容词圆。在尾联中,主谓词组人归,对主谓词组山静;名词月,对名词虫;偏正词组独眠,对偏正词组争唱。两联对仗工稳,却不呆板,增添了艺术魅力。

在诗中,作者使用的意象不多,但都是两丫坪山的具有特色的意象。小溪,奇石,山,虫,人,月,却塑造出朦胧幽静的意境。使读者领略到小溪、奇石之美,领略到山的幽静,虫儿的鸣唱和游人离去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寂寞。

一首佳作,是能够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如,这首的首联是视觉感观,小溪的清流不大而且很浅,石头泛白个个浑圆。第三句是运用了听觉,虫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形成了合唱,愉悦动人。

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幅紧凑,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所以,用“返璞归真”来形容五绝也许更合适,五绝字数最少,因此要求一个“稳”字。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更大。

这首五绝的句式结构四句为32和23结构,“小溪清/且浅,奇石白/还圆。山静/虫争唱,人归/月独眠”。通过句势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节奏的转变,再巧妙地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写出了五绝佳作。

五绝的篇幅最为短小。短小所以意短气促(也就是说刚写来有点意思,语句的字数指标却用完了),写作难度最大。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朗廷槐在《师友诗传录》说:“五言绝近 于乐府,七言绝近于歌行,五言难于七言。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浑成的意思就是浑然一体,一气贯注,容不得半点杂错。

王志坚先生对创作诗词的态度一贯严肃认真,在艺术上追求新奇特,佳作频出。我在五年前,曾经评论过王志坚先生一首七律《护士赞》,印象还是很深刻的。祝王志坚先生奉献更多佳作,以飨读者。

(二)
东山沛水诗评之二三八:
瘦体何需良药找,修身自有义工帮
——赏析孙志文女士七律《暑日祖孙安居》
作者:于卫东
近日,银川出现连续高温,据说达到了六十年来最高气温。在诗词圈,晒暑热的诗词便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在“宁夏老年大学诗词学会群”,读到秘书长孙志文女士的七律《暑日祖孙安居》,眼前一亮,这首七律非常生动,内容紧扣“暑日”主题,把“祖孙安居”写得活灵活现。原玉抄录如下:
暑日祖孙安居(新韵)
作者:孙志文
火辣晨光刺破窗,桑拿服务进包房。
蒸腾数日空街道,汗洒连绵秀异装。
瘦体何需良药找,修身自有义工帮。
三伏蓄热新高窜,地铺安得就寝香。
首联“火辣晨光刺破窗,桑拿服务进包房”。出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火辣晨光”。直言与往日不同,银川过去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子啃西瓜”之说,是说银川的早晨还是非常凉爽的,到了中午才暴晒炎热。“刺破窗”,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火辣的阳光便穿透玻璃窗而入。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点燃了烧烤模式。“刺破”用得特别到位,显示了孙志文女士在遣词造句上有了更深的突破。对句以幽默的语气说,桑拿服务就来到了家中。
颔联“蒸腾数日空街道,汗洒连绵秀异装”。向外看烈日暴晒几日大街小巷空荡荡的,人们都找个清凉消暑的地方躲起来了。人都汗水连连穿起了短衣杉。
颈联“瘦体何需良药找,修身自有义工帮”。在这样暑热的天气里,瘦身根本不需要找好的药方,修身自然有帮忙的高温这个义工。风趣幽默,又自然贴切。
尾联“三伏蓄热新高窜,地铺安得就寝香。”三伏天储蓄的暑热又窜上了新的高度,我和孙女打上地铺后才睡得香甜的。找出了对付暑热的办法,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啊。
孙志文女士也是老年大学诗词创作一班学员,勤学苦练,进步提高很快。结合最近学习过的诗词修改课,谈谈这首诗的修改,供参考。
修改之处和理由:
包房,易产生歧义,一般指营业场所。改为家房,居家的房间。
律诗最主要的看点是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我们看这首七律颔联,作流水对亦可。若工对可改为,保留主谓词组“汗洒”,把并列词组“蒸腾”改为主谓词组“日蒸”;“连绵”,改为数量词组“半襟”(意为汗水湿透了一半衣服),“数日”改为数量词组“一昼”。保留出句的“空街道”,改对句的“秀异装”,“街道”是并列词组,“异装”改为并列词组“带装”(有带的短装);“半襟”为仄平,为纠正孤平,要用到拗救,把“秀”改为动词“湿”。修改后:
暑日祖孙安居(新韵)
作者:孙志文
火辣晨光刺破窗,桑拿服务进家房。
日蒸一昼空街道,汗洒半襟湿带装。
瘦体何需良药找,修身自有义工帮。
三伏蓄热新高窜,地铺安得就寝香。
修改只是借课程来说,颔联不改也没问题,仅供参考而已。
诗是心之声。一首诗要有真心真情,才能打动读者。孙志文女士这首七律,“祖孙安居”才是在“暑日”中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内容。诗人用了真心真情写在酷暑中用什么办法使祖孙安然入睡,让读者感受到了挚爱之情。

东山沛水诗评之二三九:
满腔悲愤秋风里,化作千年一册书
——赏析张幼鸣先生的七律《辛弃疾诞辰纪念日再读<稼轩长短句>》
作者:于卫东
张幼鸣先生在辛弃疾诞辰日,再次捧读《稼轩长短句》,依然被辛弃疾的词所打动,依然为辛弃疾壮志难酬而伤感,依然为辛弃疾遭遇鸣不平。疾笔愤书,写下了七律《辛弃疾诞辰纪念日再读<稼轩长短句>》:
敛马江边北土虚,当时泪眼湿长裾。
引弓可惜尽悬树,看剑偏令只剖鱼。
谁识此心归寂寞,自怜奇策寄空疏。
满腔悲愤秋风里,化作千年一册书。
首联“敛马江边北土虚,当时泪眼湿长裾”。纵马疾驰江边才收敛马缰,遥望北国故土在虚无缥缈之中,眼泪滚滚流落,打湿了长长的衣襟。开门见山,把辛弃疾北望中原,却壮志难酬,只任由泪水打湿衣襟的悲壮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在少年时期便立下了驱除金人,恢复中原的远大志向。21岁参加了抗金起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南宋小朝廷安于偏居一隅,“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一个取敌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的大英雄,在南宋小朝廷“只把杭州当汴州”的灯红酒绿中,空怀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能以剑为笔,写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的悲愤词句。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颔联“引弓可惜尽悬树,看剑偏令只剖鱼”。挽强弓射出的雕翎箭却只能悬在树头上,看宝剑的寒光却只能用来剖鱼。出句对句把锐利无比的兵器,本来是可以用来收复北方故土,在南宋苟且偷安的小朝廷政策之下,劲弓只能用来射射靶、打打猎,利剑只能用来宰鱼了。诗人用工对,把辛弃疾一个勇猛武将的无奈,活灵活现表达出来。
颈联“谁识此心归寂寞,自怜奇策寄空疏”。有谁识得壮怀激烈恢复中原的心归于寂寞呢?自己可怜写出的北定中原的计策都成了无人理睬的奏章。辛弃疾先后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力陈战守之策,却不被朝廷所重视。有胆有识的辛弃疾被朝廷闲置了近二十年,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尾联“满腔悲愤秋风里,化作千年一册书。”辛弃疾是一个有勇有谋和有着执着北伐的热情的武将,而英雄却无用武之地。硬是把豪情化为长短句,他的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家国不幸诗人幸。辛弃疾不因武功成名,却留下了千古绝唱,以词闻名遐迩,真是一个历史的冷笑话。他的《稼轩长短句》亦“化作千年一册书”。
张幼鸣先生的七律,让大家读后心情甚是压抑悲伤,对辛弃疾生不逢时空有爱国壮志充满了同情之心。成功在于把辛弃疾归南宋后,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逐渐破灭,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所幸的是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终归结到《稼轩长短句》上去了。
意象塑造鲜明。“敛马”“江边”“北土”,“泪眼”“湿长裾”,“引弓”“尽悬树”“看剑”“只剖鱼”,等等。这些本已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意象,通过精心的遣词组成诗句后,一种无可奈何、有劲使不出的氛围便笼罩着全诗,塑造了这首七律的意境。
满腔悲愤秋风里,是整首诗归结性的一句,辛弃疾北定中原报国壮志得不到施展,却被多次弹劾罢官,眼看宝贵的时光流逝而去,他由青年、中年、壮年到老年,怎么能不让辛弃疾心急如焚化呢。他只能把满腔的爱国情怀、一腔悲愤倾注到长短句之中,《稼轩长短句》收录辛弃疾词六百二十多首,化作千年一册书。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种渴望收复北方失地满腔热情,在岁月流逝、报国无门的失望中,白发滋生,辛弃疾是一个悲剧性英雄。张幼鸣先生的七律,便是对辛弃疾后半生的高度概括和惋惜,令人深思。
编辑:上善若水開甯
2021年6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