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其不意斗敌伪
文/ 孙洪起
孙玉彩(1922—1994),临沭县临沭镇王山头村人。出身农民家庭,祖籍临沂市兰山区单家庄人。“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了山东,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谋生,孙玉彩随父母逃荒要饭,后在苍山脚下王山头村安家落户。
1939年,八路军东进支队来到苍马(临沭)地区,建立抗日政权和地方独立部队,16岁的孙玉彩立即报名参军,任苍马独立营战士。在部队经过简短培训即参加战斗,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勇敢顽强,浴血奋战,受到上级表扬。先后参加南古庄战役、郯城战役、青口战役等。
苍马区后改称临沭县,临沭独立营是为了保卫抗日政权和抗日根据地,行军和打仗多在夜间进行,端鬼子的炮楼,铲除汉奸,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几乎每天都会有战斗任务。皖南事变发生后,部队被整编,孙玉彩所在的部队编入新四军。一次,孙玉彩所在连赴农村执行任务,吃饭时全连聚在一个大院的天井里,谁知消息走漏,日伪军悄悄进村,包围了院子。正在吃饭的连长,猛抬头突然发现日军的枪口正对着指战员。连长把饭碗向墙头上的敌军扔去,大声喊道:“快,快拿家伙,准备战斗,日本鬼子来了,大家边打边撤。”鬼子看到一团黑影飞来,连忙开枪还击,激烈的战斗打响,由于我军猝不及防,致使很多战友牺牲。连长率先向院门口扔出手榴弹,趁着烟雾,冲出天井,指挥大家迅速撤向村外。指导员断后,指挥一班狙击敌人,掩护连长带领大家撤离。孙玉彩属一班战士,在指导员指挥下阻击敌人。在阻击战斗中,战友们勇猛顽强,前仆后继,多次冲锋,终于完成掩护大家撤退的任务。在即将撤退时,突然,孙玉彩肩背至前胸被子弹打穿,血流如注,战友凌再喜看到后,立即撕开衣角,按在流血的伤口止血,幸亏没伤及心脏,保住了生命,被凌再喜等战友送往医院,伤愈后,被评为三等残废,于1943年退伍回乡。
回乡后被上级任命为西山乡乡长,那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残酷阶段,鬼子经常下乡扫荡,孙玉彩组织全乡60名民兵组成联防大队,一边保护乡政府,一边与日伪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用土枪土炮,自制地雷打击鬼子。夜间率联防大队端敌炮楼,抓舌头、拿单头,锄汉奸。因此,敌伪军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利用时机暗害他。
一次夜晚,伪军得知孙玉彩率民兵联队住宿的村庄,立即组织汉奸队包围了该村。因地形不熟,汉奸队长计划天亮时展开围歼行动,彻底消灭民兵联防大队。凌晨二时,一民兵起夜小解,发现村外有火光一闪,随即没了动静,他估计是有人吸烟,回去后立即报告了乡长。孙玉彩闻讯后,知道已被敌军包围,凶多吉少,但他临阵不慌,决定利用夜晚,敌军并不熟悉地形,而我军是本地民兵,熟悉整个村庄。于是,他让熟人带路,悄悄穿过大街小巷,绕开敌人重点地带,来到村后敌哨兵跟前,击毙哨兵,撤到村外。敌军听到枪声,立即围追堵截,联防民兵大队三拐两拐,不见了踪影。孙玉彩在敌军必经的地方,设下埋伏,天亮了,敌军果然撤退经过此地,一声令下,民兵立即开枪,伪军经一夜折腾,本来疲倦,枪声响时,胆战心惊,无心恋战,纷纷举手投降,只剩下顽固者逃回敌营。这一仗民兵联队出其不意,转败为胜,被上级授予“先进民兵联防大队”的荣誉称号。
建国后,孙玉彩先后任临沭县西山乡乡长、书记、管委会书记、县燃料公司副经理、县蔬菜公司经理等职。于1982年离休。
作者简介:孙洪起,1953年生,初中毕业,中共党员,临沭县王山头村人。1972年12月参军,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二营六连战士、驻老挝物资供应站代表等职。1974年4月出国老挝,执行援老抗美战斗任务,援助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到一0二团驻老挝物资供应站任代表,1976年6月回国并退伍回村,先后任村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等职。获得临沭县“优秀共产党员”、临沭县 “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