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都告别难舍情
胥全迎
江西省的简称“赣”字中蕴含着“章”“贡”二水。赣州市的于都县,一条大河穿城而过,这就是流淌了千万年依然滚滚不息的“贡江”。
说起于都和贡江,可能有些人与我一样,不太熟悉。2021年5月29日,我随淮安市文联采风团来到了这里。在贡江之畔,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碑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大字,在蓝天下闪着红色的光芒。旁边有一座石刻,上有杨成武老将军题写的4个红色大字“长征渡口”,紧紧地攫住了我的眼光。哦,这里就是当年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地方。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生死关头,毛主席率师上井冈,朱毛会师壮大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引燃了多个革命根据地的熊熊烈火。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赣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拥有21座县城、5万平方公里面积、25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可是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呐。中央根据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民政权为民造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在错误路线的支配下,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被摒弃,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极为险恶的境地。唯有战略大转移,尚能有转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于是,举世闻名的、决定了中国革命命运的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这里出发。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个位于县城东门的渡口渡过于都河(贡江)开始长征的。
我超越到了那个夜晚。
号手吹响了集合号,一路路红军擎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迅速来报到。他们头戴的八角帽,一颗红星缀在中间,显得特别精神。他们打着绑腿,脚登草鞋,米袋与弹药袋全身披挂。队伍将能拿的都拿了,甚至用于收发报的发电机,也由七八个战士抬起来随着队伍走。当时的“转移”,是“搬家”呀!当然,在随后的遭到敌军前堵后追、飞机轰炸的途中,这些坛坛罐罐都不得不放弃了。
你瞧:新婚的红军郞要告别故乡了,媳妇与郞君千叮咛万嘱咐,相拥相牵,忍住泪水相离别。
一双亲挽着十六七岁的儿郞,在这红军要走的关头,送子来了。他们不知道战场上的子弹没长眼睛?他们不需要留儿养老?但是老两口毅然决然送子参军,跟着红军为贫苦人民打天下。儿子穿上了军装,跪别双亲,跑入队伍…
又一幕:一红军女军人,在战友陪伴下,将襁褓中的婴儿托付给老乡抚养,打仗哪能抱孩童?女军人眼泪不断线地往下掉,看了孩子一眼又一眼,离去了又回头,跪谢老乡…
夜渡于都河,在八个渡口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一篮篮鸡蛋、一双双草鞋,乡亲们深情地来送别,更是频频挥手送祝福,他们难舍红军啊!红军战士更是难舍根据地,难舍胜似亲人的父老乡亲呀!
置身于渡口,我有幸观看了大型情景剧《告别》。这一幕幕就在眼前,就在剧中。我在演出现场,激情澎湃,感动落泪。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渡河参加长征的有8万多红军,而其中就有6.8万于都人。然而,绝大多数的于都人倒在了长征途中,倒在了之后的各次战斗中。有史可查的烈士就有1.6万多。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与卓著贡献。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于都人民题字:“于都老乡真好 老区人民真亲” ,这是高度概括的真实写照啊!
我感慨万千,赋诗一首 :
《长征从此出发》
…观情景剧《告别》有感
贡水湍流急
乌云欲遮星
渡口人攒动
军号吹集结
队伍一排排
猎猎飘军旗
刀枪肩上背
挥手别乡亲
双亲送子来
妻郞拥相叮
托婴女军人
一步三揪心
拉住红军手
父老泪沾襟
战略大转移
万里长征起
于都人民好
苏区老乡亲
建党百年日
初心亮晶晶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前夕,我站在广场,向长征的红军战士敬礼,向于都人民敬礼!
我也难舍于都,告别于都,于都再见。这正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于都出发勇向前。
百年党庆观渡口,初心不变坚如磐。
2021年5月30日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