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子所处的时代
第二节 礼崩乐坏
鲁难未已
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左传·桓公十八年》
上一节我们说到的“周郑交质”、“射王中肩”这两件事情,极大的破坏了周王室的权威,以至于整个东周时期,诸侯们都不把周王当回事了。这种情况就像感冒一样,是会传染的。所以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的就是上行下效这回事。
事情首先发生在鲁国。鲁国是周武王封给弟弟周公旦的,周公很忙,要处理天下的政务,后来还要辅佐周成王,就让儿子伯禽去做了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成王为了表彰周公的功德,特赐了鲁国天子礼乐,可以郊祭文王,可以世代以天子之礼祭祀周公。鲁国的文化是继承的很好的,根红苗正,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一开始,鲁国还是很矜持的,对于周平王的弑父即位抱着不批评、不鼓励的态度,周平王驾崩,鲁国也没去奔丧。周桓王即位后,很想巴结一下这个东方姬姓诸侯的宗国,连续派了五批使者去友好访问,结果是热脸贴了凉臀部,很掉架子。但是鲁国的这种矜持并没有坚持很久,它跟周王室的关系最近,受传染也最快。周桓王即位没几年,鲁国就发生了乱子,鲁桓公以弑兄自立。
鲁桓公的下场也挺惨的,他娶了齐襄公的妹妹文姜做夫人,本想齐鲁同心、其利断金,后来却发现文姜跟齐襄公有不可描述的关系,还没等发作,就被齐襄公先下手为强,派大力士彭生送鲁桓公见哥哥去了。薨!
鲁桓公的儿子们除了嫡长子继承了君位,还有三个不叫人省心的,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即后来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祖,合称“三桓”。孟孙氏是孟子的祖先,孔子大为批判的“八佾舞于庭”的季氏是季孙氏之后。庆父很有名,《左传》里说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说的就是他,从庆父开始,鲁国进入了“三桓执政”的僭越时代。
从这之后,列国的篡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兄终弟及”的宋国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左传·桓公二年》
宋国是殷商之后,周公辅佐周成王,遵循“兴灭继绝”的指导方针,尊重历史,继往开来,封了三个过去王朝的后代。封虞舜的后代于陈国、封夏的后代于杞国、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国,称为“三恪”。两千多年后的民国优待退位的清室,大概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
商朝的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即位,以此类推;同辈的兄弟们都死了,就再让长兄的长子即位。这种制度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可以避免少主执政,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就出问题了,弟弟们的儿子们不干!于是大家就各自拉队伍开始抢王位,商朝因此有了“九世之乱”,商朝的灭亡与此种继承制不无关系。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鉴于商朝“兄终弟及继承制”的弊端而建立的。
宋国是殷商之后,总还是觉得自家的文化好,包括“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宋宣公临死的时候,大概想起了伟大的汤,觉得要向祖先学习,就没有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即后来的宋穆公;宋穆公也很遵守制度,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把君位传回了哥哥的儿子即后来的宋殇公。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但是麻烦很快来了。
宋殇公很好战,在位十年,就发动了十一场战争,这就很不得民心了。宋殇公有两个大臣,一个是司马孔父嘉,管军事;一个是太宰华督,相当于宰相。话说:朋友妻、不可戏!但华督这个人就太不讲究了,他看上了孔父嘉的妻子,于是放出舆论,说:“宋国的战争都是孔父嘉忽悠国君打的,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都是孔父嘉的错!我要杀了孔父嘉,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的日子。”话说小人最大的优点也是危害,就是在做坏事这方面一向说话算话,而且效率和成功率都很高。他攻杀了孔父嘉,霸占了他的妻子。
问题是这件事不是小事,私自攻杀国家的军事主官,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宋殇公很生气,要宰了这个色鬼,可是效率没有华督高。华督杀了宋殇公,从郑国迎回了公子冯做了国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孔子的祖先是子姓,从孔父嘉开始,以孔为氏。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