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文学》2021年第21期 总85期

诗与世俗
程海
一
在电视上偶然看到这么一则动人的故事:少女毛翎丰,于十一年前的春节前夕,给边防军某部写了一封慰问信。这封信被战士王丛跃看到了,便给毛翎丰写了一封回信。数次通信后,彼此倾慕,建立了爱情关系。后来王丛跃复转回乡,由于种种世俗的原因,和另一位姑娘结婚了。在婚前,王的一位战友以及他的新女友都曾给毛翎丰写过一封要求她和王断交的信。而死心眼儿的毛翎丰却痴情不改,继续苦苦等待。这中间由于不知王丛跃的家乡地址,无法写信,便天天在日记中记叙她对王丛跃火热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直到十一年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才帮助她在四川某地找到了王丛跃。其时王早已结婚,而且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但毛翎丰仍然爱心依旧,她并不抱怨王丛跃,惟一的要求是见他一面(他们从未见过面),并把那本满满记录着她对他热恋和相思的日记送给他。于是,电视上最动人的画面出现了——这自然是编导人员的颇具匠心的安排——不再年轻的王丛跃,走向满含热泪的毛翎丰,接受了她深情的一握和那本日记。毛翎丰和主持人的对话中还有这么一句:我将终身不嫁!
二
当时,画面上有许多特邀观众哭了。我也哭了。自居易在听完琵琶女弹完琵琶后写道:“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我也如这位古人,一时竟哽不成声了。
我哭毛翎丰,哭她的痴情,哭她独守幻梦的坚贞和诚实。在中国近代爱情史上,毛翎丰是一个奇迹。她的爱情虽不可能有结果,却是一首最灿烂的诗篇。也许,毛翎丰不会写诗,但她的本质却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诗人,甚至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先锋派诗人。她的精神世界的执著与纯洁,她对爱情梦幻的顽强和热烈,使她彻底完成了对世俗的超越。
三
当然,毛翎丰的作为也有她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她的天真和她对生活现实的漠视。她并没有见过王丛跃,仅凭书信去了解他。而人以书信形式表达的感情只是复杂感情丛林里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毛翎丰怎么能凭几封书信就轻易地以身相许呢?再说,人家已经通过别人用书信表达了决断之意,毛翎丰为什么还不能够清醒,仍执迷不悟地认为是对方产生了误会,仍完全相信对方是完美的,仍一如往昔狂热的爱他,并苦苦等待了他十一年之久。
更让我不解的是,她在得知王丛跃结婚之后,依然无法熄灭心头的爱情烈焰,准备终身不嫁,为他独守。
然而在一番深思之后,我又慢慢明白:毛翎丰真正所爱的也许并不是王丛跃本人,而是自己的幻梦。王丛跃只是她凭借幻梦虚拟出来的一个代号叫王丛跃的至善至美的爱情形象。虽然在十一年后她见到了真实的王丛跃,并知道已经失去了他,但幻梦中的另一个王丛跃并没有失去,他甚至还会以一个崭新的面目永恒屹立在她的记忆里。
也可以这么说:毛翎丰所爱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男人,而是爱情本身。
四
至于现实生活中的王丛跃本人,我认为他也没什么大错。他也是一个低级别的诗人,因为他也仅凭几封书信就将爱情献给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姑娘。但他很快从幻梦中觉醒了,托人给她写了断交信,原因是两人家乡相距太远,再是他和毛翎丰根本没有实际接触,不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她。他的移情别娶照世俗生活的标准,应该说是自然的事情。
世俗其实就是平常。王丛跃是一个平常人,当然只有一颗平常心。他所做的只是一位平常人用平常心应该做的事情。他也许绝不会想到毛翎丰竟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竟将他想象得那么光彩夺目,那么完美永恒,而且付出了那么巨大的精神牺牲。
毛翎丰和王丛跃的悲剧,其实是诗和世俗的悲剧。
五
我由此忽然想起屈原和李白,想起他们那超现实的浪漫和天真。这两位在历史上光芒万丈的诗人,却在现实生活中受尽了奸人的排挤和折磨。
当我们歌颂这两位诗人并以背诵他们诗篇为荣耀的时候,却总是诗人作古以后的事情。假如我们和屈原李白同时同地生活,我不敢想象我们对他们的仰慕之情还能剩得多少——说不定还会加入戕害诗人的一族呢!
六
真正的诗人是伟大的,但伟大常常等于痛苦,并不等于幸福。
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那些和我一样切切实实在尘世生活着的人,无妨在闲暇的时候读一些诗歌,也读一些诗歌类型的人。因为这样做会使我们大家在世俗之余获得一份意外的神圣和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