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工队队长王均
文/崔广凯(山东)
王均,1924年生,山东临沭人,1939年,在山东临沂师范学校读书,学习不到两年,因日本鬼子占领临沂,到处烧杀抢劫,学校无法上课,他和很多学生被日本鬼子抓到劳工队,为日本人修飞机场。王均痛恨日本人让他中断学业,有学不能上,一次夜间,利用鬼子打瞌睡的时刻,悄悄逃离劳工队,回到了家乡。1940年2月,他参加了临沭县武工队,因有文化又机灵,并很快成长为武工队队长。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苏鲁交界处,因濒临沭河而得名。作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点区域,临沭大地到处印满红色的足迹,是有名的红色解放区。
武工队,属地方部队,能文能武,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工作队。开始只有20多人,后发展到80多人,不论队长、队员,每人都是长短两支枪。因不是主力部队,队伍人少,武器装备差,只跟日本鬼子打游击战,保护地方政权。
那时的临沭,土匪横行,鬼子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但是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鬼子、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让贫苦人当家做主。心怀感恩之情的临沭人民,自然而然把八路军当亲人,全力支援部队抗日。平时,武工队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战时,武工队配合主力,奔赴前线,英勇杀敌。
当时在临沭的主力部队是老四团,即115师教2旅4团。这个团善于打硬仗、打恶仗、打胜仗,武工队就积极协助老四团。有一次,武工队被日军包围,老四团闻信后立即赶往支援,日军看到有老四团,慌忙逃之夭夭。
一天,武工队下乡宣传抗日,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支援前线,谁知消息走露,被汉奸报告了鬼子。附近据点里的小鬼子动作迅速,很快把武工队包围了。当时武工队在村边倚靠房屋,与敌人交火,鬼子不敢贸然进村,只是用强大的火力封锁巷口,防止武工队突围。在这种情况下,突围很难,王均立即命令通信员,从村后上山,绕过敌军,去向老四团送信求援。通信员不负使命,机灵地冲出包围圈,到达老四团驻地。老四团立即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又把鬼子给包围了,小鬼子受到两面夹击,腹背受敌,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武工队在打仗时也要像正规部队一样,讲究战略战术。那时,武工队一般都是白天隐藏,夜晚行动,只要有利就打仗,不打吃亏仗,赚了便宜赶快撤离,没有便宜不恋战,需立即撤退隐蔽。因为咱们武器装备与鬼子不能比,武工队用得是土枪,日本鬼子最差的都用三八大盖,所以不能硬拼,只能智取。
1942年,日寇对我临沭根据地实行全面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我正规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我们所在的沭河沿岸是平原,哪里能退,哪里高,哪里低,哪个村庄什么样,河水深浅我们都摸得很清楚!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对付鬼子,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灵活机动,采取的是毛主席教导的游击战法。
在抗战中最艰苦岁月里,武工队没有打硬仗的任务,但在短兵相接地进行战斗时,对武工队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对付的敌军多是汉奸队,地方保安队,地主组织的还乡团。即使对这样的地方武装力量,武工队也不会恋战,不会真枪实弹地硬碰硬。武工队采取忽来阵去,时聚时散,主动灵活,声东击西,配合八路军,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在抗击日寇,保卫解放区的战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946年,王均率队随解放军南下,1950年调到河南信阳息县工作,担任县人民法院院长、县工商局副局长等职。后来在息县离休休养。
作者简介:崔广凯,1950年生,中共党员,临沭县薛疃村人,高小毕业,1972年12月参军,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二营六连战士。1974年随团出国,执行抗美援老作战任务,获得连嘉奖三次,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回国并退伍,先后任临沭县酒厂(后为沂蒙老区酒业集团)职工、锅炉工、后勤司务长、糟泥厂负责人等职。先后获得“集团个人优秀奖”、“模范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