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柳河寻一个绿色梦
林红梅
接到紫晨老师电话说,有没有时间去柳河看看彰武县旱田改水田大型惠民治理工程,能去啊,当然没问题,多年来,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到民间到田边的体验机会,因为,乡间有我热爱的绿色,去过钢筋水泥的城市、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但更爱亲近的是田野上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秧苗。

一
数年前曾看过紫晨老师写的《柳河追梦》,柳河的干支流,柳河的前世今生,柳河的传说,柳河的生态治理等等,柳河流域一些翔实的数据记载了柳河的变迁,柳枝摇曳,稻花飘香,“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的柳河样貌在文中仿佛绘成了一幅乡村美景图,让我回味了许久,想去看看柳河和柳河岸边的田园就此成为执念与梦想,没想到数年后的今天,应紫晨老师之邀,和季铁军老师一起,在大青沟米业公司总经理的亲自安排下,驱车来到了柳河,实地考察彰武县大手笔的柳河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特别是旱田改水田工程和配套的灌溉工程。
两个小时的车程在聆听三位老师满腹经纶的谈古论今中受益颇多。期间据紫晨老师介绍,在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间,市、县领导先后12次约请省水利设计院的专家团队来彰武,共同论证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谋划河道内的工程设计,在水资源的配置和河道治理工程规划上充分听取了专家的可行性意见。2020年4月9日,为了确定旱田改水田的实施区域,经省政协协调,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一行9人,实地到大冷、满堂红、冯家和丰田等乡镇就旱田改水田的地质、地形、地力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可行性论证,最后认定满堂红镇、大冷镇和冯家镇适合旱田改水田,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按省水利设计院、省农科院专家的意见,也为了不占林地、草地和“十二五”以来有过国家投入的地块,以县自然资源局为首的地块选定专项工作组,从大冷镇、满堂红镇、冯家镇三个乡镇82000亩备选的地块中,历经近50天的实地踏查、十几次的落库比对,会同农业农村局、发改局、林草局、水利局、环保局联合把关,最终确定50375亩列入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地块。彰武县委〔2020〕13号文件印发后,柳河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的乡镇分别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并成立了工作专班。按照省水资源管理集团2020年9月24日给定的土地流转价格,与涉地农户逐户意向会签工作于9月29日正式启动。并研定出台《彰武县柳河综合治理“旱改水”项目指导意见》,意在加大对项目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经过涉地3个乡镇的镇、村两级干部近三个月的工作,涉地农户的实地测量工作准时完成,开始逐户签定《土地流转委托书》,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力亲为、昼夜兼程、靠前指挥,镇、村、组三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不畏艰辛,从旱改水地块的选定,到逐户征求意见,再到逐户做土地流转涉地群众的会签工作,特别是从2020年9月初至今,为了上下贯通柳河综合治理项目的高新农业理念和生态发展理念,涉地三个乡镇共计组织261名镇、村、组党员干部,发扬了苦干实干、钉钉子精神,用实际行动和艰辛付出赢得了3000余户农民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支持。不仅为项目赢得了民意,更为项目的涉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
我们第一个考察地是大冷镇六股道一个引水泵站建设场地,巨大的引水管道,令我想象到了当时施工现场的艰辛,据详细资料记载,灌溉工程一期需埋设输水管线7.9公里,涉及临时征占土地54.9公顷,林地16.3公顷,共涉及农户204户。紫晨老师介绍说,全靠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组用最快的时间拿到了省政府、省林草局的批复。目前,临时占地的手续已经批复完毕,林地林木批复手续已完成,现场实物核量确认工作已经完成,对户补偿工作已经开始逐步完成,能够确保项目按时进场开工。
为了寻求多方合作参与,县政府委托辽宁合一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14日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标公共服务平台分别发布了《公开招商公告》。经过4天的公开招商和多轮洽谈,2020年5月18日正式确定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作为投资方,于7月17日正式签约。
总经理描述了工程开工的场景,2020年12月20日,旱改水工程避让章古台保护区管线探槽施工正式进场破土动工。寒冬凛冽庄严,彰武广袤的大地上机器隆隆,作业现场红旗迎风招展,工作人员热情高涨,管线工程在坚硬的岩石处破土开工,在流沙肆意的沼泽地合拢,历经重重艰险的过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辛丑初春,闹得海的急流穿谷过涧,几缕翠绿柳枝点缀其间,蕴藏在这片沙地地下的巨大能量,破土奔涌,以豪迈的气势重新出发。
堪称塞北小三峡的闹德海水库,位于满堂红镇境内柳河中游,柳河上源三条支流,均从水库西北山崖峡谷汇入,水库始建于1936年,1942年竣工,国家曾先后3次加固和改建,已成为融工农业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旅游、防洪、滞沙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库。水库大坝雄伟壮观,水面一汪深碧,曲折延伸,这里峡高谷深,两岸山势峥嵘,树木葱茏,野花盛放,素有“小三峡”之称。
一股股柳河水在大冷镇六股道制高点哗啦啦欢唱着流出,流向彰武大地三个乡镇的大片稻田,实现了“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的柳河综合治理方略,践行了总书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指示精神。村民们心情激荡,眼前的这一汪柳河水、这一片绿稻田,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其来之不易!据悉2021年5月25日,引水工程完成并通水,整个工程历时70天。共铺设直径2.4米的主管线7.9公里,铺设直径0.4米至1.4米的管线14公里。正所谓,乘势而上创新路,斗志昂扬谱新篇!

三
第二个考察地是大冷镇六股道土地整理现场,几辆土地整理机在田野上来回挖掘平整地块,地块要改为水田时,必须进行深翻、洗田、水耙地后栽植水稻才较为安全。有条件时,在泡田期间3~4次大灌大排更为安全,但绝不能做育秧田。目前进入秧田里的水,就是来自闹得海水库的水。通过7.9公里的主管线进入上三家子泵站,再由泵站(加压或自流)进入14公里的玻璃钢管线,分至14个出水井,由分水井进入U型槽流入秧田。我们沿途看见了湍流又不失清澈的闹得海水在U型槽欢快流淌然后分流入秧田的美好景象。
现在平均每天的供水量约在10-12万吨,每秒流速不到2.5。当前全靠自流,每天泡田约300余亩。如果遇到枯水期,将有三分之一面积靠加压供水。工程设计每亩供水约1000立方米,正常年份约供水700-800立方米/亩。现有稻田地基本经过了“两平一旋”,在整地时每亩施1.2吨的有机肥。在泡田时,每亩撒进40斤复合肥。明年开始,每亩40斤的复合肥将逐渐被有机肥取代。
现在在项目区务工的当地农民约300余人,共分7个工种:插秧、看水、起苗、开车、检修水渠、田埂铺塑料、后勤杂务。现各种农事机械74台套(用于水田39台,旱田35台)。目前种植两个品种的稻花香水稻,生长期为136-142天(从育苗发芽开始计算)。到2021年5月20日,完成了约12580亩的水田建设工程,整个工程历时65天。修建稻池2773个,安装U型槽113公里,修建生产作业路58公里。
通过相关资料显示,土地整理工程为旱田改水田工程和配套的灌溉工程,土地整理范围为彰武县大冷镇、满堂红镇、冯家镇3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适宜地块,工程规模约5万亩,配套灌溉工程敷设输水管线22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3.5亿元,计划分五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0亿元。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是自2020年3月以来,省、市、县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层层部署、联席研究、逐项落实的艰辛努力和付出。截至2021年6月8日,已完成泡田约5300亩,完成插秧约4200亩。

四
接着总经理带我们来到育秧大棚,纵深的大棚里,秧苗嫩嫩的、绿绿的,颇具冲击情绪和感召心灵的力量,总是那么浓郁地蕴含在某种精神之中,似一片绿色的绒毯弥望视野,好像正等待着农民移植,等待着到另一方水田里扎根生长、抽穗吐香。印象里文章中描述的南方稻田里的插秧,是一项特别有趣而又非常辛苦的农活,千百年来,一直受人们青睐,也成为城里人的诗与远方。在开春的这个时节,农田里、山野间,到处出现你追我赶、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人们卷起裤腿踩进泥地,一捆捆秧苗往田里扔去,一把把秧苗插下去,一行行秧苗便排成一道道风景线。绿色的秧苗用最曼妙的姿态展示它的风华,等待着慢慢长高,抽穗成熟,无论它以何种姿态,都是神采奕奕,极富诗意地用毕生的精力,呵护着脚下的土地。
走出育秧大棚进入我们眼帘的却是插秧机现场插秧的高速作业场面,插秧机来回穿梭,吐绿插秧。“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手种田”的传统模式正逐步被机械化插秧所取代。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来回穿梭,很快就出现了一排排整齐而又分布均匀的水稻秧苗,高效的插秧场景让人赞叹不已。身处北方的我觉得惊奇无比,心情激动的连连赞叹,忍不住满心欢喜的登上田埂,拍下一帧帧照片,录下一段段视频,近距离感受插秧机的神奇操作。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满堂红镇好风光,十里飘出稻花香。古人在插秧中感悟人生,今天,人们在插秧中“播种希望、放飞梦想”,传承农耕文明,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堂红镇党委书记王立伟说,6月12日在满堂红镇蘑菇沟村举行了彰武县首届插秧节,是以自然生态为理念,打造原始耕种的生态稻田;以耕种文化为载体,展现璀璨悠久的农耕历史,把满堂红镇旱改水项目区创建成一处创意与文化并进的农耕文化主题活动场所,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退隐园田、亲近自然的所在,实现做个快乐农夫梦想的活动。
结合耕种文化,策划了这个具有独特风情的耕种盛典暨全民参与性的百人插秧活动。通过一个大型的全民参与秀来让更多的城市人知道有这样一处美丽田园,圆更多都市人一个田园梦;同时也积极对外展示满堂红镇在全县柳河流域治理工程中的斐然成绩。听着这介绍,已能想象那热火朝天、你追我赶插秧比赛的火爆场面,这不也正是我的绿色田园梦吗?
绿色一直是我最爱的颜色,久居都市水泥森林里,追寻绿色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没想到今天梦想成真。旱田改水田工程和配套的灌溉工程,会有效改善柳河区域内冲兑耕地情况,提升两岸约5万亩耕地质量和沿岸群众收入。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多沙河流,有“小黄河”之称。柳河故道上游淤塞,下游仍在,现在叫养息牧河。柳河干流闹德海以上有3条主要支流,都在内蒙古通辽市。南支流扣河子河,是柳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北支流养畜牧河北接科尔沁沙地,中支流是铁牛河。柳河河槽既宽又浅易游荡改道,两岸耕地多受其害,工程建成后河道流路相对较为固定,两岸耕地稳产高产能力将显著提升,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了创造条件。
柳河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包括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和土地整理工程两部分,总投资约30亿元。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为在柳河彰武县段70公里范围内建设必要的防洪、护岸及生态固滩工程;景观工程涉及河道长约4.2公里,两岸生态景观带长约8.4公里,总设计面积约238公顷。工程投资约16.5亿元,计划分五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4.4亿元。工程建成后会全面提高柳河两岸通行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两岸共计约134.2公里滨河路,与现有两岸交通路网相连,打通上下游左右岸经济通道,促进两岸农业、旅游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成贯通上下游的两侧防风固沙生态带,对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风沙治理有显著成效,可有效减少柳河风沙对辽宁中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保护沈阳碧水蓝天。可减少两岸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降低柳河流域侵蚀模数,间接保证彰武县城市段、新民市段防洪达标,以及助力辽河水质达标。有效改善现状柳河生态系统状况。通过坡地及微地形建设,乔灌草立体式生物防护体系建设,为柳河生态多样性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柳河两岸多处裸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可以有效改善地下水补给系统现状,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是不言而喻的。

五
穿过上三家子村的南湾子,再越过程沟村,驱车来到了柳河岸边,河水清澈,河中一群白色的鸭子怡然自得的激水游嬉,岸边不见了柳树飘摇,但两岸岩石壁立的自然生态环境倒也颇为怡人。铁军老师说这里离他当年插队的村子很近,他沿途拍了好多照片,说要好好回想曾经走过的那些无法磨灭的年轻记忆。
午间总经理安排我们在小青沟水库岸边的沙泉鱼宴吃了特色午餐,我们特地点了大青沟米业注册商标的米饭,口感软糯香甜,的确超赞。大青沟米业公司在彰武县大冷镇小清沟水库附近有一农场,房屋20余间,现代化稻米加工流水线一条,仓储及饲养场地齐全。他和团队人员利用现代农业的理念,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对大冷、冯家和丰田地区近上万亩水稻进行精细加工和包装,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扩大市场销售范围,把“大清沟”大米打造成了知名品牌,从而使这一优质产品成为阜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绿色名片。
柳河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工程开工以来,副县级领导轮流值班,现场解决问题,以最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工程建设。省水资源、神州沃良等企业负责人坚守一线,昼夜奋战,辛勤付出,为工程顺利完成,为彰武发展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以水含沙、饮水上岸”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渠清水,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带着满满的希望,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近年来绿色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崇尚绿色,流行着绿色食品、绿色家园、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空间、绿色网络、绿色建筑、绿色行动,绿色已与人类融合交织,不可分割,在这“绿色风”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自身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也是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呼唤。此次彰武之行,寻到了一个绿色田园梦,我们期待着,“彰武大地水丰草美沃野千里,风调雨顺稻麦飘香!”

作者简介:林红梅,笔名雨霖(林雨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生态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生态伦理学概论》等学术专著三部以及《心梦》等文学作品专集五部,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形象大使、辽宁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作协理事、阜新市诗歌学会理事、全民悦读阜新阅读会副主席。全国散文诗笔会第五届、第十届代表,2018楠溪江笔会代表。文学作品见诸《散文诗》、《青春》等报刊,百余篇作品获征文大奖,并收入百余种优秀文集。迄今发表作品已达48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