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宝根,退休工人,杭州市余杭区作家协会会员。


《入职后第一次午餐》
难忘的岁月之一
骆宝根
一九七一年初春,我刚参加工作,又是第一天上工地劳动,也因为是从一个农村青年转换工人身份后的第一次午餐,所以它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一九七零年,由于前几年的内乱,国内物资紧张,生产资料严重短缺,制约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在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时,向全国各县发出了要发展好五小工业的指导性文件,这里的五小工业指的是:小煤炭、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厂。
当时余杭县先后已经有了良渚化肥厂和余杭机械厂两个文件中提到的小工厂,中央文件下发以后,余杭县革命委员决定再建一个小钢铁厂,如果钢铁厂建成还可附带建设一个水泥厂,因为炼铁产生矿渣可以生产水泥,可谓一举两得。
钢铁厂的厂址设在闲林镇的北山畈,为尽快建成这个被全县人民翘首以盼的钢铁厂,钢铁厂筹建组从全县各乡镇抽调了一些懂技术的人员进行了大会战,约半年时间,钢铁厂雏形基本形成,筹建办公室领导班子人员都是刚从五七干校出来的县区老干部,办公用房是用毛竹搭成的简易房,很快,炼铁用的小高炉也矗立了起来。炼铁的铁矿石可以在邻近的省级企业二〇六矿取得,但炼铁的焦碳一下没办法解决,筹建组报县革委会同意后又在闲林镇石灰桥北兴建一个炼焦車间,那車间与二〇六矿采矿场隔河相望。
我就是被新招工入职的炼焦工人。
1971年2月15日,我和双林公社的7个老乡一起,先乘火车到了杭州,再乘51路无轨电车到武林门下车,最后换乘公交6路,到了北山畈厂筹建处报到,然后,厂里给每个人发了工作服和皮鞋,人事科章干事将我们带到了闲林镇上,把我们分别安置在居民家里,我住的地方叫沈家弄,住在一户荣疾军人家里。
次日早上,我们这些新工人就正式上岗了,車间是露天的,此时,一排两边用泥墙做成的厢式土窑已经在点火炼焦,土窑上空被点燃的焦煤正在冒着浓浓的黑烟,旁边有两个刚建成的圆形土窑还未使用,另有几个正在建造之中。
这个焦化车间,只有两个基本工种,一个工种是烧窑的,称为烧火工,专门从事为煤引火,直至焦煤自燃成焦:另一个工种称为运输工,专用负责送煤入窑和焦碳出窑,车间主任方锦荣是个老工人,他将我分配做运输工,我的工作是用一辆手推小车将粉碎后的煤粉推到送入输送机上,然后由输送带将煤送入那新砌成的圆形焦窑中,这工作看似简单,但又脏又累,当时我十八虚岁,人又矮小,初中毕业后还从未干过累活,一车煤的重量大约150公斤左右,将煤车倒入输送机斗,需要冲一个上坡,然后将煤倒入机斗中,冲上坡必须得快跑几步,否则根本没法冲上去,如果冲不上去,需要退出20米左右,重新鼓足力气冲上去,那工作,看似简单,既是蛮活又是巧活。
从上班的这一刻起,我就这样机械重复着这个动作,从7点30分上班一直干到中午11点半午休,半天工作下来,双脚累得哆哆嗦嗦的抽筋了,说是精疲力尽也不为过,而且又饿又累。
午休是用餐时间,当时,焦化車间也没有食堂,我们用餐要到厂部的食堂,可車间到厂部要步行近3公里路程,尽管我已累得不行了,但是饭还是必须要去吃的,我只得拖着本已沉重的双腿咬紧牙关,跟在同事身后拼命往食堂赶去,……
食堂里蒸饭的是褐色的瓷钵,一瓷钵半斤。我要了半斤米饭,买了3分钱大白菜,虽然那米饭比家里的差了太多,那少油的菜也不好吃,但这时的感觉,这饭这菜还是可口的,当时饿极了的我顾不得什么,捧着瓷钵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饭吃完了以后,恢复了一些体力,当我和同事急匆匆赶到車间门口时,上班的铃声已经急促地响起来了!
几个月后,厂里在离我们車间不远地方开了一个分食堂,总算解决了我们焦化車间工人的吃饭问题。
当时的条件下钢铁工人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而焦化車间的工作,在整个钢铁厂里是最辛苦的。而我的记忆中最苦最累是参加工作的这一天,还有那令人难以忘却的那一次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