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生命的那一抹绿
文/松成
冬日的阳光洒落在霸陵墓园新区的山原上,只见一片翠绿葱茏,绿意盎然,青松翠柏葳蕤相生。那翠绿色和汉白色构成了整个园区的主色调。抬眼望去,似乎与蓝天相接的山脊犹如一卧龙,正傲视苍穹,环视东西两侧,那突出的山峦,如一藏翼而栖的凤凰,又恍若一盘踞之虎。 这是一个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的生态陵园,陵园坐南朝北,头枕白鹿原,足抵灞河水,整体依山势缓缓而建,离此不远处就是西汉明君汉文帝刘恒的陵寝—霸陵。霸陵墓园新区与汉文帝霸陵地脉紧紧相连,承接着一代仁孝君主的灵气,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莫过于此了。

经过霸苑阙门,步入园中,那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亚洲第一山门—九门十柱十九楼的巍巍大山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只见汉白色的石柱上,镶嵌其中的九孔拱形门共同背起了颇具汉代建筑特色的大山门,山门恢宏壮观、雕饰绝伦,我顿时被山门的气势所震撼。仰望山门正中的匾额,上书“人杰地灵”四字。作为记者,我曾游历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但如此壮观的山门,还是第一次见。不经意间,我拾级而上已跨进山门去,展现在眼前的是汉文帝刘恒为母尝药典故的雕塑,整个塑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只见卧榻的文帝之母薄太后正注视着刘恒,而刘恒也正专注地为母试药,汉文帝的仁孝之德由此可见一斑。雕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于宁静中彰显出几分大气。
我沿石阶而上,两边汉白的围栏,与石阶中央的花坛交相辉映,那生机盎然的绿被汉白玉石包围着,显得格外清新。放眼望去,东西两侧的汉式建筑上有醒目的金字题在其上,东侧是“民间艺术馆”,西侧是“殡葬文化馆”,在其后,是天地厅和人和厅,依山势梯次而建的汉风古朴建筑群,红墙灰瓦,蜿蜒顺山势向上延伸,这些建筑群看上去气势非凡,庄重典雅,呈典型的东方园林式对称结构排列于东西两侧。

不知不觉地登攀中,我已来到园区的中心花园前,眼前是一座高大壮阔的汉坊,上题"仙境"二字,站在此处,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整洁、优雅的环境,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静美,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之中,全然感觉不到像是在陵园。看着两旁翠绿的苍松劲柏,这醉人的绿啊,是那样的静美,好像身处在一片绿海之中,我又被深深地吸引。中心花园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花坛,矗立在花坛中央的是一个大鼎,名曰霸陵宝鼎。它高5米,直径3米,重达12吨的体量,我不禁为之一震,在陵园半坡的花园中,有这样一尊宝鼎,更频添了墓园的几分厚重,更深感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这满山遍野的翠绿葱茏,是那醉人的绿,看那整齐排列的松柏,仿佛是一个个守卫逝者的天使,此刻眼前是一片广袤的绿海,显得那样地苍劲,那样的蓬勃。
蓦然回首,眺望远处那连绵的黄土塬,顿感山的厚重,那潺潺的灞河水正饶墓园山足而过。在湛蓝的天空下,位于白鹿原畔北坡上的墓园与对岸的黄土塬隔河相望,它们似乎在亲密的对话。此刻,我在想,在这片筑起秦砖汉瓦的热土上,传承着千年的仁孝之美德,激荡着千百年的豪情,孕育着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一片黄土地,养育了果敢的秦人几千年,传唱着千年不衰的生命赞歌。眼前的这片热土不正是祖国大好山川的一隅吗,也正是无数这样独特的精致才构成了美丽的中国,它们似相隔却相拥,共同憧憬着一个美丽的中国梦。
望着眼前这一片醉人的绿海,不正是那心头涌动的梦想吗,像那一颗颗深植于大地得松柏,被大地深情地拥抱,孕育着绿色的希望,肩负着生命归程的重托。这一片绿,不是别的,而正是汇国缔造的,她植根于大地,让这绿色汇聚成海。一次凿空之旅,汇国人在荒山上放飞梦想,用勤劳和智慧绘就唯美的画卷,坚持开拓、创新、拼搏、发展的精神理念,走过十载岁月,播撒春天的希望,绽放夏之灿烂,收获秋之辉煌,聆听冬的回声。走过四季,在这冬日的阳光下,依然感受到春天般的和谐与温暖。
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绿,我顿时沸腾着一股激情,想融合在这一片绿海中,因为绿色孕育着希望,承载着梦想。此时此刻,我方佛已变成这绿海中的一点,放飞了一个梦想:汇国梦,我们共同的梦!忽然,一阵风吹过,那一片绿海如同激荡的波涛。诠释生命的归程,礼敬生命,那一抹绿深沉而厚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高翔,笔名:高翔、翔子、松成,甘肃省陇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曾执笔媒体,十年新闻人,在中央级、省级、市级等各级报刊、网等新闻载体已发作品200余万字。现居西安,简单自持,业余好习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