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175)期

《拜读井冈山》
作者:于德宽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诵读:学与问 沧 海

群山苍莽,云海浩淼。雄伟壮丽的井冈山,巍然屹立在湘赣边界的罗宵山脉中段。她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一本无穷无尽的革命史书。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夕,我再次踏入井冈山这片红色热土,又一次拜读了井冈山,读着这本厚重的雄文,不能不使我由衷地感到井冈山这本巨书的意义深远博大,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奥宏大。

走进井冈山纪念馆,我瞻仰伟人用过的东西,凝视墙上残留的标语,在传说与现实间游走,在人文与历史中徜徉,也在《井冈山》实景演出中震撼。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正是有了人民的养育和支持,才拥有了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在五百里井冈,闪展腾挪,与敌军周旋,终于在艰难困苦中,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之路,终于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磅礴之势,终于使红色中国穿云破雾,光芒万丈。

走进井冈山烈士陵园,扑面而来的是一张张生动面容。有秋收起义的农民,有南昌暴动的军人,有留学归来的莘莘学子,有黄埔军校的热血青年,还有远渡重阳回国的华侨,风华正茂的女学生……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一起?在这“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深山沟,经历艰难清贫的岁月,忍受生命的苦痛,常常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伤无所医,他们在炮火连天中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的是什么?应该说,在早期参加革命的成员中,不乏穷苦大众,但也有不少生活富裕、出生名门的社会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又是什么使他们背叛了自已的阶级阶层,抛弃优越富裕的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答案只有一个,是理想信念和信仰责任激励着他们。

纪念馆的正厅,有一尊汉白玉的无名烈士碑。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牺牲4.8万人,而有名有姓的只有1.5万多人 ,可知,有多少无名先烈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都铸造在了这块无名碑上。井岗山这本厚重的“红色教材”,写满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立命之本。现场视觉的冲击力,确实是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生动的雕像,无名的丰碑,凝聚的是穿越时空的力量。置身其间,无疑是经历了一次思想信仰的淬砺、一次人生境界的升华。

走进茅坪八角楼,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在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孕育了“坚定执着追求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其灵魂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走进茅坪农舍、永新和兴国乡间小道,到处是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足迹。当地流传的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勾勒出党的干部形象与干群关系状况。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使我感受到领导与群众水乳交融的真正含义。井冈山斗争时期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是土地,5%的地主占有80%的土地,党的工作重点首要就是解决土地公平和耕者有其田问题,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其次是办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当年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再就是发展生产,为群众打井修渠。不难看出,党的群众路线在红色根据地扎根发芽、硕果累累,根据地蓬勃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忠实地执行群众路线。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人民群众与红军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为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重温井冈山精神,我真切地认识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就是要传承好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一切立足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只有深深地扎根泥土,我们的党才能成为茂盛的参天大树,才能承接大地厚重的气息,才能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走进荆竹山,一块普通的石头,虽仅盈尺,却与我党我军的纪律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这块半山坡上的飞来石,号称“雷打石”,毛泽东同志就是在站在这块石头上,正式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了“龙江书院”,在与朱德历史性会师大会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强调的还是纪律问题。如今品读墙壁上的标语口号,质朴、简单而实用。其中的“上门板”背后还有故事,原来的规定是“还门板”,实际执行中发生过还错门板的情况,给群众带来许多不便。经过研究决定改为“上门板”。再比如原来规定是“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太具体了带来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后来就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还表现在党的领导干部的清廉,不仅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带头艰苦奋斗。在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讲解员讲到这样一件事:邻居邹福业夫妇看到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心里过意不去,趁他不在房间悄悄送来一瓢鸡蛋,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坚决退了回去,在百般说服不成后,自己拿钱交给了邹福业家,又把鸡蛋送给了伤病员。我党在总结工农武装割据获得成功的原因时指出: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再就是有铁的纪律。可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是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保证和制胜法宝。

峥嵘的岁月渐渐远去,历史的剪影越发清晰。当年井冈山所创造的精神、所体现的思想、所播撒的光辉,正在潜移默化地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身边,走进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联想,鼓动我们的情绪,让我们走入历史又走出历史,并在不经意间产生出许许多多新思维,对井冈山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从这里开篇的;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就是从这里破土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就是从这里提出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就是从这里迸发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井冈山,就没有革命根据地;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星星之火;没有井冈山,就没有中国革命之路;甚至可以说,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新中国!
过去井冈山星火照人,如今井冈山精神育人,对井冈山这本书不能不读,不可不读。因为,这是党的经典,这是民族的瑰宝。

作者:于德宽,退休前曾任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工作部部长,有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理论文章及新闻报道等发表于国家和地方报刋、电台及网络

【播音】学与问,居天津,退休干部。喜欢文学,爱好诵读。愿以读交友,以诵充实美好生活

播音:沧 海: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此贴无需高额打赏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