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阳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校长李青青
因为顾明远先生的家乡是江阴,更因为江阴的南菁中学培养了顾先生、沈鹏先生、邢秀华先生、陈寿楠先生芸芸一干巨匠,对江阴怀有的热忱不时提醒我一定要到江阴去,沿着顾先生的成长经历去走一走他曾经踩踏过的足迹,看一看他坐过的板凳与抚摸过的书,感受他曾经驻足小憩的繁茂树荫。

终于拥有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北师大滕珺教授在明远书院的工作。抵达江阴的那一刻,我几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大雨初歇的午后弥漫着一种亲近感,就连味道感觉都是甜的,在“三吴才薮”这块人才辈出的土地上,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气都觉得自己变聪慧了一点。
对于顾明远先生的了解越多,越被他深深打动,探寻顾先生的足迹仅仅从书当中去平面地看还远远不够,我要去实地走一走他生长过的地方。
行李一放下,就迫不及待的走进了江阴图书馆,想来这里的人如此爱读书,就一定对书葆有不一样的情感。果不其然,走进图书馆的那一刻的静谧震撼到了我,就连保安师傅都是如此的友好。图书馆正好有一个读书沙龙,海报上“伟大人物必有一次伟大旅行”的主题让我怦然心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江阴早有印证,早年《徐霞客游记》就是在读书与旅行之间的文字记录,后来同为江阴人的沈鹏先生颇喜爱读这本游记,还用草书抄写赠予母校南菁中学的师生。


走近馆内的江阴人著作馆,着实惊艳到了我。把从古到今,传承智慧的读书写书的江阴人,郑重其事地罗列在诺大的展厅内。从春秋时期的春申和季札,到东晋的郭璞,到徐霞客,再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的“刘氏三兄弟”……人文社科,艺术医药,江阴人追求的是留给子孙的传承,他们光宗耀祖看中的是如何活出自己与世界的链接,留给后人更多的智慧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越过刘墉、姚文田、黄体芳、王先谦几位先生的介绍,一眼便看见顾明远先生照片,急忙走近,那种感受跟见到先生无二。良久凝望,思绪万千,一张合影不足以纪念这一刻的心情。“春申往巘喜赠苍姿,季札丰楸还通盛蔼。”这副黄体芳先生的幕僚、晚清名师朱铭盘的对联,说出了江阴人上对天地下对祖先的承诺。江阴人的承诺就是决不允许文脉断裂,并竭尽全力滋养它的旺盛生长。

春申君和季子当年来过的江阴开邑,自然风物已是蔚然而深秀,二君的流风遗韵也散布在这方天地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遗存,是江阴人对教育秉持的一份可贵敬畏。江阴人尊书院办教育开学堂蔚然成风,如今许多中小学大都开办于十九世纪末年,百年名校并且从不允许因年岁苍老而有的没落。

从江阴图书馆出来,站在沈鹏先生题写的牌匾下,在一场细雨的风中留下了自己与图书馆的一张影照。

离开图书馆,便去了顾先生儿时的其中一所小学。没有预约的相遇,往往更为珍贵,在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的门口,正端详着沈先生题写的校名和顾先生题写的校训,时敏校长就微笑着走了出来,和我撞了满怀,惊诧中我俩的第一次“线下”碰面竟然如此直奔主题。

因为同为“顾粉”的原因,丝毫没有准备的亲切感洒落一地。走在澄江小学的校园里,顾先生的电话打进来询问是否见到时校长的时候,我俩都自满地笑出声来。

长藤老树鹅鸭,小桥流水荷花,校园里的每一处园子都有她的主题与寓意。澄园有一座池塘,养得一池荷花,水课程也做得丰满活泼。趣园的各种运动有些场所,最是一处阶梯状的小小舞台,文化里看见的都是孩子的童真。翰园里浓浓书香气息,石凳树荫都是给孩子们读书的好地方,就连凳子的形状都是由汉字的笔画组成。江阴教育人对文化的传承到了极致,他们坚信滋养能培植出更美的江阴人。



与图书馆给我的感受相同,穿越时敏校长引领的澄翰长廊,历数祖辈留下的文化印迹,耳濡目染的孩子们一定懂得身为后代的意义,洗刷不掉的烙印,永远成为儿时的梦想,也一定成为成年以后的骄傲。
在艺术楼里,我看到的版画教室、水墨画教室、水彩画教室,以及油画教室里孩子们的作品水平,就一下子明白,眼睛里有如此美感的孩子,手里也一定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白墙灰砖,红花绿藤,桂花香樟,流水石阶,诗书画印……江阴人对传统的文化美拥有明晰的不舍。包容勤劳,严谨温和,对科学与艺术同样追求到极致,而又释放到极致。不管承不承认,江阴人的骨子里,更追求文人气质里的血脉秉承。

就像顾先生常说的“认识自我,链接社会”,多想想自己于社会有多大的贡献,人世一遭,世界是否知道你曾经来过。
感性的世界与理性的认识而言,感性的美无处不在,只等我们去发现与创造。感性的自我认知与理性的自然规律而言,主观对于客观的判断丝毫不会影响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有人说,科学是世界最感性的理性思维,而艺术是自然最理性的抽象存在。

在江阴再看顾先生,能略懂一二。为何先生会编纂《教育大辞典》,写《教育学》,为何先生酷爱摄影,又喜爱书法艺术,江阴于先生是根是脉,先生于江阴却是“三吴才子”其中之一,却承担了学界泰斗重任。

晚餐时分,我随手拍下面前这份名为“腻头”的糊糊状汤食,由千张、蟹条、猪血、豆渣饼、青豆子等多种材料制成,虽第一次吃到,却感觉亲近,好似曾经吃过很多回。就像江阴,虽然第一次踏上先生的家乡,仍感觉如此熟悉,不曾相忘。江阴人对家乡的牵挂,正如对家乡美食的牵挂,丝丝缕缕香气溢人,基于热爱来源于情怀,留给后人的都是情感中的期盼。

到江阴寻宝,原本试图寻找顾先生捐赠的沈先生赠予的折扇 ,寻找两人同坐了五年的教室板凳,寻找曾经停歇过的树荫,不曾想却看到了更美的江阴,更深的情怀,更动人的故事。
【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