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心绘”公众号影bar栏目第23期)
刚刚过去的父亲节里,大家都在调侃,父亲节的热度远不如母亲节的,父亲在商业价值链上排位最后。

这固然有调侃,但也未必不是父亲在家庭、在子女心中情感位置的写照,这个结果呼应了父亲对家庭、对子女的情感付出。
一位父亲讲述了他在父亲节里遇到的扎心事:
孩子说画了一幅画送给父亲,父亲兴奋地打开,结果呢?

这位父亲有点纳闷,“为什么是 Thank you mom 呀?父亲节不应该是 Thank you Dad 吗?”
女儿回答,“因为妈妈平时很辛苦啊,父亲节爸爸要对妈妈表示感谢的!”
……
……
“同心绘”影Bar栏目先给父亲们道声“辛苦”,再来和大家一起解读这种现象,引起思考,继而改变这种现象。
不妨从一个问题开始: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
是谁在他们心中刻下一道道痕迹?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919年,鲁迅向为人之父者提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百年后,这个问题依然有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日中国之家庭,正悄然变化着。相较鲁迅发问的年代,最大的改变是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见的事实是:女性承担了家庭更多元的责任,除独立工作外,还要育子,教子。男性呢?不可否认,在女性走出家门、走向职场后,不少男性也响应“分一半权利给女性,分一半家务给男性”的号召,尝试承担一部分的家务,但仍有许多男性抱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心理,认为女性该为家庭为孩子付出更多,牺牲更多。
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孩在离开母亲的怀抱后,便开始了社会化,此时,恋母情结开始坍塌,对父亲的崇拜开始建立。
从女性“丧偶式”育儿的抱怨里可以发现,当下,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些父亲许多时候是缺席的。
爱孩子,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成为好父亲的第一步。 今天,影bar为大家推荐一部17年前的纪录片《幼儿园》,导演张以庆。陪着已成为、将要成为父亲的你们,看看孩子的孩提时代,体味鲁迅所问出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或许是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 /

这是纪录片《幼儿园》的开场,黑底白字,一道红线, 这25秒的长镜头,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思考。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 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小班入托的第一天,一位小朋友哭声响亮,死死抱着要离去的妈妈不放手,另一位小朋友央求爸爸再抱他一下。
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小班入托的第一天,一位小朋友哭声响亮,死死抱着要离去的妈妈不放手,另一位小朋友央求爸爸再抱他一下。在幼儿园,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吃不好饭,睡不着午觉,不会系鞋带,不会摆凳子。
本片采用了二元结构,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自然生活场景与编导人为设计的访谈场景反复交错使用,记录了幼儿园中的小事,记录了孩子成长中的大事。本片没有解说词,只有简单的字幕提示,一首童声《茉莉花》萦绕期间。本片的拍摄没有设计故事情节,也没有设置悬念,只有生活的碎片与成人世界的折射。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男女在决定结为夫妇之后,往往将成为父母,孩子成为这个家庭的本位,这份中国人独有的君子之道便会从夫妇传递给子女。
“作父亲的,要发展这生命。”鲁迅此意是指老一辈应使新的年轻的生命更有价值。
这份价值是什么,从哪里来,又应当怎么做呢?
我所理解的这份价值是性格的培养、品格的遗传, 它来自父亲的爱,应当做到不缺席孩子的童年。
/ 天真、亲密/
这些幼儿园里的大小事是童年独有的天真可爱。
“在中国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十四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张以庆

我对孩提时期的记忆少的可怜,这为数不多的记忆却十分清晰,大概是力比多能量使这些记忆刻在我的海马体内。 我清晰地记得我不喜欢在幼儿园睡午觉,爱与对床讲话,被老师“惩罚”不能吃午睡后的小茶点,两块饼干。
廿年过去,我早不记得我的对床是谁,但我记得我们共同受罚时的偷笑,这种有难同当的快感残留至今。
“我拍《幼儿园》的选题报告,可是冲着‘童年的美好’去的。” “我们一直在找孩子的快乐,一直在找,找得挺苦的。” ——张以庆

当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第一次喊出“妈妈”这个词时,便迈入了象征界,开始社会化的征程。第一步,是在家庭,第二步,大概就是在幼儿园。家庭中与父母关系的建立深刻影响着进入幼儿园后与同学、与老师社会关系建立。
在这里,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对话、回答,有稚气也有老成,有的是很抽象化的。
“第一,从表面上看来,我拍到的东西是绝对真实的,没有一个镜头是人为导出来的;第二,我反应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张以庆
孩子们的社会化往往早在父母意识到时就已开始了,在孩提时代,本我从出生便刻在骨血中,超我等待着理性的觉醒,自我暂时只能依靠着父母的引导,不自觉地协调着来自本我的矛盾。由此更见父母之重要,父亲参与孩子童年之重要。
正如影片开篇那句话: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他拍摄的是孩子么?是父母么?
是谁在孩子心中留下这些刻痕呢?是孩子自己么?是父母么?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示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影片超越了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淳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奖”评语

因为孩子,男人成为父亲。
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成为孩子心中温暖的记忆。
文字 | 宫小雨
排版 | 郭小毓
审核 | 高博
题字 | 杨成力
策划 | 宫小雨
动画设计 | 严琰
栏目主编 | 许金

“我拍《幼儿园》的选题报告,可是冲着‘童年的美好’去的。” “我们一直在找孩子的快乐,一直在找,找得挺苦的。” ——张以庆
当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第一次喊出“妈妈”这个词时,便迈入了象征界,开始社会化的征程。第一步,是在家庭,第二步,大概就是在幼儿园。家庭中与父母关系的建立深刻影响着进入幼儿园后与同学、与老师社会关系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