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他找到了12位
路富贵
22位勇士,他们姓甚名谁?

(2)
为了进一步发掘红色英烈文化,王永模同志马不停蹄,殚精竭力,走遍大江南北,寻找22位飞夺泸定桥勇士姓名。
1986年,王永模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队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模,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其余战士名字只记得另一勇士李友林,因为他是一位党支部书记。
红军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队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王永模通过罗华生将军,找到了第一位飞夺泸定桥勇士李友林。
但是,因为杨成武将军早已肯定飞夺泸定桥勇士第一、二位是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因此,从顺序来说,李友林应当是第3位勇士。
他欣喜万分,坚定信心,继续寻找。
1975年,泸定县组成调查小组,由王永模带领几位成员全国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模来到江西南昌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时,看到了一个名叫刘梓华的红军战士的照片。
再细看照片下面的《生平介绍》,王永模两眼发光,惊喜交加。因为照片下面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模找到了飞夺泸定桥的第4位勇士姓名。
再进一步调查,发现刘梓华同志最后任职地区是天津市军分区。调查小组立即奔赴天津。
发现刘梓华早已在1951年逝世。
他们找到军分区机关和刘梓华的子女核实。
刘梓华(1912-1951),1928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班长、副排长、排长、参谋、作战科长、团参谋长、团长、教导大队长、旅参谋长等职。
解放后,任天津市军分区副参谋长。
老红军刘梓华虽然已经逝世,可是家中还留着他的《从军日记》。
这些历史资料,都证明刘梓华就是飞夺泸定桥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
在他的档案中,还有80年前的一则特殊处分。那是刘梓华被授予的“飞夺泸定桥勋章”被他不慎遗失后,部队给他记的一个小处分。
到了今天,却成为王永模寻觅22勇士的珍贵史料和证据。
2007年,在王永模等人的努力下,泸定县“寻找飞夺泸定桥勇士”的信息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
上海市的杨党燕看到网上的消息后,给泸定县打来电话:“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
王永模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朋友去拜访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
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老红军杨田铭的回忆录。
还是四十年前,在1961年5月21日,杨田铭在《江西日报》发表了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
在文章中,杨田铭记载了另一名勇士——机枪手赵长发。
回忆录中详细回忆了一个动人情节——杨田铭积极报名参加敢死队,但是因为个子太矮被拒绝。
不甘心的杨田铭哭着求机枪手赵长发说情,让自己参加敢死队,最后杨田铭终于如愿冲过铁索桥。
“飞夺泸定桥22位勇士”,目前找到的12勇士姓名:
廖大珠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连长、突击队长(1935年陕北牺牲)
王海云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政治指导员(1935年陕北牺牲)
李友林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党支部书记(1997年北京去世)
刘金山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3连 党支部书记、突击指导员
(1999年9月苏州去世)
刘梓华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3连 副班长(1951年天津病逝)
赵长发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特等机枪手(去世时间不详)
杨田铭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共产党员、战士(1963年上海去世)
云贵川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苗族,去世时间不详)
魏小三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刘大贵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王洪山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李富仁 红一军团2师4团1营2连 战士(夺桥牺牲)
王永模寻找英雄姓名之路,一走就是40多年。
他欣喜于12位勇士的名字和身份终被寻到,飞夺泸定桥,不再只是一群无名英雄的壮举。而他更挂怀那10位至今还没有寻找到姓名的勇士。
王永模锲而不舍40多年,表现了这位老党员的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不管他们留没留下姓名,也同样表现了他们不计名利、勇挑重担、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更加实打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未完待续)

(后记:本文作者路富贵,笔名“路明”,我称他“路叔”。河北丰润县人,1933年出生,资深中共党员。1949年随大军南下,是当时最年轻的干部。
六十年代担任过地委第一书记的秘书,被称为“邵阳两支笔”的第一笔,文笔特别好。
还担任过绥宁、邵阳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后担任湖南环保局副局长。
离休后被湖南省委特聘为党史联络员。现居住在天津市。
他称我“小王”,言必称“看着我长大”。因此我们为忘年之交。
编发这组革命回忆录事先征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