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李清联老师诗歌研讨会之前,我思考了很久,撇开诗的技巧不谈,只谈谈我对李老师坚持写诗半个多世纪靠的是什么这个话题带给我的启发。常言道,功夫在诗外,诗品如人品;还有人说,诗是象牙塔的尖顶。前两句我赞同,后一句我怀疑,这是从李清联老师身上悟出的答案。
我赞成功夫在诗外,因为写诗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更需要真诚的自我剖析和把自身放在普通百姓中作为基准。
李清联出身于工人,写诗数十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培育他的群体,无论是青年时期出自火红岁月的劳动激情,还是古稀之年面对人间万象的冷峻沉思,始终保持着一只蚂蚁或者是一只蜜蜂的勤奋心态,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笔下。
真诚的语言最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但是要做到真诚并不容易,它对人的品格要求是非常苛刻的。真诚和两面三刀势不两立,真诚和结党营私不可调和,真诚和玩弄权术背道而驰,真诚和盛气凌人针锋相对。真诚的颂歌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敬仰——把赞美献给创造世界的劳动者,是李清联老师一生的目标,这个诗外的功夫需要诗人用一生的坚持来修炼。李老师也曾担任过文艺团体的领导,但他不仅从未利用职权谋求私利,而且真诚地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诗歌同仁,并旗帜鲜明地率领他们,朝着提高创作水平和扩大诗歌群体的宏大目标,老当益壮地身先士卒。
诗品如人品,我想不仅我赞同,在座的各位也不应该有异议。一个心怀鬼胎、嫉贤妒能、朝三暮四、见利忘义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比起那些大肆敛取不义之财,又用巨额脏钱为自己收买荣誉、打造招牌和奖项的贪官“作家”,安贫乐道的李清联老师更显得踏实和纯净。他那些发自肺腑的喜怒哀乐,不含一丁点毒素,都是植根于诗人血肉之中的绿色营养品,富含钙质和维生素。所以我们读起来舒坦,品起来得劲,回味起来滋腻!

一个作家靠什么安身立命——靠作品;作品靠什么来打造——靠真诚的创作态度,靠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靠不为名利所动的信仰。李清联老师正是这样一位真诚坚持信仰的作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步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时期,各种流派、各种观点、各种创作手法、各种标新立异的山头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诗歌流派的繁荣和读者群的缩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看不懂”的呼声日益增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企业诗人的领头羊,李清联老师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起点上僵守传统写法,也没有趋势跟风邯郸学步,而是在创作技巧上努力借鉴、消化和跟进,既在诗中融入了现代“留白”“断层”等手法,又保留了朴实、直观、口语化的表达,用乡土、民间、大众的原生态句式与读者交流。特别是他近年来潜心探索的“无障碍诗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在诗贵真诚的基础上,如何继续前进?如何避免形式上的雷同?李清联老师用他孜孜以求的坚持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所以我对“诗歌是象牙塔尖顶”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从老诗人李清联的笔下,我们读出了亲切和感动,也悟到了平白如话的诗句中蕴含的真知灼见。
最后,我想以李老师《站牌》里的意境来比喻我的收获,这也是我从老诗人作品中悟出的发现。我觉得李清联就是一块真诚的站牌,在诗歌创作的岗位上坚守了58年,一直在用他的信仰和智慧为旅途中的人们指引着路径,只对上车、下车、坐车、开车,向东、向西、向南、向北的各类人生角色,报以不卑不亢的微笑。我敢说,每一位认真阅读过他的人,都会有所收获,既不会因走错了方向而折返,也不会为耽搁了时间而误车。
2011-12-11 零时11分草成

附李清联先生的原作:
站 牌
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
看着一些人上车
一些人下车
向东去了
向西去了
向南去了
向北去了
站牌站在那里,微笑着
看来去的人匆匆忙忙
它不上车
也不下车
也不坐车
也不开车
李清联,又名马遵生,1934年生,河南沁阳人。大专毕业。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团委干事、党委宣传干事。1979年后调入文艺部门,历任《洛神》杂志主编,洛阳市文学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委员,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中英双语诗学季刊《当代诗坛》编审、编辑主任,河南诗歌学会顾问。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我们沸腾的工厂》《拖拉机开出了厂房》《李清联短诗选》(中英文对照版本)《李清联世纪诗选》等八部。《短诗三首》获河南省优秀文学作品奖,诗集《绿云彩》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龙文化金奖。有诗入选中国作协编选的《中国诗歌精选》。2009年被《钝》诗刊、中国青年诗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作者简介:冷慰怀,出生于江西宜春,古稀之人,业余写作40年,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发表各类作品4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