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何如此热爱这座城市(上)
作者 胡亚权
算起来,我在兰州生活整整50个年头。1963年,我从甘肃定西的一个小县城 岷县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8月底,我来到兰州大学报到。那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后的第一年,宿舍楼下雨水槽 有烧过火的痕迹。高年级同学说,那是学生用铝饭盒煮菜叶留下的。当时兰大有3000多名学生,也是甘肃第一,西北第二什么的。
学生大部分很穷,平常不出校门。只有星期天约上一两个同学登山。夏天,我们每周登一次皋兰山。这座山相对高度500米,年轻人上下一回 大约3个小时,我们从火车站附近的山脚下 抄小路上攀。在山顶,常常会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他从龙尾山那边走过来,估计有80来岁了吧。后来一打听,原来 他是赫赫有名的兰州二中校长 赵元贞先生。
赵先生1879年生,曾去美国留学,取得矿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兴办教育,兰州二中的前身~志果中学 就是他创办的。1963年时 他已有84岁高龄。兰州人崇尚有为之士,赵先生成了人们的榜样。
那时候,海拔2129米高的皋兰山顶 ,有个三台阁。其实,没有阁,只有一个土圈子,长着两三棵歪脖子树。据说,那是解放战争中马步芳修的碉堡。其实,历史上这里,的确有阁,是明代第一代肃王朱瑛1399年所建,原名魁星阁,在清代,修整过两次,辛亥革命后修补过一次,1924年被人拆毁。今天的三台阁是1983年,由兰州市政府重建的。
出兰大向东,到处是农田,向北是雁滩,几乎全是菜地、果园。当时兰州以瓜果城自豪。最有名的是白兰瓜。白兰瓜原名叫~华莱士,是一位美国人的名字。1943年,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的张心一博士,邀请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罗德明博士来兰州,帮助 研究 解决干旱问题。罗德明认为 兰州很适宜 种植甜瓜,并答应回国后 捎一些“蜜露”瓜种,在兰州试种。次年1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访华途经兰州时,亲自将罗德明捎的“蜜露”瓜种子 交给了张心一。
1954年经张心一组织,“蜜露”在兰州地区的砂田里 试种成功,因种子系华莱士 携来到兰州,故将此瓜起名“华莱士”,以示纪念。
1956年,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先生,取此瓜 纯白 而获源于兰州之意,提议更名为“白兰瓜”。
兰州瓜果摊子一律以深蓝色土布垫底,上面的水果显得格外鲜艳精神。
兰州是一个移民城市。据说兰州1949年8月26日解放时,只有8万人口。第一个五年计划,这里成了大西北工业发展的重点,引进了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中国科学院 几所分院也落户兰州。加上支援边疆,工人、商人、技术人员、科学家、教育人员蜂拥而至,使得兰州的科技人才比例 一度名列全国前茅。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兰州市发展到将近100万人口。你走到大街上,很少听得到兰州话。
兰州话是一种颇为幽默的方言。兰州人把说普通话叫“拐地一口京兰腔”。
1968年我大学毕业,在解放军农场以及农村锻炼3年后,于1971年回到兰州,被分配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在出版社一坐40年,有30年在做杂志。
要说我做的最费心的一件事,就是办《读者》杂志。1980年,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曹克己提出办刊物,让我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也是68届的郑元绪两人创办一份杂志。1981年5月,《读者文摘》问世,她就是今天的《读者》,经过30年三代编辑不懈的努力,这份默默无闻的杂志 居然发展到发行量排名大众类期刊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用20世纪80年代初 ,来过兰州的余秋雨的话说,在龙尾山下,黄河之滨,几个 无名有为之士,居然办出了一份世界有名的好杂志。
龙尾山就是皋兰山的西麓。古人将皋兰山看做一条龙,东边像龙头,叫龙首山;西边像龙尾,叫龙尾山。出版社 就坐落在龙尾山下。那时候 到外地出差,同行们必然要提出一个命题:为什么中国最大的杂志不出在北京上海,却偏偏出在偏僻的大西北兰州?后来这个命题被称为 “《读者》现象”。我的回答是:“你们不了解兰州,更不了解甘肃,欢迎你们来这里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