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随笔中的眼界
文/朱双顶
近读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一书,不禁为他读书作随笔眼界之精准所赞叹。他自称“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他这一“随笔”可了不得,让人肃然起敬,传之千古。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饶州都阳人(今江西波阳),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洪皓官至礼部尚书。他与其二兄长洪运、洪遵皆以文章获得盛名,并称“三洪”。他一生绝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不多”,而是博览群书,达到了稗官野史莫不涉猎的地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勤于思考,严谨治学,见意有所得,便随手札记。《容斋随笔》就是他前后几十余年笔记的汇篇,内容广泛,资料丰富,涉及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所以,它一经问世即得到当时南宋最高统治者皇上的称誉,从此成为历代皇室所必藏的珍籍,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的必读之书。今天,就选择几篇,来分享一下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感受。

评曹操朱温是唯实就真
曹操,三国时魏国开国之祖,被人称之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朱温,唐朝之灭亡者,五代后梁的开祖,被人称之为生性残暴、滥行诛戮。就是这样两位历史风云人物,洪迈在《地险》中给出了别一样的评价,让人耳目一新而感受到他的真知灼见。
洪迈开篇就引出他人“古今之言地险者”,“皆足以立国”的宏论,列出了古代的秦、赵、魏、晋、楚、吴等国,都凭借自然中的山川天险之固而立国史实。接着笔峰一转,提出异论:东汉末年,群雄并举,“袁绍跨有青、冀、幽、并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就是说,天下的险要之地几乎被人全都瓜分殆尽,但晚起的曹操却凭毫无天险所依的兖州,竟然最后消灭了群雄,颠覆了汉室。继而再引出他人之论:“议者尚以为操挟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说曹操的成功得益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洪迈接着提出异论:唐僖宗和唐昭宗时,藩镇割据严重,各路人马都早已占据有利地势,不听皇上的号令,也有人挟持过皇上,但只有朱温起事时,仅凭着汴州、宋州、亳州、颖州几个小地方,在危险中求得一席之地,最后却能取得像曹操一样的基业而统一了中原。行文至此,洪迈大笔一挥而就,对两人的评价顷刻而成:“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就是说,从历史的兴衰看来,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子险要,如此一来,曹操和朱温的德行就可见一斑了。对于这样的点评确是高人一筹,让人心服。
洪迈在后来的《朱温三事》一篇中,又对朱温的评价给予了佐证,讲了朱温过往的三件事,来论述对人的评价应求真,恶人也有善的一面,有了“义理所在,虽盗贼凶悖之人,亦有不能违者”之论。就是说,义理无所不在,即使是背叛朝廷的凶恶盗者,有时也不违背。对于杀唐皇篡夺唐江山的朱温也不例外。
第一件事,讲唐朝末年,朱温率兵围攻沧州时,遭到了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所遣的其子刘守文苦苦坚守。朱温派人劝说刘守文早日投降,刘回答说:“我和刘仁恭是父子关系,梁王你正用大义征服天下,如果当儿子的背叛了父亲而投靠你,你将如何任用他呢?”朱温听后感到很惭愧,就减轻了攻势。后来,朱温撤军,准备将军营中的粮草就地全部烧毁沉掉,刘守文又写信给他,说:“沧州城几万军兵,已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烟灰、沉在水中烂掉,不如发点慈悲,把剩余的用来救活沧州城中的军民。”朱温听从了刘的求告,留下了几座粮仓未烧,沧州城中的军民靠此得以活命。
第二件事,说朱温篡得唐朝江山后,做了后梁的皇帝,苏循和他的儿子苏楷,自以为对叛唐投梁有功,应该被破格提拔重用。而朱温却看不起他父子俩的为人,认为他们是唐朝的罪人,卖国求荣,牟取私利,便勒令苏循辞官回家,将苏楷削职为民。
第三件事,讲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进奉象征吉祥的多穗麦子,朱温看了很不高兴,说:“宋州今年水灾,百姓不足,何用此为。”并派宫中的宦官到宋州责备节度使,还罢免了进献瑞麦的县令。
这三件事,洪迈认为,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值得提,但对朱温来说,却应大书特书。这就是憎恨一个人也要知道他有好的一面。可见洪迈评人的求实态度。

评诸葛亮唯本而论
诸葛亮,杜甫诗中评他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世人多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盛赞他。洪迈着眼于根本,评为“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一句话二十八个字就将诸葛亮的其人其事展现于人,说他是千载伟人,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为此,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诸葛亮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备和恢复汉室基业的忠诚。在隆中对中,他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了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与益州可以夺取。称诸葛亮是“操心制行,一出于诚”,“言如蓍龟,终身不易”。就是说诸葛亮的思想行为全部出于一片赤诚,像占卜算卦那样准确,终其一生也不变更。
第二,“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在诸葛亮掌权的20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刘备临死时以致于对他说:“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就是被他削职为民的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在听到诸葛亮之死消息时,前者垂泣不已,后者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满宫中,却没有一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对外敌,当时的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将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祁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洪迈由此叹道:“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千古一问,让人不得不信服。
第三,诸葛亮行正义之师,不走偏道。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请求拨给他将士万人,他要仿韩信故事,从暗道与诸葛亮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是请求给他军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去,直取长安,平定咸阳以西。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是危险之计而不用。但洪迈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所为,不为阴谋奇计而动,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而不用隐密行动,暗中行事,以谲诈之计谋图咸阳。
最后,洪迈叹道,之所以汉祚终,是天不佑汉室,让小于司马懿的诸葛亮却早于他而死,正如杜甫诗中所说:“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

评韩信周瑜是唯人而定
韩信,汉王朝开国大功臣,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之称。他在北上攻打赵国时一战而大获全胜,世人都认为是赵国的成安君陈馀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意见而成。说李左车请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陉口防守,以断韩信军队的粮道,韩信派人暗中探知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后,大喜过望,马上率军前进,随即战胜赵国。又说韩信自己对李左车也说过“假若成安君采纳了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的话。
周瑜,三国时吴国大都督,赤壁之战一手策划指挥者,有“即生瑜,何生亮”之叹。对于他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世人都认为如果没有大风,没有黄盖的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因为周瑜和曹操在赤壁对阵时,人们看到的是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正巧遇上很猛的南风,这才烧毁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
对此论调,洪迈却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善于观察人的结果。因为,用韩信对付陈馀,就如同用猛虎对付羊猪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陉口不能通过,他必定会想出其他锦囊妙计。致于韩信对李左车说的话,大概是韩信谦虚以求李左车畅所欲言的说法。而周瑜的胜利也类似如此。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操之计时,周瑜已经陈说了曹操贸然进军的四种弊端,并说将军擒之应在今日。刘备见周瑜,嫌周瑜带的军队人少。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就算没有火攻之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克敌制胜的办法。行文至此,洪迈点评如神,评道:“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由此观之,可见洪迈的《容斋随笔》高妙之一斑,他读书做札记是看人之常见,想人之未想,写人之未写,看似随手拈来,却有着字字千钧,表现出独到的眼光与境界,而这些不是可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吗?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