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001前序)
我以我血艳红楼
——写在扉页的话
盘古开天,何为圣贤,众说斐然,仁者智者各持己见。你从西边看,我从东边观,到底谁正确,一切凭自然。方位是关键,角度定观点。但望君往外边站,莫向里边钻,千万!千万!!
我要用我的心血,让《红楼梦》这朵世界文坛仙葩,开得更鲜艳。
《红楼梦》自问世以后,成千上万的红学家,呕心沥血,把终生献给了对红楼的研究,可歌可泣。
毛泽东说过:红楼梦你不读上五遍,就没有发言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把红楼梦读了十四遍,总感到发言权不多,总觉得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看不懂,越看疑点越多。一百二十回,一千五百四十六页文字,有人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在我看来,字字句句都是“花”。
从二0一六年十一月至二0一七年六月中旬,又把红楼梦细读了一遍。其中的人物按序(含重复)记抄一百七十页(三十二开纸),将主要情节抄记四百五十三页(三十二开纸)。全书中的事件,按照地名,建筑、医药、食品、哲学、戏剧、宗教、服装、树木、花卉、瓜果、禽兽、虫草、工具、用品、俗语、谜语、成语及主仆关系分类登记,书中的生癖字(当然是我认为的)抄录下来并一一查典释意。把章回题目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全部背诵下来。打算写点东西。晚年的生活就是:读读红楼书,吟吟红楼诗,看看红楼剧,唱唱红楼曲。
从二0一七年七月至二0一八年七月写了几篇不成系统,没有研究价值的文章,目的是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楼,爱上红楼、走进红楼、细读红楼、研究红楼、让红楼这朵举世名花,开的更艳,放的更香,观赏者更多,研讨者更广。因此我的文章,严循红楼训词:“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一回3页),臆想、假设、猜测、索引、是不可能出现在文章之中;至于考证,必有真凭实据,客观求实,绝不会听风是雨,道听途说。
红楼的作者姓曹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梦阮,芹溪。他是清朝雍正后期人。祖籍河北丰润县,乾隆中期,大约是公元一七六五年,“红楼梦”问世。按照一般说法,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究竟如何?手中无资料去考证,也只能人云亦云了。从大结局看,续作者让贾家“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违背了原作者“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终结,但作为主线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续作者和原作者观点是一致的,这样,一部举世名作,园满落笔,免成残稿,续作者功不可没。因而,我把红楼一统观。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乃是清朝鼎盛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曹雪芹在一个政权澎勃向上之日,能看到其衰退败落之势,实属高屋建瓴、慧眼识胆。读完红楼,你就会看到,曹雪芹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园艺家、建筑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服装设计师、化妆师,诗人、词人、令、联、偈、诔曲赋家,社会学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家”。但由于不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没能治国理政,不由得让人为他喊冤叫屈。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折磨,独生子的夭亡,使这位伟大的人物,英年早逝(四十多岁)。我们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是国民的一大遗憾。

概述红楼
盖世巨著《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人们阅读它、谈论它、评价它、考证它、研究它、乃止仿写它。诸如“红楼外传”、“红楼复梦”、“红楼园梦”、“红楼补梦”、“红楼再梦”、“红楼又梦”、“红楼重梦”、“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不胜枚举。
然而,打开红楼,开宗明卷,人物繁多,关系错综,事件难穷。红楼梦到底写了些什么?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粗略叙述。
一、从姓氏结构看
人之姓名,乃不过是代号、标签而已,其作用是把人从个体上作了形式性的区分,使他人呼之有应,问之有答,扬之有名,责之有姓,这样的分法虽无实质性价值,但可以从总体上对“红楼”人物在量上作较准确的把握。
“红楼梦”中究竟描写了多少人呢?严格说是一个难知的函数(y=ax),随着你计算统计的方法变化而变化。所以,我并不反对“422人”的说法,他们有他们的根据。红楼中人物出场最多的莫过于两次:其一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死后,“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拜‘大悲忏’…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十三回148页)。仅此,就有僧道307人。在为秦吊丧期间,“如此亲朋你来我去,也不能计数。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十四回150页)单吊孝者都无法数及,且不说围观看热闹的群众有多少。其二是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元妃要省亲,把个贾府上下忙得不亦乐乎,从主到仆,夜以继日,整整忙火准备了一年。届时“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
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十八回203页)“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打扫街道,撵逐闲人…。”“忽听外边马跑声不ー,有十来个太监,喘吁吁跑来拍手儿。”“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半日又是一对…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隐隐鼓乐之声。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宫扇,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执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一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鹅黄绣凤銮舆,缓缓行来”(十八回204页)。在这里,太监、宫女、官员、百姓到底介入了多少人是无法知道的。所以必须依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研究红楼人物的数量。
1、有名有姓197人。像宁荣两府的老祖宗贾代化、贾代善及其后裔贾敬、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宝玉、贾蓉、贾环、贾兰、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以及贾雨村、史鼎、史湘云、王子腾、王子胜、薛蟠、薛宝钗、林如海、林黛玉、秦可卿等。
2、有名无姓120人。如雪雁、秋纹、晴雯、莺儿、香怜、玉爱、智能、侍书、入画、助药、扫红、妙玉、惠香、袭人、香菱、妙玉、娇杏等。这里要说明的有4个特殊人物。一个是袭人。本来有名有姓叫花蕊珠,进贾府后先属贾母的丫环,后因性格和顺,知情知理,加之贾母特别溺爱宝玉,就赐于宝玉当丫环。宝玉据其姓花,因旧诗有“花气袭人”之句,将其更名为袭人。第二个是香菱,本名甄英莲,是葫芦庙寄居的乡宦甄士隐之女。小时,于元宵佳节,被家人霍启抱去观灯。霍启小解,英莲被人贩子抱去。长大后先卖与冯渊后又卖与金陵一霸薛蟠,引起事端。为此,薛蟠将冯渊打死,凭借贾家的势力和几个臭钱了事,随占英莲为妾并改名香菱,按说她也是有名有姓的。在此,我将她们二人按有名无姓者统计,其理由是根据她们二人的身世决定的。红楼中有名无姓者多属丫环、小斯、书童、出家为僧为尼的、唱戏的,总之都是些被奴役的、侍候人的。袭人和香菱属丫环,(香菱本来是薛姨妈设宴请客明放
在薛蟠屋里的,按说是属姨娘,但婚后薛蟠很快就厌弃她,常被打骂,和丫环待遇一样),所以按此类。三是妙玉,她虽出家(带发修行栊翠庵),她作为官宦家的小姐,为什么要“好高”“过洁”呢?是仕途失意,还是情场失色,书中并未提及,不过从她亲近宝玉,喜欢与宝玉往来看,爱情上的挫折,也许是她出家的根本原因。四是娇杏,她本是甄士隐之妻封氏的丫环,出身卑微,但由于贾雨村在甄家饮酒时,娇杏见雨村腰圆背厚剑眉星眼,直鼻方腮,不免回头多看了几眼。然而由于当时雨村窘迫,无人瞧得起他,遭冷眼多,雨村便以为娇杏有意于他,自谓是巨眼英豪之女,是风尘知已,遂狂喜不禁,并口占五言律一首:“未ト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贾雨村任县太爷之后,便娶了娇杏,后又将她扶正作了夫人。真乃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3、有姓无名58人。如史太君、邢夫人、王夫人、薛姨妈、周姨娘、赵姨娘、封氏、胡氏、夏婆子、李员外、王道士、田妈、何妈、刘姥姥、周贵妃等。这类人从社会地位讲,跨度较大,相差较远,从处于社会底层的婆子、妈妈到员外、老爷、少爷以及贵妃。从性别讲,主要是女姓。史太君是忠靖侯史鼎之姑母姓史无疑。邢夫人姓邢,王夫人姓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薛姨妈,她肯定不姓薛而姓王。薛姨妈是薛蟠和薛宝钗之母,其夫是薛姓。她和宝玉之母王夫人是亲姊妹。所以她姓王。只所以呼她薛姨妈,是作者站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角度而言,意思是宝玉的薛家的姨母。二是刘姥姥。她的女儿刘氏嫁给了穷汉王成之子狗儿,她有女无子,一生随女婿过活。为了改变家境,她利用祖上曾与贾家联过宗之便,三进荣国府。她的丈夫姓刘,她姓什么?也许姓刘,也许姓别的什么。三是尤老娘。她的大女儿尤氏(尤老娘是尤氏的后娘)嫁给了宁府贾珍为妻,尤二姐、尤三姐是她亲生的女儿,她本人也许姓尤,也许不姓尤。四是多姑娘,她的丈夫外号多浑虫,她本人也不一定姓多。但不管怎么讲,怎样称呼,薛姨妈也好,王姨妈也好,刘
姥姥也罢,张姥姥也罢,尤老娘也好,李老娘也好,多姑娘也罢,少姑娘也罢,她们总是属于有姓无名的,在《红楼梦》人物中,总是各个占踞着一个位置。
4、无名无姓393人。如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神瑛侍者,王兴媳妇,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无名无姓者,总体分三类:一是以群体露面的,象99位全真道士,108众僧,50位高僧,50位高道,22个骑马太监,8个抬桥太监,12个小沙弥,12个小道士等。二是以个体身份出现的。象忠顺亲王,东平郡王,锦乡候,寿山伯等。三是以依附关系再现的,象周瑞家的,张材家的,来旺媳妇,王兴媳妇等。当然还存在只知和某人的关系,难知其姓名的,如五嫂子,她是贾芸的母亲,她姓什名谁是说不清的。
综合上述《红楼梦》中总共描写的人物是768个。
二、从身份地位看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瞬间。听起来很矛盾,但细想却不无道理。说它漫长……生存几十年,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朝朝タタ,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要历尽多少事情,说它是瞬间……人生在世的时间必定有限,在岁月的长夜中,它必定是暂短的瞬间。正如《红楼梦》中所叙:“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又成霜,”。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求官谋位,图个名利双全,名载千秋,利传万代,让子孙也跟上自己荣耀享乐;也许是这个原因,人们才丧尽天良,作恶多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不能名扬四海,也要遗臭万年;也许是这个原因,人们才……。红楼梦所描写的是封建社会,全部人物离不开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并在其中处于一定位置。按照阶级分析的观点,红楼人物可分为两大阶级,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主贵族和农民奴隶阶级。我并不否定这样的提法。但就《红楼梦》中所涉及的人物来看,依照其身份地位、究竟分几个等级呢?我认为分
三个层次较为准确:一是“人上人”,即特权阶层,包括王、侯、公、伯、夫人、太太、少爷、小姐、公子、驸马。他们或受封袭爵或无功受禄。他们和皇帝有一种特殊关系,皇帝给了他们权力、职位、地盘,让他们把持着一方。他们妻妾成对,丫环成群,身着绫罗绸缎,口食山珍海味,住的楼台亭阁,用的玉盘金樽,饮食起居有众多的丫环婆子侍候。他们在家八面威风,出门前呼后拥。他们手持权柄,不但乱支巨耗,恣意享乐,而且草菅人命,任意杀戳。他们是主子,是权威者,是“人上之人”。二是“人中人”。包括姨娘和负责各种事务的小头目。一般来说,这些人出身微贱,作过奴隶。由于他们忠心为主子服务,深得主子的赏识。主子就赋于他们一定的职权,以代其行使管束之务,监督下层的行动。因而也就可以从主子那里得到半杯残羹。这些人生活比较充裕,行动比较自由,一般都有仆人侍候,他们是主子的帮凶,是脱离了奴隶地位新跨进主子门槛的寄生者,总体上讲,他们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是居于主子的奴才之间的“人中之人”。三是“人下人”。包括媳妇、丫环、婆子、妈妈、奶妈、小厮以及僧、道、尼等。当然也包括大观园以外的从事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农民以及城市贫民。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处在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他们丧失了自由,是主子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他们负担着主子们奢侈享乐所必须的全部繁重劳动,终年劳碌,养家糊口,所得无几,难以聊生。据史料载:“主人之于仆隶,盖非复以人道处之矣。饥寒劳苦,不之恤无论已。甚者,父母死不听其裹麻哭泣矣。甚者淫其妻女,若宜然矣。甚者,夺其资业,莫之问矣。又甚者,私杀而私焚之,莫敢讼矣。”康熙年间,大司寇朱之粥在奏疏中供认:“八旗仆婢,每年报部自尽者二千人,岂皆于死悲生哉!…”。八旗奴仆尚如此,何况汉人呼!
三、从血缘关系看
从血缘关系看,红楼人物主要分四大支。
一是贾家。分宁、荣两府。宁国公贾代化,夫人何许?书中未及。
贾代化生ニ子,长子敷,9岁亡,次子敬。敬夫人未提,生子珍,女惜春。珍原配何人未及,生子蓉。珍续尤氏。蓉原配秦可卿,续配胡氏,皆未生育。荣国公贾代善,夫人姓史名未及。代善夫妇生两子一女。长子贾赦原配未及生子琏、续妻邢氏,琏之夫人王熙风,生女巧姐。赦与周姨娘生女迎春,嫁与孙绍祖;次子贾政,夫人王氏,夫妇生女元春,做了皇妃未孕先亡;生子珠(不足二十岁夭),珠夫人李纨,子兰;政生子宝玉,夫人薛宝钗,后孕,可能是男,名桂(因有兰桂齐芳之说);贾政与赵姨生子环,女探春后配周琼之子;代善夫妇生女敏适配林如海,林夫妇生女黛玉(未婚而亡)。从贾代化、贾代善到贾兰、贾巧姐共四代人是直系血缘关系。除此而外,贾家还有旁系,就是人常说的出了“伏”的,也许他们在五代、六代前是直系,但到了代化、代善辈时已成为旁系。
二是史家。红楼中史家出场人物甚少,仅三人而已,主要是:史鼎及他的姑母史太君,侄女史湘云。
三是王家。王家的代表是王子腾,他的弟弟是王子胜,侄子王仁,他的姐姐,嫁与贾政,妹妹嫁与薛家人称薛姨妈。他侄女王熙凤也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侄女,嫁给了贾赦之子贾琏。红楼梦涉及王姓的人物还有一些,如云南节度使王忠,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黛玉的奶娘王嬷嬷,张三之母王氏,为黛玉诊病的王大夫,跟贾琏的小斯王兴,大夫王济仁,画家王希献,局棋爱好者王梅,王太医及其叔父王君效,还有王信、王荣等。这里王忠是节度使,身份显赫,王太医是御医主贵,王希献是艺术家有才。其它基本都是下层人物。由此而推断,他们和王家既不是旁系更不是直系,仅属同姓王而已。要提及的倒是刘姥姥这个特殊人物,她的女婿姓王,名狗儿,其父王成已故,狗儿娶妻刘氏,乃刘姥姥之女。刘氏生一男一女,子板儿,女青儿。据书中介绍:王成的“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的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风姐之父与王夫
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也皆不知。”(六回68页)。可见王成一族与金陵王家不存在血缘关系,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的一个人家。”
四是薛家。主要是薛姨妈和她的儿子薛蟠及女儿薛宝钗。还有她的侄儿薛蚪、侄女薛宝琴。
四、从活动空间看
按照红楼人物的活动空间,可以分为天上“神”,地上“人”,地下“鬼”。红楼梦第一回“甄土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卷就提及女娲炼石补天之传说。据《准南子、览冥训》载:“上古时,天残缺不齐,女娲炼石补残”书上说“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ニ丈,见方ニ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伍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更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回2页)。那女娲及后来发现这石的一僧一道,携石下凡投胎的茫茫大士,妙妙真人,抄录石头记的空空道人,他们来无处去无踪,生活在超人间的天界。红楼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写到的警幻仙子、仙姑也是仙,她们先知先觉,给贾宝玉曲演了“红楼梦”。红楼梦第五回(65页)写道:“警幻仙道:“此乃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柁,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有訐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据此应说,木居士,灰侍者及夜叉海鬼都是鬼。按照我们民族的传统说法,神在天上,鬼在地下。至于地上的人,前文说的很多了,这里不必再赘述。要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红楼梦的主人公,经历非凡。贾宝玉先前是赤霞殿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专门负责提水送茶,林黛玉是三生石畔的一株降珠仙草。烈日炎炎似火烤,神瑛侍者,提水过三生石畔时总是给降株仙草浇一些。按说神英侍者、降珠仙草都是仙。后来,
宝玉被茫茫大士和妙妙真人携带下凡,到昌明隆盛之邦,侍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走了一遭。降珠仙草为了报答神英侍者的雨露之恩,幻形为人,修成女身,抱着以泪还水之态度,陪同走了回。他们先为仙,后为人,最后死了,自然为鬼,经历了由天上到人间,再到地下的全过程。再就是秦可卿,她是警幻仙之妹,警幻仙曾指派她去教宝玉领诺儿女之事,不知何因(书中未及),仙子让她下凡配给贾蓉作了媳妇,也许是因为她淫吧!总之她也是经历了由天上到地上再到地下的全过程的。秦可卿曾给王熙凤托梦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孙散”、“盛宴必散”。“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是她死后感悟人生说出的肺腑之言,在她有生之年,在餍肥裹金、挥金如土的日子里,何曾这样想过。还有鸳鸯,她本属“金陵十二钗副册”或为“又付册”中的人物,是后被安排在地上的人,“命中注定”当了丫环,是仆人。然而,她是史太君的贴身丫环,必定与众不同。老太太死后,他想“…倒不如死了干浄,但是一时怎么个死法呢?一面想,一面走到老太太的套间内,刚跨进门,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上吊的样子……是东府的小蓉大奶奶,她是死了的人,怎么到这里来?必是来叫我来了…。那人道:‘我并不是什么蓉大奶奶,乃警幻之妹可卿是也。’鸳鸯道:你明明是蓉大奶奶,怎么说不是呢?・那人道:“这也有个缘故,待我告诉你,你自然明白了。我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风情月债,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引这些痴情怨女,早早归入情司,所以,我该悬梁自尽。因我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所以太虚幻境‘痴情’一司,竟无人掌管。今警幻仙已经将你补入,替我掌管此司所以命我来引你前去”(一百一十回1425页)。鸳鸯从人间回到了天上。当然,不止这几个,但由于其它人无典型性,所以,也就不再列举。总而言之,红楼梦作为世界名著,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是无独有偶。就红楼人物而言,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红楼所写的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而是写了整个世界,或者说涉及是全宇宙。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明确红楼人物主杆
关系,列表在后仅供参考。

编者语:本次连载到这,未完待续。请注意查阅下期连载003[红楼十二"说"]。


作者简介:拜东涛,网文名商山更夫,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生,陕西省商洛市人。一九六八年二月入伍,历任排长、付政指。一九七九年元月调陕西丹凤县武装部,历干事、参谋、部长。一九八六年六月随武装部改制退役。一九九O年上省党挍,毕业后任商洛市文化局付局长、调研员。二O0八年退休。作品:《我以我血艳红楼》、《我以我歌颂石头》,另有少部分诗词及文章。

编者简介:笔名汉上沙,原名陈大清,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人,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入伍,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十四团,一九八O年退役。乡镇正科级公务员退休,现为汉中百利原盛财税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居住地陕西汉中。饮酒花树下,诗自成两行。

编审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