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艰难的回归——凸显价值的人生中心教育
原创 柳袁照
李金初校长是一个高度,是我无法企及的高度。最近《中国教师报》组织了对李校长的访谈,长篇即将在该报刊出。为配合这次访谈,记者白宏太先生邀请我写一篇读书札记。李校长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是一本好书,读了深受触动与感动。今日把原文刊登于下。经过编辑修改的正式文本,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敝帚自珍,也是乐事。谢谢李校长、《中国教师报》、谢谢白宏太先生。

发现2015年我与李金初校长曾在《中国教师报》一个版面上出现,是我的荣幸。
艰难的回归:
——凸显价值的人生中心教育
有一段时间,我很少读校长写的书。因为许多都是工作总结、经验汇编,缺少理论,又强作高深。因为“教育家型”校长需要这些,一度成为教育的“时尚”。不过,我读了李金初的《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改变了我的想法。我从漫不经心的翻看,到聚精会神地一章一节地琢磨,给我触动,让我感动,使我豁然开朗。
《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想与现实兼顾,像教授专家写的,又不像教授专家写的;像中学校长写的,又不像校长写的,既深又浅。有“概论”的特点,又创新了表达方式,是当下不可多得的一本无论从形式到内容皆佳的好书。
一、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回归到人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这些基本的问题,在多年的功利教育面前,已经被人忘记了答案。李金初提出的“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是基于实践的长期探索。与其说为当下的教育贡献了一个新概念,不如说带着这个“人生中心教育”这个新概念,让我们回到了“教育的本身”。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与幸福。李金初的思考,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人生中心教育概论》中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什么是美好人生?李金初认为:任何人的一生有而且仅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并称为人生内容原理;由此可以得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可以称为美好人生。什么是人生中心教育?李金初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称之为教育功能原理;由此又可以得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教人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人生的最高目标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恰好说明了教育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李金初得出的结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是教育的最具本源性和根本性的基本关系。教育应该以人生为中心设计构建组织与实施。林崇德对李金初先生的“人生中心教育”评价很高,认为它揭示了教育的实质。
二、系统整体的回归:理性梳理问题
《人生中心教育概论》另一个显著特点,体系的完整性,显示了李金初深厚的教育理论的功底,是当下校长队伍中的翘楚者,无出其右。近十多年来,我国提倡教育家办学,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区层面,都在培育、培养、培训。特别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师大),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培训了许多优秀校长。培训时要求校长对自己的办学实践进行梳理,对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思想进行概念化、体系化,提升了无数校长?有幸也参与其中,我是首期“高研班”学员,2011年举行首届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王殿军、叶翠微、唐江澎与我都忝列其中。我曾倡导“诗性教育”的主张,在“本真、唯美、超燃”等层面去践行,对照李金初的“人生中心教育”,真是惭愧,我多停留在感性的层次,缺乏深入地理性思考,也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而李金初的《人生中心概论》才是一本有理论价值的书,是真正有学术贡献的校长自己写的书,可以作为我们校长同行的一个“航标”。
本书,有两位教育大家作序。一个是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另一个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林崇德主持了国家核心素养的课题,谈松华是国家教育部政策研究的知名专家,他两高度认可了《人生中心教育概论》,林崇德评价本书是“作者近60年教育思想凝结”,本书“逻辑严谨”。谈松华说,“我相信,李校长《人生中心教育概论》的出版以及他的探索精神,会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直面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基于现实的回归:以实践来追问
“人生中心教育”这个命题,具有现实意义,他具有原创性的特点,从没有人这么提,一旦李金初提出来了,他们又豁然开朗,拍手称好。她来源于学校的实践,不是书斋里苦思冥想出来的,有具有“草根性”,大家容易领会,容易接受。虽说是严肃的《概论》,但读起来却轻松、有趣又耐人寻味。
本书,以八章十万余字,简明扼要地向广大读者,尤其是从事中小学教育与教育理论工作,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人生中心教育”。本书的写作很有特点,对理论的论证方法具有独创性。全书以241个“命题”展开,命题、论证、推演,环环相扣,完整地展示了人生中心教育论体系。
241个命题既是线索,又是内容精髓。比如,问题7,提出了“对教育与课程可以谈主权吗?”问题8,提出了“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学吗?”问题9,提出了“怎样构建‘在中国’‘为中国’‘中国化’的教育学?中国化的教育学”在哪里?”问题10,提出了“中国需要怎样的教育学与课程论?”这些深刻的问题。站位高,具有国家视野。既现实,又很尖锐。教育应该具有本土性,这是教育理论具有世界性,融入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李金初不回避问题,只要有意义的,他都要提出来。
李金初既敏锐,又直面,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都是他关注的问题,看问题既准确,又深刻性,书中随处可见他的灵性与睿智。比如,命题16,他提出“以人生为中心设计、构建、组织和实施的教育称为人生中心教育。”命题17,他提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持生活的教育是人生中心教育。”命题19,他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人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对中国教育关注的深度,这些命题告诉人们:“人生中心教育,是带领儿童走向人生的理想目标的教育,她本身就属于理想教育、未来教育的范畴。
人生中心教育的价值,所以这时代的进步会越来越展示出来,她是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贡献。李金初在书中提出的一个个命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他六十年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思考,是有深度、广度、高度的,这些命题本身即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画面与理想画面。
《人生中心教育概论》,对教育的理解,体现了时代性、方向性。睿智、原创,又体现了情怀与责任担当。什么叫教育家型的中学校长?李金初是典范。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育境界?李金初是一个高度。
2021年6月11日修改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