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浦东作协会员,曾在《浦东诗廊》《山东诗歌》《世界新诗典》发表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上图:丹桂飘香的手工艺品
浮萍
丹桂飘香
这一汪湖水多好
风平浪静
躺着一片小清新
快撑开我们的芭蕾裙
接稳毎一滴阳光雨露
晶莹的珍珠里
有你一千张笑脸
喊来一缕风
我们出发吧
带你去远方……
【今音评论】
评诗歌人物的神色淡然
对《浮萍》的多种理解,是在于众说不一的效果与纷争的存在,如此繁荣诗坛。
《浮萍》按照传统的略有贬义之嫌的说法,一般和墙上芦苇齐名并谈,比如谈两者之间都有一个根底浅的客观存在。如果一旦被赋予人形,也就有了华而不实或目光短浅等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偏颇和欠缺。
于是,这首诗歌能够用切中时弊的眼光,着重做实于第三段的三行,是借助于外界的力量“风”,用“喊”的方式,来把“浮萍”带向“去远方”。其中的动因是在于第三段第三行的一个“带”,它与“喊”作联动,正好符合了“风”的要求。
这时候的“风”力大小及振幅程度,通过“喊”和“带”的形式,让读者自己去确认其影响。包括体验“浮萍”满足于现状的“小清新”的有限的视觉范围等。这种现象的共性是安于现状,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问题的解决预案,就是诗歌第三段的三行。
于是,诗歌凸显了“浮萍”停滞不前和满足于现状的差距。这时候,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喊”“风”而不是其它。这是诗歌的深度所在。在于一个“风”具有变局和重塑的效应。那么,诗歌人物的神色淡然的表现,在于能够针对“浮萍”则采取了“喊”“一缕风”而不是一股风或一阵风。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诗歌人物的神色淡然,其中显方法、理智和处理问题的度。于是,这首诗歌中的“风”就是诗眼,并含有新意,是指知天力,识水气。这时候诗歌的氛围会变得更加浓郁。这种变,是因人而变。
【评论作者简介】 今音,实名王荣根,著有长篇小说15部,评论23本。并创作散文、诗歌、影视剧本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