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人的心境,是在生活中趟出来的,在时间中磨砺出来的。
人的心境,隐藏了一个人的风霜,成熟了一个人的内涵。
一种年龄,一种心境,一种领悟。
大家好,今天是6月22日.

曲靖东山⛰️
在中国叫东山的地方实在太多,像“东山再起”的浙江上虞东山,还有南京的东山,山东也有东山,那是孟子说的“东山”,云南宣威也有东山,但最吸引我的还是曲靖的东山,每次去曲靖,我必去东山。
曲靖东山又叫青龙山、黄榜山,青龙山顾名思义,即山势如青龙,也有说曲靖龙脉源于此。黄榜山,说得就更直接了,此山有龙气,会有金榜提名。又因山上建有一寺五庵,总称朗目山寺。一寺五庵分别是普照寺、华严庵、弥勒庵、云崖庵、白龙庵、白云庵,也就是祖师殿,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鼎盛时期有二百多间寺房,云集衲子上千人,为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事实上,朗目山是因元朝曲靖人玄鉴禅师而得名。其曾云游求法于浙江天目山,见中峰和尚而彻悟,被授予第一座主并传以法脉,为临济正宗第二十世。玄鉴回滇传播临济宗,创昆明西山太华寺,把曲靖东山命名为朗目山,其意为不忘中峰禅师和天目山之法脉。也许没有人知道,朗目山真正的开山祖师竟然是一个印度的高僧,名叫“宝掌”,其为婆罗门教王子,唐高宗时,从尼泊尔进入云南,经四川入中原。宝掌和尚据说活了一千零七十二岁,又称“千岁和尚”。他是路过曲靖,见东山有灵,气象万千,随停留下来结茅开山。如果说宝掌和尚只是一个传说的话,那么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朗目大师,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曲靖人。
朗目大师十二岁出家,法名慧光,又名本智,其就是山下村中之人,父亲是有名的白斋和尚,中年出家,因持《华严经》,不茹油盐而被人称为“白斋”。
白斋和尚道行高深,在云南传说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年驻锡嵩明小药灵山何有庵时,出门总要带一把扫把,每走一步都要把前面的路打扫干净,然后再走,此举意味深长,仿佛是在告知世人如何解脱。朗目十九岁随父入鸡足山,后遍游中原,遇师念其家乡有朗目山,即更法名为“朗目”。后又朝天目山,得法开悟,成为一代宗师,这是从云南走出去的又一位名垂青史的高僧。朗目大师最后是落脚安徽浮山,弟子上千,包括朱元璋之子沈王朱模,朝廷宰官数人。还被召进宫,觐见皇太后。在广慈寺开讲《楞严经》,讲到至同分别业二种妄见处,忽然下座告诉众人:“华严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旋即跏趺离世,灵骨归葬于浮山。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为其撰写了《智公传》,被称为“中兴尊宿”,也让世人知道了云南曲靖的朗目山。然而明末清初,朗目山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叫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此人的到来为朗目山留下了最精彩的一笔,只可惜所知的人太少。不要说曲靖人,就是研究八大山人的也不知其落脚过朗目山,真是令人唏嘘。八大山人是1695年,由南昌避难于朗目山的,他在这里遇见了曲靖人美公先生,又名孙璚。其为学者,善草书,兼工篆刻,著书甚丰。因美髯飘飘,人望之若仙,亦称髯翁。
他和髯翁先生的相识,应该是一个安慰。一个亡国的皇族,父死妻亡,家族人被杀90余,最后削发为僧,开始逃亡。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从他的画作里就可看出,孤寂、愤懑而又忧伤。
在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和一个皇族在朗目山的相见就显得很特别了。国虽破,但山河在,朗目山的清风和明月,像山泉青松,抚慰了八大山人破碎的心。这一点从髯翁先生,留下和八大山人交往的多首诗作,以及八大山人在朗目山留下的画作里,多有赠孙璚之作中,就可看出两人的惺惺相惜,如梅遇雪、鱼游濠上。三年的时间,他们可谓结下了生死之交,最后八大山人身份败露,髯翁先生冒险送别了八大山人。关于八大山人在朗目山留下的痕迹虽然不多,况且又是隐藏而来,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朗目山的向往。我每天次都会在山中每一寺庵,哪怕是遗址上坐很久,然后去寻找传说的一些地方。我并非一无所得,我还是找到了朗目大师修行的洞、祖师的塔,以及髯翁先生和八大山人最后分别的下桥村,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