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雁塔“顶”看西安
其实也不能算“顶”,因为“顶”早被震塌了。小雁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两层被震没了。
现高43.4米,塔形秀丽,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经受了1200多年风雨的侵袭和70余次地震的考验,其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将塔顶两层毁坏。解放后在维修小雁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就没有修复塔顶,相比大雁塔全新的样子,小雁塔更有历史的沧桑感。
登塔顶,是上大学时候,不知登过多少次了,到后来就不让上去了。因此,登顶也就成了一种“奢望”,一种“不可能”了。当时似乎还有过好多想法,比如李白登过没?杜甫登过没?反正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诗人们都登过吧。
那个时候,小雁塔还算满高的,四周的建筑比它低的几乎七八九,五层居多。现在不行了,成了“小弟弟”了。老政委住在小雁塔旁的18层楼上,在他家的阳台上,开始那两年还可以看到小雁塔,两年后都被其他楼影住了,老政委说,太可惜了!
有一是《雁塔名》的诗,是清代洪亮吉写的,可能是发配边疆时游历小雁塔也未可知。“大雁塔,小雁塔,进士题名何杂沓。李白杜甫盖代才,可向塔上题名来?”洪亮吉这位著名的清代学者,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但改发伊犁。
我到西安上大学,与小雁塔结缘,因为我就住在小雁塔旁边。早上出操,就在雁塔的晨雾里。也知晓“雁塔题名”这档子事。其实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武举题名”这事儿。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在进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如今还留有“题名”不,好像自己也没注意。即便是有,经过了雨水风霜,也就不成样子了。那也只是个名字而已,现代人也不管你姓甚名谁。真为他们感到悲哀,当初为题名,也费了好大的劲!
荐福寺内至今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自己所上的这所军校,开始叫“西安政治学校”,后来改为“西安政治学院”,是1983年改的,到1985年我上学已经改了两年了,但还有“政治学校”的影子,发的本子、书包等,还是写着“西安政治学校”。
但到后来随着军队体制改革,院校调整,两所政治学院(南京和西安)也随之没有了,西安政治学院变成了国防大学的一个“点”。2017年8月,西安政治学院并入国防大学,并更名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小雁塔也经历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数“三离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就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因为身在西安,所以对小雁塔有些“轻视”了,也没有好好照几张照片,好在经常去。学员队政委彭其浩(在系政委的位置上退休)就住在小雁塔的北边,相距几百米的样子。每逢春节,就去给他拜年,顺便“目睹”一下小雁塔!雁塔晨钟曾陪伴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后来毕业到武警技术学院工作,在到后来的转业地方,一晃半生过去了。
老家来人,总吃不惯辣子,说西安菜辣,我说,没有辣子菜就没味!记得那年,陪着姐姐和外甥女国丽到小雁塔去过一次。平时自己也很少去,往往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却被忽略掉。对小雁塔既熟悉,又陌生。对小雁塔的往事今生也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即便在她身边读书的那个短暂年月里,也真没弄懂小雁塔。虽然和她在一座城里,但对她也不知不觉地疏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