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唐根华,原供职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河道管理事务中心,现任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兼第三创作中心副主任,惠南文学社副社长,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编审。主持策划编辑出版主要丛书有<<在追梦路上>>《东南风》《浦东作家》以及姚海洪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本图书,为80多位作者园了出书梦,作家梦!其中姚海洪加入了中国作协、池波、夏敏、顾亚华、颜志忠、周晓兵、黄元章,姚良官等30多位作者分别介入市作协和浦东作协。
为出作品,出人才,还千方百计同有关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落实创作项目,像《上海作家看康桥》《浦东作家看唐镇》《浦东作家看祝桥》《浦东作家读书巡回讲座》等等大型项目。 近几年还致力于企业人物特写和报告文学写作,计有150多篇,真实记录了企业家、养殖户、劳模人物、复退军人、 优秀管理者, 彰显了追梦人在追梦路上的风雨辛劳和辉煌业绩,赞扬了先行者,也鼓励了后来人。其中“农民,奏响的创业乐章”被选入《异军突起》一书,“十年磨一剑”在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办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追梦足迹》一-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也将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中国梦,唐根华作品选》《情系水务》也分别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上图:李龙林
乡村路上的“绿衣天使”
——记书院镇洋溢村送信人李龙林
作者/唐根华
朋友,当你来到洋溢村时,或踏青赏花,或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弯着腰、踏着自行车,车后的书包架上扎着两只破旧的帆布袋,袋里装着满满的报纸和信件,不停地串巷走户,把一份份报纸、一封封信件送到了村民的手里,乐得村民们眉开眼笑。不知内情人还以为是村里派出的专职投递员呢!其实他是义务的。二十多年了,他义务坚守在送报、送信的岗位上,不管刮风下雨,高温发烧,老伴生病,他坚守在这一阵地上,在平凡中写出了不平凡的伟大。据初步统计二十年来约有30多万份报刊、杂志、信函都正确无误高效地送到了村民们的手中 ,村民们激动地说:“阿龙像一位绿衣天使,给我们带来了微笑和欢乐!他就是——李龙林。
发挥余热送信报
李龙林,1943年出生在书院镇洋溢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青年时很喜欢写写弄弄,投一些豆腐干的文章,在村里有了点小名气,后来镇里成立了“广播站”,李龙林就被录取了。进入广播站之后对李龙林来说,犹如鱼儿得水,一面学习采访报道工作,一面负责报刊、书信来稿的登记管理工作。他勤奋好学,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本职岗位做得很出色,时常受到领导的好评。正当李龙林风华正茂,干劲十足的时刻,1972年不幸得了胆结石,住院、开刀、又装支架,人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他还是同生命作顽强的拼搏,在家休息养病的一段日子里,也闲不住,李龙林在村里看到有许多报刊信件在传达室里,没人送,有的报纸和信函积压了好几天啦!失去时效性,深感可惜,出于热心和职业的习惯,李龙林就主动同门卫商量,我来给他们送过去。就这样,李龙林还在养病时刻就忙着把村里的报纸、信件送到村民们的手里,不久上班后还顺路他总要带上村民的信报挨家挨户送过去,一直坚持到1998年退休。
退休后,有几家公司知道李龙林的人品,就主动找上门来,要聘请李龙林任仓库管理或门卫等工作,均被李龙林一一谢绝了,老李心里盘算着,退休后要发挥一些余热,把村里的送报送信这一项工作接下来,让村民们早日看到报纸收到信函,早知道国家时事大事和交流信息。老李这样想,也这样做的。退休手续正式办好之后,李龙林就亲自来到村里,找到了村里的领导,当面表态,信报我帮送好,报酬一分不要。村里领导看到李龙林如此真心诚意,就答应了。从此,李龙林就像一个正式报刊投递员一样,行走在洋溢村乡间道路上,串村走户,足迹踏遍的每个角落,汗水洒遍了千家万户,把情和爱送到了村民的手中。村民中的激动、赞扬声不断传出,但也有叽笑讽刺的:“这李龙林退休后不去寻一份工作,弄点外快,却义务送信报,真傻啊。”“龙林好样的,为我们村民做好事。”“啊龙咱们喝上一杯吧。”各种各样的话语都有。李龙林不放在心上,想得是把信报早一点送出去,让村民们早日看到收到,特别是一些挂号的信函,像社保卡、工资卡、银行卡、保险单,李龙林十分认真负责,做好登记,一一送到村民的手里才放心。如大人不在只有小孩的话,李龙林晚上还要打电话复一下,信报是否收到没有,在二十年的送信送报路上,李龙林从没出现过一次差错,实在难能可贵。
克服困难坚持送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李龙林送报送信得心应手时,2015年春,妻子不幸得了小脑梗,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成为一个老年的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起居需要专人护理、照顾!怎么办?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李龙林几乎天天想,日日思,儿子也劝他:“爸爸,送信报的事你就停了吧!专门护理好妈妈。”思考与劝说不断撞击着李龙林的心灵深处,十多年的送报,在人生中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已难分难舍了,如果放弃了,李龙林会失去了精神支撑,成为一只飘泊在外无目标的帆船,随时会有触礁的危险!他想啊想啊,终于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哲理,只要你十个指头学会弹钢琴,面对困难要去克服,要去巧安排,现在老伴痴呆了,但上午可抽一点时间,下午再抽一点时间,还是没问题的。李龙林尝试了一下,上午把家务安排好做好,然后就踏着自行车到村里去把信报拿回来,顺路的就分发掉,然后到家后清理,确定出最佳线路,这样送的时候特别快,还有大量的时间可关心好老伴了。面对人生的困难,李龙林就是这样去攻克去战胜。
小车不倒只管推
李龙林今年即将80岁了,笔者采访中被李龙林送信报二十载的事迹,深受感动。记得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李龙林坚持二十多年做好事,而且克服多种困难,把一桩好事坚持做,一直做,被村民们誉为“洋溢村光荣送信人”“绿衣天使”是当之无愧的,当笔者问起:李老,你也岁数大了,是否可该休息休息?李龙林听了底气十足地说:“我身体还行,小车不倒只管推,再干几年没问题。”
“嘀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传来,村民们又看见老李骑着自行车,嘴里哼着小曲,串梭在乡间的大道上……
这是李龙林照顾好老伴后又出来送信送报了……
2021.5.18
【今音评论】
着重细节的精神传递需要悟性
在现实生活当中,相对于浮躁与戾气,这篇文章所提及的主人公李龙林的事迹,可以在对比中起到逐步克服负面影响与规范自己的作用。而对这种现象的能否认识,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就显得重要了,是指延年益寿的方式,或者是指如何练就自身心态与民有利。其中,不能忽视观察。这篇文章也可以从观察的角度去体验李龙林面对现实社会的情怀,比如“发挥余热”、“克服困难”和“小车不倒只管推”等,都由作者唐根华提炼出来,这是文章的精髓。但这样的认识,能够说明的是作者已经又站在了一个高度来看待人物李龙林。而站在不同的看台,会对这篇文章和人物,看出不同的高度和效果。比如第三个小标题“小车不倒只管推”,其中介绍了李龙林是一位80岁的老人。相比之下的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从区别的个人情况不同,乃要像李龙林老人的模式去做,恐怕不多。那么,李龙林老人能够坚持这样的信念,能够有这样的信念,其中的力量源泉是不言语而喻的。是来自对党的信仰。尤其在面临老伴痴呆的情况下坚持为乡邻们义务送信送报。这种精神的可贵是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到。
从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叙述语言的流畅、细节的描写、人物对话等,能够把这样多种技巧联系在一起运用,如果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奥妙,这对段落与段落内层次的结构严谨,从逻辑上,会出现一个自身能够把握得住的内在发展轨迹,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根据段落内的分句之间的转承来得以实现,也就是指铺排。从这篇文章的铺排效果来看,比如以第二个章节“克服困难坚持送”,用“俗话说”切入,以至于后面的语言结构发展,实际上运用的是闪镜头衔接,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短,另一个是跳跃。有眼帘被拂撩的感觉,比如一晃而过。接着,人物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出现了,如,“儿子也劝他爸爸,送信报的事你就停了吧!专门护理好妈妈。”思考与劝说不断撞击着李龙林的心灵深处,十多年的送报,在人生中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已难分难舍了,如果放弃了,李龙林会失去了精神支撑,成为一只飘泊在外无目标的帆船,随时会有触礁的危险!”
如果不同的作者采访李龙林,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像这些不同,就是属于个性的创作特征。好比一双鞋子,穿在自己的脚上,合适与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写作也是这个道理。
【评论作者简介】 今音,实名王荣根,著有长篇小说15部,评论23本。并创作散文、诗歌、影视剧本等多部。
